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史記故事(白話文版)
劉邦記仇 漢高祖劉邦向以豁達大度、虛懷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稱於世。 劉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劉伯早年亡故。 當初劉邦身為平民時,終日游手好閑,貪杯好色,結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兒。劉邦時常帶這些人到大嫂家吃飯。大嫂非常討厭這個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帶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來蹭飯,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鍋邊颳得很響,假裝羹湯吃完了。劉邦的那些哥們兒因而都離去了。劉邦偷偷去查看,發現鍋里原來還有羹湯,從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劉邦終於做了皇帝,分封眾兄弟親族,卻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詢問原因,這位開國之君振振有詞地道:「我並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個長輩了。」太上皇一再講情,劉邦才封大哥之子為「羹頡」侯(頡,就是『刮』的意思)。
呵呵,一個新的.. 剛剛超過200字..
Ⅱ 史記故事,白話文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這則成語的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0105.htm
Ⅲ 史記故事,白話文,簡單點!!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這則成語的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Ⅳ 《白話史記》txt全集下載
親.已經按你的要上傳...
請注意查收.....
如果有問題請hi我 ....
我將盡快給你回復.....
如果滿意 請盡快採納 O(∩_∩)O謝謝...
Ⅳ 哪裡有白話文的史記在線閱讀
史記譯注_全文在線閱讀_txt格式下載-中國古籍白話解析系列合集-悠悠書吧-uus8.com
http://www.uus8.com/book/display_4452.html 史記譯注 · 內容預覽: 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贊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後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啟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態度也必然有影響。漢武帝即位後,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隨父到長安後,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並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
Ⅵ 白話版史記
我感覺三橋語文網的白話版《史記》非常好,我在那裡學到不少東西。
作者:司馬遷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2007-6
頁數:1169
定價:128.0
裝幀:平裝
ISBN:9787802283367
內容簡介······
著名作家、學者台靜農先生序薦並題簽。超強譯者陣容:台灣十四院校六十位教授合譯,嚴謹認真之態度:歷時兩年始成。信達雅之譯文,暢銷台灣數十年,普及《史記》之力作,體認國學之精品。
今後要使中國歷史文化不專屬於少數學人的知識,古書今譯是最為切要的。——台靜農
《白話史記》(全譯本)的譯者皆為本領域內資深專家。譯文忠實於原文,其文字流暢典雅,深得譯事「信、達、雅」之要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書在逐字逐句語譯的基礎上,共增加了近千處的註解,將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史記》註疏(除習見的三家注外,尚有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郭嵩燾《史記札記》、錢大昕、梁玉繩、葉昌熾等十餘家)融會於白話譯文之中。為普及《史記》之力作,體認國學之精品。
Ⅶ 誰有史記白話版txt或者其他讀書格式
?fid=762353222568238覺得可以請採納,謝謝
Ⅷ 《史記》白話文
我找到的是電子書版本,裡麵包括平淮書等12篇,下面的文章是裡面的白話史記,但是它本身也叫白話史記,要您自己判斷是不是您想要的版本了.
