當前位置:首頁 » 全文閱讀 » 家生子全文閱讀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家生子全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3-12 04:52:47

Ⅰ 求一部男男生子文。以前在小說閱讀網看見的。書名是受的名字有個司字。

厲害你已經重溫了

Ⅱ 求女主重生古代種田文~~(不帶隨身空間的文)

嘿嘿 穿越去做地主婆,紅杏泄春光,剩女不淑,喜盈門,農夫山泉有點田...

Ⅲ 求 有質量的種田文

侯門嫡女,剩女不淑,春暖花開,卿本風流,媚公卿,奸臣之女,千金笑,庶女當道和庶女生存法則,錦屏記,庶難從命,世婚,家有財妻,等。好看的種田文我大部分都看過了,現在無人分享心得,實在是寂寞啊!宿舍的人都去看BL去了,只有我一個苦守種田文!

Ⅳ 閱讀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什麼樣

我覺得,一流的父母即是榜樣又是教練,還身兼保姆,可以兩人分工;二流父母做了其中兩樣;三流的父母只完成了其中一樣。

Ⅳ 鄭氏規范全文

.....鄭氏家族與前述范氏在家族共財方面有相同的地方,可是又有不同處:一在共爨與分爨,一在田產上,范氏為一人提供,鄭氏為合族所有。鄭姓留有《鄭氏規范》,對其家族生活描繪甚詳。

義門鄭氏居於浙江浦江感德鄉仁義里,其遠祖鄭綺,於南宋初年同族人共爨,四世孫鄭德珪、德璋兄弟為仇家陷害,弟兄爭著投監,德珪終於死在獄中,德璋待哥哥的兒子鄭文嗣如同自己的兒子,以孝友為世人所知(《宋史·鄭綺傳》)。鄭文嗣當家時,已十世同居兩個半世紀了,族人不敢私藏一文錢,尺帛,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旌表它為「義門」。文嗣堂弟文融(太和)主持家政時,定立族規58條,管理更嚴格,元朝政府因而豁免該族的賦役(《元史·鄭文嗣傳》)。到了明朝,鄭家已有幾百口人,有人進入政界。鄭濂以糧長到南京,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召見,詢問他治家方法,表現出對這個家族的濃厚興趣。胡惟庸案發之後,牽連到鄭家,鄭濂、鄭湜兄弟爭相赴獄。朱元璋知道後說,如此仁讓的家庭,不會出叛逆,不用審問了,還進一步任用鄭湜為左參議。當東宮缺官時,明朝任命鄭濟為春坊左庶子,征白衣鄭沂為禮部尚書,鄭傒清吳友如繪《鄭氏義門》出任御史,鄭棠官翰林院檢討。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年在位)給鄭家題寫「孝義家」匾,到明憲宗(1465~1487年在位)時重新表彰鄭氏為孝義之門(《明史·鄭濂傳》)。鄭氏歷經宋元明三朝同居共爨的歷史。鄭文融定的家規,經鄭欽、鄭鉉、鄭濤、鄭湜等人修訂補充,計得168項,名為《鄭氏規范》,刊行於世。後來《學海類編》收入,我們現在主要依據這個規范考察鄭氏族人的生活情形。

鄭氏的家長,由兄終弟及的方法產生,宗子不一定就是族長。據《明史·鄭濂傳》記錄,自鄭文嗣起,族長的傳授如下表:

鄭文嗣→鄭文融



鄭欽→鄭鉅→鄭銘→鄭鉉



鄭渭→鄭濂→鄭

看名字就可知道,鄭文嗣一輩排行取「文」字,鄭欽一代名字用「金」字旁,小一輩的則用「水」字旁。兄終弟及是並尊年長和輩分的繼承法。

鄭氏田產甚多,專用作祭祀經費的田地就有150畝,用作婚嫁經費的田地多達1500畝,總計田產不知有多少,由上兩項可知一定是很多的。田租是鄭氏經濟的主要來源。此外,鄭氏還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鄭氏家族憑藉這些收益,得以實現共爨生活,衣食住行,喪葬嫁娶,辦教育,待賓客,助鄰里,一切經費均出於此。

鄭氏族人的衣著由專設的羞服長掌管,族人在4月領取夏衣衣料,9月支領冬衣料,以便換季。鄭氏男女滿一周歲開始領衣料,男子16歲以下的領布料,40歲以下的在布以外領取一部分帛,40歲以上的全部領帛,所有的人同時領取成衣費。男子到行冠禮的年齡特領禮服一套。此外,每年領新頭巾、鞋子。婦女領衣料的辦法和男子一樣,不過她們兩年才能領一次。姑娘到及笄之年,可以得到一副銀首飾。族人領衣服之外,四時祭祀完後的一天,婦女還從羞服長那裡領取做鞋子的材料,頭油、脂粉、針、花等針線和化妝用品。婦女需要染布,也找羞服長給予安排,但各房染多少要統一,免得爭長較短。