白話史記
孝文皇帝劉桓,漢高祖劉邦中子,薄氏女所生。高祖十一年春,攻破陳豨軍隊,平定代地,遂立劉桓為代王,設都在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即位十七年,時至呂後八年七月,呂太後駕崩。八月,諸呂幫派欲作亂,漢大臣齊心協力,誅殺呂氏,陰謀召立代王。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遣人迎接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人,張武等計議後說: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熟讀兵法,明習戰策,多善陰謀詭計,此行並非其本意,是他們畏懼高帝、呂太後的積威。今誅殺諸呂,喋血京師,此時迎大王,既不可信,亦有污大王的名聲,也說不定是尋找替罪的羔羊。願大王稱疾毋往,靜觀其變。
中尉宋昌力排眾議,說:群臣議論的都不對。當初秦朝失政,諸侯豪傑並起,自以為能得到天下者何止萬數,但能登上皇位者,僅劉氏也,世人已經不再妄想,這是其一。高祖封子弟為王,地形犬牙相錯,相互制約,活學活用了姜太公的韜略,充分體現了穩如磐石的宗旨,已經深入人心,這是其二。漢朝興替,廢除秦朝的苛政,約法簡令,施德布惠,人人自安,別人知道不可動搖,此其三也。以呂後之威嚴,立諸呂為三王,獨裁專制,堪稱不可一世。然而,周太尉僅以假傳聖旨而入北軍,一呼百應,軍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而滅之,此乃天意,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有二心,可是老百姓不會為其所利用,他們怎麼能夠控制的了局勢?方今高帝王子唯有淮南王與大王您,大王年長,賢聖仁孝,聞名譽天下,故大臣順應天下臣民之心而迎立大王,大王不要再猶豫不決了。
宋昌者,秦楚之際楚懷王所封卿子冠軍宋義之孫也。宋義為項羽所殺,其子孫乃投靠在劉邦麾下。
代王不敢自傳,報母薄太後,猶豫未定。卜之龜,卦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
代王尚不甚明,問:寡人已經為王,有何以稱為王?
打卦人,後世某大預言家的前身,尚未轉世為人者,當即解說:大橫,乃卦象,庚庚者,更替也;天王者,天子之意,乃皇帝也;夏啟以光,夏禹家傳天下與啟,子承父業,此寓意您老人家即將做皇帝之意。
代王沉吟片刻,曰:不可能吧?說子承父業,那是劉盈哥哥。我若為帝,那是接的劉弘小侄的班,不大好說吧?
薄昭、宋義在一邊早等的不耐煩了,上前說:你爹做皇帝,你再做皇帝,這不就是子承父業嗎?其它事,到時候再說。
於是,代王乃派遣老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見絳侯周勃等新政府成員,新政府對薄昭的到來,表現了極大的熱情,詳細地向薄昭介紹了前一階段的工作,通報了當前的時局,對未來的政治局面作了深刻地探討。對新政府成員的政治前途,雙方交換了意見,薄昭心領神會,既靈活又鄭重的作了必要的承諾。隨即,急不可耐的趕回去,向代王匯報:陳平、周勃是講信用的,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代王一掃愁容,喜笑顏開的對宋昌說:果如公言!
代王當即任命宋昌為參乘,與張武等六員大將,風塵僕僕的趕赴長安。代王尚心有餘孽,令大隊人馬,趕著他的高級跑車,在後邊瞄者。恐怕計劃落空,變化大增,若見大事不好,准備趕緊往回跑。
代王車馬至高陵作短暫休息,令宋昌先往長安偵查情況。宋昌騎馬趕到渭橋,見丞相以下官員早已恭候多時,乃急忙回報代王。代王一聽,怕大家等的不耐煩,顧不得休息,快馬加鞭,趕到渭橋。群臣一見,爭先恐後地拜謁稱臣,代王受寵若驚,下車還拜。周勃見代王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就走上前去對代王說:咱倆先上一邊談談。
宋昌見周勃失了禮數,亦恐代王有失計較,乃義正詞嚴的說:若說的是公事,就請你當眾明言。若說私事,王者不受私。