鄭氏設有掌膳2人,專管眾人的膳食,安排和督促伙房人員,及時做出飯食,以便族人到時進餐。人到60歲以上,得到照顧,吃膳堂單獨做的適合他們口味的飲食。掌膳的若不用心去做,要受到懲罰。30歲以下的男子不許喝酒,30歲以上也只能少飲,如果酗酒喧嘩,給以打板子處罰。婦女更不許飲酒,只有50歲開外才許喝一點。族人吃一樣的飯不能滿足食慾,就想自做飲食,如果真做了,第一次要挨訓斥,再犯要受處罰。坐月子婦女和病人,可以自做飲食,因為這是特殊需要。個人的親友來了,膳堂備飯,但宴飲要早散,不能到一更天,如若超過10個人,便不許在夜間設宴。不是備不起飯菜,是怕壞了純朴的風俗。在學的未冠青年,不許吃肉,以便養成吃苦的習慣,知道柴米油鹽來的不易。

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總置辦,均勻地分給各房。個人想要使用上好的、可心的東西當然做不到,設若私自託人去買,也不許可,因為這樣各房不平均,容易引起嫉忌爭競。

因為生活用品來自公堂,個人也就不能有什麼私財。族人如果私買田產,私存金銀錢財,被家長知道了,叫到祠堂受處分,並沒收所有私產。族人若不服從,將被告到官府,會受到不孝之罪的處決。至於子孫接受親友的贈物,則

要交給公堂,不能私自留下,回贈禮品自然也不需要個人負擔,由公堂辦理。眾媳婦的娘家貧富不等,所得嫁妝及平時的饋予也就不同,於是妯娌之間的穿戴用物就會有差別,公堂為使貧者無怨,家長根據情況,單給貧家出身的一些他人所有的東西。

鄭家極其重視祭祖,祠堂祭祀是族人生活的重要內容。族眾公祭的日子很多,每月的初一、十五,歲時節日,四月初一日的始遷祖誕日都到祠堂祭禮,歲節和寒食節、十月初一日到墳塋掃祭,各房子孫在先人忌日自行祭奠,祭器、祭服是專用的,不得挪作他用。族人參加祭祀時,衣冠整潔,不嬉笑,不交談,行禮時畢恭畢敬,不隨意退席,不能伸懶腰、打呵欠,乃至不能打噴嚏、咳嗽。遇先人忌日不飲酒吃肉,不聽音樂,不與妻子同房。紀念始遷祖誕辰誦讀族譜,掃墓不讓婦女參加。朔望參拜祠堂完畢,舉行訓誨子弟儀式,族長坐堂上,族眾分男女站立於堂下,擊鼓24聲,有一個子弟講唱:「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聽,聽,聽!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情以荒厥事,毋縱奢以干天刑,毋用婦言以傷和氣,毋為橫非以擾門庭,毋耽麹櫱以亂厥爛,有一於此,既殞爾德,復隳爾允,眷茲祖訓,實系興廢,言之再三,爾宜深戒!」聽罷,眾人對揖,然後坐下,再聽講一個孝悌的故事,才能散去。

兒童、青年要接受倫理的、文化的教育及辦事能力的訓練。兒童從5歲開始學禮,參加朔望的祠祀,8歲進家塾讀書,12歲出就外傅,可以讀到21歲,如果取得功名,有權繼續學習,否則就從事理家的活動。在學期間,紀律嚴明,晚間住在學舍,不許進中門。到16歲以後,能背誦四書五經,並能講解大義,就可以舉行冠禮,不能就要到21歲;如果弟弟達到標准了,先給弟弟行冠禮,以羞辱其兄,促進他學習。已冠子弟在學的,10日一次輪流背書,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頭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懲戒。學習的是儒家經籍,目的首先是懂禮義,其次是辭章。不許看非禮之書,凡是有淫褻言辭或妖幻符咒的書籍,不僅不讀,還要燒毀。參加家務活動的青年,爭取學會辦事的能力,如跟隨管事人到官廳,學習辦理事務和處理人際關系。到了老年,特別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門辦事了。