周勃本想欺劉桓軟弱,與其嘀嘀咕咕,以求代王加深印象,或有所表示,沒想到在大庭廣眾之下吃了一個突如其來的叱喝,信心受到打擊,一時失了方寸,乃跪上天子玉璽,代王謝過太尉,不敢接受,說:此地不可久留,請到代王官邸再做商議。
隨即,群臣趨炎附會,聚集代王官邸。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之子,不當奉宗廟繼皇統。臣謹請與頃王後、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官吏協商後,認為大王乃高帝長子,願大王即天子位。
頃王後,乃劉邦之兄劉仲之妻,現吳王劉濞之母,代王之伯母,在當時是劉氏家族輩份最高的成員。代王曰:當皇帝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寡人不佞,不足以奉宗廟。願請我老叔楚王劉交商討這件大事,寡人不敢當。
眾人知道,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代王大老遠的來到這里,決不是為了來讓賢的,但禮儀所限,不得不有所表現,於是眾人再拜叩首,苦苦懇求,代王站在東邊推讓了三次,被眾人推上了西面的尊位。代王尤感於心不足,又站在北面,眾人只好又將他請上南面的上座,代王又推讓了兩次,還想推讓第三次,宋昌趕緊向他使眼色,恐怕他辭來讓去的弄假成真,以致前功盡棄。丞相陳平代表眾人發表講話: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合適,即便是天下的老百姓都這樣認為。臣等為宗廟社稷國家大事天下蒼生萬民著想,不敢疏忽大意,掉以輕心。願大王聽信臣等的肺腑之言,忠卓之心。臣謹奉天子玉璽再拜上。
代王不得已而曰:既然宗室、將相、諸王、列侯以為沒有比寡人再合適的人選,寡人也不敢再推辭了,我就接過這個累人的差事吧。
代王遂即掛皇印持符節,就任皇帝之職。史稱孝文皇帝。
群臣按禮節依次叩拜後,乃使天下第一號駕駛員--太僕藤公嬰與東牟侯劉興居清宮,藤公不顧年老體衰,親駕專車,迎送孝文皇帝入主未央宮。當天夜裡,任命宋昌為衛將軍兼任京師衛戍部隊總司令,統帥南北軍;令張武為郎中令,總領宮中事務。劉桓心情激動,夜不能寐,在殿中走來踱去,思緒萬千。最後來到前殿,連夜下詔書曰:閑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漢朝蕭何制定的法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飲酒,罰金四兩。所以要天下大慶,需皇帝頒詔。古人雲:出錢為jù醵,出食為pú酺。醵者,出錢湊份子飲酒,如同現今人們搞的AA制一般;酺者,王者布德,大飲酒也。起自趙武靈王消滅中山國後,為犒賞三軍,令國民酺五日。
孝文帝元年十月庚戌,貶琅邪王劉澤為燕王,蓋由其在誅滅呂氏時不積極主動,貪戀呂氏美女,不忍殺之。
第二天,皇帝拜謁劉邦廟,宣誓正式就職。陳平降職為左丞相,擢升周勃為右丞相,周勃的太尉官職讓給了灌嬰做。齊、楚被呂氏削奪的領地皆予以恢復。
第三天,遣車騎將軍薄昭迎接皇太後進京享福。
十一月辛丑,孝文帝對這次政變做了總結,說:呂產自置為相國,呂祿為上將軍,擅矯遣灌將軍嬰將兵擊齊,欲代劉氏,灌將軍深明大義,留住滎陽,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呂產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產等軍。朱虛侯劉章首先捕殺呂產等。太尉周勃率襄平侯紀通持節稱詔入北軍。典客劉揭隻身奪趙王呂祿印。加封周勃二萬戶,賜金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紀通各二千戶,金一千斤。封典客劉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東牟侯劉興居雖在誅呂時無建樹,但在清宮時表現了非凡的英雄主義氣概,特別是在面對少帝時,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今後雖不宜提倡,但對以往的尚需嘉獎,特批按照其兄劉章的封贈比照執行。
就在這篇詔書即將完成的時候,孝文帝聽人說起周勃當初曾提議立齊王為皇帝,怒其沒有第一個想到自己,乃將封周勃的二萬戶的「二」字抹去,以示懲戒。
十二月,皇帝教導群臣曰:法這個東西,是治理國家的正道,是用來禁暴民而率善人的。現在的法律中有這么一條,就是一人犯罪而株連其父母妻子,甚至是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都要被誅殺,我深感不安,你們對這一條研討一下。
有關部門的法律學大博士兼首席執行官對此胸有成竹,不遐思考,答道:民不能自治,故立法以求禁止。株連坐收之法就是為了增加他們犯罪的成本,使他們准備犯法的時候有所顧忌,這條法律由來已久,源遠流長,還是留著它好。否則,周勃、陳平誅殺呂氏宗族的正義行動就失去了法律基礎。
劉桓一聽大怒,轉眼一想自己正要搞形象工程,不宜動怒,乃轉怒為憂,諄諄教導曰:朕聞法正則民què愨(恭敬、謹慎),罪當則民從。而且,領導人民並使他們走向富裕之路的應該是官吏,現在這些貪官污吏既不能為民眾做表率,又以苛政酷刑峻法恐嚇殘害人民群眾,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何以禁止?朕未見這樣的法律有什麼好處,你們深入地研究研究,別信口開河拿什麼歷史來搪塞我。
皇帝金口微開,朝廷震動,有司惶恐,皆說:陛下恩澤四海,惠及牛馬,臣等望塵莫及。我們完全擁護您的最高指示,立即廢除這條誤國害民的收孥相坐的法律條文。
孝文帝元年正月,有關部門提請孝文帝立太子。皇帝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必滿意。現在雖然不能尋求天下聖賢之人而禪讓與他,但早早的立太子,顯得我太不謙虛了,何以告喻天下?等等再說吧。
有關部門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為這次提案准備充分,說道:早立太子,是為了表明陛下重視宗廟社稷,向全國人民顯示繼往開來,承前啟後,今後還是劉家的天下,以求安定民心,穩定壓倒一切啊!
劉桓能言善辯,再說官大文章好,皇帝也不想在群臣面前顯得缺乏說辭,正是弘揚道德的好時機,乃曰:楚王,是朕的小叔,春秋高,閱歷廣,經歷的事也多,明於國家之大體。吳王,是朕的叔伯大哥,廣施恩惠,仁義好德。淮南王,朕的小弟,秉承仁德輔助朕。他們都是我引以為自豪的人!諸侯王、宗室、昆弟及功臣,大多是賢良聖德之人,若讓這樣的人來輔佐繼承朕未竟的事業,是社稷顯靈,天下人民之福啊!你們不選舉這些人,動不動就說立太子,人們還以為我忘記了聖賢志士,而一門心思在兒子身上,不是以天下蒼生為念呢。朕甚不取也!
面對此大是大非,群臣不敢隨便附和,放棄原則,紛紛引經據典,據理力爭,說:古時候殷商周朝都延續千餘年,就是因為他們堅持子承父業的結果。立嗣必子,自古如此,高帝親率士大夫,平定天下,分封諸侯,自己做了後世皇帝太祖,諸侯王及列侯也各自做自己封國的始祖。子孫繼承,世代不絕,天下之大義也,這也是高帝的既定方針,誰要想擅自改變它,我們就要和他作斗爭。如果放棄最佳人選而從諸侯或宗室中選立皇太子,有悖於高帝的遺志,不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業。皇子劉啟最大,純厚仁慈,請立為太子。
劉桓聽得此說,似乎方才明白以家為國的重要性,說:劉啟這小子,朕一直以為他調皮搗蛋,不學好,游手好閑糟塌銀錢。不是你們說,我還不知道他有這些德行,真是知子莫若父?既然這樣,就依你們,免得整天吵吵鬧鬧,影響我的食慾。