族中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家長安排。選擇婚嫁對象,不貪富貴,而看是否溫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結婚時,新郎穿戴上特為他製作的深衣、頭巾和鞋子,婚儀按朱熹制定的禮法進行。新娘進門三天拜祠堂,拜家長,家長向她講家規。族人不許納妾,到了40歲還沒有兒子,可以娶一妾,但妾不能進公堂入坐。女子出嫁,由她的父母同族中尊長議定,如果幼時由父母作主訂婚的,族長因未參預其事而表示不滿意,到出嫁時不給妝奩。女兒女婿回門,公堂給見面禮,個人不得再送。

族人喪事經費出自公堂,出喪不用樂,服喪期間子孫不飲酒,不吃肉,違犯者以不孝論處。鄭氏不信佛老,對陰陽家也不迷信,惟篤守儒家的喪禮。

鄭氏宗族及其成員有一套處理親友關系的原則。公堂設立知賓二人,負責接待客人的事務,預備茶飯、留宿。公堂備有客館,就是至親來了,也不留在內宅,一律住於客舍。對姻親,一年送一次節禮,有紅白喜事另送。親戚不分貧富,禮物一個樣。鄭氏女出嫁生第一胎,到滿月時,鄭家饋贈禮物,再生就不送了。姻親初見,以錢帛作為禮品相贈,不送金銀及其製品,人家的厚禮也不接受。

對於不屬於同居共爨范圍的鄭氏宗人,公堂也有所關照。如果宗人貧窮無力,婚嫁給予資助;遇災時,自春天起每月給六斗谷,到秋收時停發;設義學,免費接收宗人子弟讀書;對無家可歸的宗人,撥給房屋居住;對無子的宗人,幫助他確立後人,並予少量的經濟支援;無冬衣、被的宗人,也要資助;設立義祠,紀念宗人中沒有後人的人。

鄭氏注意處理鄉鄰關系。設立義冢,供窮人埋葬;窮家生子,送去「助粥谷」二斗五升;鄉人缺食貸糧,不收利息;鄉人有病,酌情施予葯材;修橋鋪路,以利鄉人行走;對鄉里人的贈禮,即使很微少的也不接受。

鄭氏族人內部關系的處理,更是生活中高度注意的事情。子孫對尊長,用正式的稱呼,不能指名道姓;兄弟間稱呼,用字,另加兄或弟的稱號;夫妻、妯娌之間,均以字相稱;未冠的青年人不能稱字,希望他各方面成長了,取得社

會承認了,才認可他的美稱,眾人才尊敬他;子侄到了60歲才可以同伯叔坐在一起,否則要受到懲罰;卑幼要聽從尊長的教導,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聽從;尊長責備卑幼,即使不合事實,卑幼也要忍耐傾聽,不許分辯;尊長訓誡子弟,也要實事求是,態度、語言都要講究,到不得已時,才會集眾人,給予鞭撻。

鄭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清晨,聽到鍾聲就起床,在《夙興簿》上簽到,然後各干各的事情;公堂設有《勸懲簿》,記族人的功過,還有「勸」字牌、「懲」字牌,表彰或警告有功過的人;族人衣著要端正,免巾赤腳,裸露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動作,都不許做出;見到客人,行出應有禮數,言語莊重,不許摻雜俗話;交友要慎重,不能與屠豎小人為伍;族人不許做胥吏,也不準出家當和尚、道士;個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濫祀神靈,以求於鬼神;族人不能與他人爭奇斗艷,以戒奢崇儉;族人不許結交唱戲的人,更不得引進家門;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雙陸、養鷹犬,都不得進行;不得欺壓鄉鄰,圖人財物;不許賭博。族人如違犯上述規則,家長聚集眾人,罰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歲,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過,則開除出族,宗圖上除名,同時送官府懲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後復歸家族。

對於婦女不乏相應的規制。婦女凡犯「七出」之條的要受教訓,以至被休出家門;女子若想管家庭外部事務,則被罰拜;新婦進門,接受半年的教育,以便通曉鄭氏家規;婦女輪留做飯,到60歲免除;新娘進門3個月之後開始參加

廚房值勤,凡是無故不到的,罰及她的丈夫;婦女白天在一起紡紗織布,做針線,刺綉,各盡所能;女子在自家房中養蠶,出絲歸公堂,另外獎給生產者十分之一,用公堂絲、棉織成絹帛和布匹,也獎勵織造者十分之一的產品,多餘的由公堂出賣,作為成衣費;如果布織得不好,給本房作應發的衣料使用,以示懲罰;媳婦有雙親的,准許回娘家探視,雙親亡故,盡管有兄弟伯叔,也不能走動,遇到娘家有喜慶喪葬的事情,也只好託人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媳婦的親戚中有做和尚、道士的,按照家規,就不能來往了;每月初二、十六,婦女