孝文帝意欲天下人分享他立太子的喜悅,賜民眾獲得法定繼承人者一級工資。同時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對於劉桓說到的這幾個頗有德行的人,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們的後事,以便你看得更明白。淮南王劉長,自從被孝文帝表揚後,洋洋得意,驕縱跋扈,將前丞相辟陽候審食其活活打死,至於是不是厭惡其玷污劉邦的皇後呂雉,世人不得而知。其後,不聽宣召,妄尊自大,陰謀造反,被發配蜀地,死在途中。吳王劉濞,派自己的兒子,也是其王太子,前往長安朝拜,與孝文帝的皇太子兄弟二人飲酒賭輸贏,為爭道,皇太子拔劍將自己的堂弟吳王太子活活砍死。朝廷派人將吳王太子屍體送回吳國安葬,吳王一見就生氣地說: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哪兒就葬在哪兒就是,何必大老遠的送回來。
接著,又不惜「大老遠的」送回長安安葬。這本是一件忤逆皇命的大事,但孝文帝心中有短,也就沒再追究。楚王劉交死後,其孫劉戊立為楚王,恰當薄太後死,劉戊不是化悲痛為力量,而是忙著搞女人,被懲罰沒收了其東海郡。孝文帝死後,皇太子立為皇帝,劉濞清楚其好日子到頭了,就聯合楚、齊等七國,發動了「七國之亂」,攻戰不力,吳、楚王被殺身亡。
三月,有關部門提請冊立皇後。薄太後命令立太子母為皇後。皇後姓竇氏。孝文帝為立皇後的緣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潦倒、下崗失業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布、帛、米、肉一份。對於此時的漢皇室,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前世後代,都是先立皇後,後立太子。而孝文帝卻是先立太子而後立皇後,這也體現了那時改革開放,創新求變的處世策略。這要從薄太後、竇皇後的奇事珍聞中求得解說。原來,劉邦死後,呂後主政,宮中人滿為患。呂後乃挑選一批佼佼者賜予諸王子,每位王子五名,當然,這些都是劉邦尚未來得及玷污的。竇氏女亦在選中,因家在趙地清河觀津,特囑托宦官將她派往趙王的編中,以求離家庭父母近些。然而,宦官公務繁忙,光想著代、趙相去不遠,暈頭脹腦地把她放到了代王的慰安小組中。竇氏女不肯去,宦官把眼一瞪,說:你以為你是誰?小小的一個宮女,貧下中農出身,又沒什麼政治背景,哪能由著你?再說,分組名單都呈上去由太後圈閱,誰能改變得了?
竇氏女哭哭啼啼被送到代王那裡,也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富,代王唯愛這個好哭泣的女孩,一見鍾情,認為有憂郁美的氣質,一把抓住,再不肯放手,一連為代王生了一女兩男。在此之前,代王後已經為代王生了四個兒子,但等到代王入主長安,作了皇帝,王後所生的四個兒子竟先後死去。王後一怒之下,拒絕再生。這樣,孝文帝就只剩下了竇氏女生的兩個兒子名列前茅。這讓有關部門犯了難,因為有皇帝就要有皇後,若要立皇後,以當時的情況,非代王後莫屬。但皇後若無子,又不合母因子貴的傳統。孝惠帝就是因為皇後無子,才失了江山。事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的高參顧問人才濟濟,思維敏捷,瞬間就想到了這個先立太子,後立皇後的高招。這一著高在哪兒?一招頂人家一萬招,同時因內涵豐富,變化無窮,後人屢試不爽,至今尚未參悟透。
話說竇皇後當年離家進京不久,其父母貧困交加相繼死去,其弟名廣國,時年四、五歲,為人所販賣,轉換十餘家,音信皆失。竇廣國稍大,流落宜陽為有錢人燒木炭,晚上,燒炭眾人在崖下休息,突遇山體滑坡,百十餘人盡死於其中,唯廣國一人逃脫。人雲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廣國自卜不日封侯,於是懷著劫後餘生的喜悅,輾轉來到長安。恰逢竇皇後新立,朝廷鋪天蓋地的尋覓皇後家人,因家破人亡,僅覓得皇後堂弟竇嬰一人,皇後更加憂郁不樂。廣國聽得皇後姓竇氏,乃清河觀津人,為之心動,乃上書自陳。原來廣國離家時雖年幼,但已經知道縣名及姓氏,何況又剛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難,大有置之死地而後生、苦盡甘來的味道。有關部門不敢怠慢,暫時放棄官僚主義作風,積極查訪,落實清楚無誤,乃報告皇上。皇後急不可耐的宣進宮來,由皇帝親自勘問,問道:你說得合情入理,還有什麼可以驗證的?