集合,聽人講解古代賢媛淑女的故事;婦女生了女嬰,不許溺斃,違犯了要受罰;女孩子長到8歲,母親就不再帶她走外婆家,其他至親家也不能去,否則處罰她的母親;婦女理發,不能用剃頭匠人,因為男女授受不親;鄭氏婦女不能與農家女子往來,更不能引進卧室;鄭氏男女不同廁所,不同浴室,春、冬季節供應熱水,女子10天能洗一次澡。

幾百口人的大家庭,要維持其生活秩序,要維護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必然要制訂嚴密的規章制度,既要管理人忠於職守,發展家業,又要族人遵守紀律,安於本分,為此需要防範的地方太多。族人生活有保障,但被管束得太嚴,而且是違反人們本願的。如禁止婦女同娘家親密往來,違背人的本性了;祭祀活動、公堂教育形式刻板,內容單調,重復不已,自然令人生厭;禮教懲處,當眾羞辱,令人不易接受。所以在這種家庭里人們的生活是不會幸福美滿的。鄭濂之輩的倡導者,不過是「行庸德,謹庸言」的平庸之徒,不足稱道。這是史學家呂思勉的評論,既尖銳,又深刻。

中國宗法制度的維持,在其內部,靠的是自身經濟力量,即宗族有耕田。如在西周,實行分封制,天子(大宗)授予同姓諸侯(小宗)封地,小宗團結在大宗周圍。周代分封制破壞後,周代的宗法制也就無法實現了。後世人要維系宗族,靠宗法倫理的力量不夠,靠國家的支持也不夠,人們知道要想「收族」,得有宗族的共同經濟,即用經濟力量把族人聯系在一起。范氏義庄、義門鄭氏就是建設宗族共同經濟的,才使族人團結在宗族祠堂之內,長聚不散。西周的宗法制的封地是在宗族中普遍實行的,宋明以來的義庄只出現在極少數宗族中,從宗法制的完整性來看,到宋明早已不行了,所以范氏義庄、義門鄭氏等的產生是衰落中的宗法制有了新招,賴以繼續維持下去。這既不反映宗法制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說明它即將消失,然而使人們不能不認為中國宗法制有長期延續的歷程。

Ⅵ 宋史.列傳第七十五文言文閱讀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尋拜監察御史里行,改監察御史。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又請重門下封駁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陝西,又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恆數十萬,拯皆奏罷之。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軍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趙三州民田萬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從之。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龜鑒。又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嘗建議無事時徙兵內地,不報。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齊、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後期之憂。借曰戍兵不可遽減,請訓練義勇,少給餱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不報。徙知瀛州,諸州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餘萬,悉奏除之。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

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請裁抑內侍,減節冗費,條責諸路監司,御史府得自舉屬官,減一歲休暇日,事皆施行。

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民產,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而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諸管庫供上物,舊皆科率外郡,積以困民。拯特為置場和市,民得無擾。吏負錢帛多縲系,間輒逃去,並械其妻子者,類皆釋之。遷給事中,為三司使。數日,拜樞密副使。頃之,遷禮部侍郎,辭不受,尋以疾卒,年六十四。贈禮部尚書,謚孝肅。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有奏議十五卷。

-----------------------------------------------------------------
譯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

過了很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擔任了天長縣的知縣。有盜賊將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上訴。包拯說:「你只管回家,把牛殺掉賣了。」不久又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道:「你為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還要來控告別人呢?」這個盜賊聽罷又是吃驚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為殿中丞。端州這地方出產硯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多征幾十倍的硯台來送給權貴們。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貢朝廷的數目製造。一年過去,他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為監察御史里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被任命為節度使兼宣徽兩院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和包拯一齊對此進行辯論,話語十分懇切。又曾建議說:「國家每年用歲幣賄賂契丹,這並非防禦戎狄的良策,應該訓練士卒、選拔將領,致力於充實和鞏固邊防。」又請求朝廷重視門下省封駁制度,以及廢罷和禁銅貪贓枉法的官吏,選拔地方長官,實行對補蔭弟子進行考試的制度。當時各路轉運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無關緊要的小節來上奏彈劾官吏,專門以苛刻的考察來相互標榜、自詡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於是請求朝廷廢罷了按察使之職。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讓典禮官對包拯說:「雄州城新開了一個便門,是不是想招誘我國叛逆之人以刺探邊疆情報呀?」包拯說:「涿州城也曾經開過便門,刺探邊境情報何必用開便門的方式呢?」那人於是無言以對。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出任京東轉運使,改授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任陝西,又移任河北,進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專門置辦造船用的木材,隨意向老百姓攤派征取,而且這里的七個州負責提供造河橋用的竹索,常常多達幾十萬,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這些攤派。契丹在邊境附近集結軍隊,邊境的州郡逐漸緊張起來,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卻不能耕種,邢、氵名、趙三州有民田一萬五千頃,都用來牧馬,請求全部給老百姓耕種。」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解州鹽法往往給百姓造成負擔,包拯前往經營治理,請求朝廷全部進行通商貿易。

包拯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多次議論和斥責受寵信的權臣,請求朝廷廢止所有內授官職等不正當的恩寵。又羅列上陳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們當作座右銘和借鑒。又上章陳述天子應當明智地聽取和採納臣下的意見,辨清結黨營私的人,愛借有才能的人,不能堅持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見,一共是七件事;又請求去除刻薄的風氣,抑制投機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確禁令,不要輕易大興土木,禁止妖妄荒誕的事情,朝廷大多實施推行了這些意見。

包拯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建議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到內地,但沒有得到答復。現在,包拯請求:「罷除河北的屯兵,將他們分別安置在黃河以南的兗、鄆、齊、濮、曹、濟各州,即使邊境告急,也無需擔心來不及調遣。如果說邊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減少,那麼就請求朝廷訓練義勇,減少干糧,每年的花費,比不上屯兵一個月的費用,一州的財賦就很充足了。」沒有得到答復。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因為兒子去世,包拯請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職,做揚州知州,又移任廬州5升為刑部郎中。因為保薦官員有失而獲罪,被降為兵部員外郎、池州知州。

官復原職,移任江寧府知府,朝廷召任權知開封府,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升任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上奏說:「太子空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擔憂,陛下長時間猶豫不決,這是為什麼?」仁宗說:「你想讓誰立為太子呢?」包拯說:「微臣我沒什麼才能而擔任朝廷官職,之所以請求皇上預立太子,是為國家長遠著想。陛下問我想讓誰做太子,這是懷疑我啊。我已年屆七十,又沒有兒子,並不是謀求好處的人。」皇帝高興地說:「我會慢慢考慮這件事的。」包拯請求裁減內廷侍臣的人數,減損和節約浩大的開支,責成各路行政機構盡職盡業,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薦屬官,減少每年的休假日期,這些事情都得到了實行。

張方平任三司使,因購買豪民的財產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但宋祁取代張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責;宋祁被罷免後,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權兼三司使。歐陽修說道:「包拯真是《左傳》中所說的『牽牛踩了別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搶奪過來』,這種懲罰已經過重了,又貪戀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呆在家裡迴避,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他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升給事中,擔任三司使。幾天後,被任命為樞密副使。隨即又升為禮部侍郎,包拯推辭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當初,包拯有一個兒子,名叫「鐿」,娶崔氏為妻,擔任潭州通判時死了。崔氏為亡夫守節,不再改嫁。包拯曾經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問她的母親,讓她好好照顧那個陪嫁女。包鐿死後,崔氏把陪嫁女的兒子帶回家,取名叫「包糹廷」。包拯有《奏議》十五卷。

-----------------------------------------------------------------
LZ想問什麼?

Ⅶ 半相親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半相親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本站提供的小說《半回相親》是一部非答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半相親最新章節以及文字均由小說閱讀網網友上傳和維護
半相親的作者為:撒空空,閱讀更多撒空空的書籍,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半相親全文閱讀適用於在PC電腦中閱讀,半相親TXT版下載適用於在掌機、PDA、商務通、手機中閱讀。
俗話說,一山不能容二虎。
一個家也只能有一位女王。
平凡媽深深了解這一道理,在她的悉心培養下,平凡成功地成為一溫順的乖乖女,和平凡爸一樣,屬於她的奴僕。
不同的是,平凡是家生子兒,待遇要好些,而平凡爸是外面買來的,可以隨意打一頓逐出園子配個不成器的小廝。
基本上,平凡是很聽平凡媽話的。
平凡媽說,別人打架時要趕緊閃開,所以剛上幼兒園的平凡一遇到倆小朋友互相推搡立馬如閃電狗般竄到樹上躲著,最後還是老師親自登上木梯把她抱下來的。
平凡媽說,上課要坐正抬頭專心聽講,所以剛上小學的平凡每次上課時那小身板挺得像是刀削過似地,把來視察的市教……
需要別的再問

Ⅷ 包拯傳文言文翻譯,急急急急

白話釋義: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為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過了很時間,包拯才去接受調遣,當天長縣知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

包拯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

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

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

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歸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原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

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此文出自元代脫脫所著的《宋史》。

(8)家生子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Ⅸ 《家生子》全文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