於是,竇廣國回想起小時隨其姐入桑林採桑椹及以桑葉作為信符游戲玩耍的情景,說到了其姐臨進京的那天,家人到驛站告別,姐姐淚眼汪汪的看著他,親自要了一碗飯喂他,之後,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家。當時,皇後在屏風後,聽到動情處,忍不住走出來,雙手拉著小弟放聲哭泣,為渲染氣氛,皇宮的隨從們,都趴在地上幫助皇後哭得死去活來。效果之強烈,竟將後殿的三片漢瓦震下。
孝文帝從代地來,初即位,即施德政布恩惠與天下,撫恤諸侯四夷皆歡洽。接著,論功行賞,大封從代來的功臣。說:在當初大臣誅呂氏而迎朕,朕狐疑不決,眾人都不敢來,唯有中尉宋昌力勸朕,朕才得以作了皇帝。我已經任命他做了韂將軍,現再加封其為壯武侯。其餘跟我來的六人,皆官至九卿。
漢朝設置九卿,依次為:太常、光祿、韂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為籠絡人心,孝文帝宣布:跟隨高帝入蜀及漢中的68位列侯皆加封三百戶;劉邦時二千石以上高官,穎川守尊等十人各加封六百戶;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五人各加封五百戶;韂尉定等十人各加封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
這年秋天,為了體現利益均沾的主導思想,又封常山王前丞相蔡兼為樊侯。經過一番治理整頓,劉桓的地位得到鞏固,同時還有一塊石頭在他心中沉甸甸地壓著,一時半會是放不下的。
自從劉桓榮升為皇帝,周勃權傾一時,社會地位大為提高,未免有些驕傲。有人看出點眉目,奉勸周勃說:你本來誅呂氏,迎代王,功高蓋世。現在你自持功勞,受上賞,處尊位,連皇帝見了你都自動起立,迎來送往的。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常此以往,禍起速矣。
周勃聞之恐懼,當年八月未半,戰戰兢兢的向皇帝稱病辭職,孝文帝虛意挽留,隨即爽快的批准,任命陳平為專職丞相。
二年十月,陳平終因為國操勞過度,加之積勞成疾,專職不足兩個月就與世長辭,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國家和人民,對此,孝文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周勃不顧疾病纏身,強烈要求為國效力,為君盡忠,捎帶著為民請命,再次被任命為第一丞相。孝文帝在陳丞相的追悼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朕聞古時諸侯建國延續千餘年,各守其地,按時進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缺德失政的那是極少數的事啊。但是現在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列侯大多居住在京城,實行遙控指揮。不但老百姓千里遙遠的送錢運糧,增加了農民負擔,而且列侯也不知民情,脫離人民群眾,影響非常壞。我命令,列侯一律離京疏散,各就各位。兼任多種職務的,要指派其法定繼承人前往封地。法定繼承人年幼吃奶者,可令其母同往。孩他娘走後,你不又可多找幾個二奶,多開幾座窯洞嘛!
氣氛融洽,眾人開懷大笑。
十一月晦(陰歷月的最後一天),日食。十二月望(農歷十五),又發生日食。古人認為,日食則朔(農歷初一),月食則望。日食的時間周期在一百七十三天左右。而現在半月之內接連兩次日食,肯定是上帝昭示,天怒人怨,故而,孝文帝大做文章,教導群臣說:朕聞得古人早就說過,天生蒸民,必定要為他們設立君王以治理。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降災禍予以警示,以懲戒官兒的貪污腐化。現在上帝接連兩次日食,已經警示我們,你們犯了多麼大的錯誤?若再不更張易弦,痛改前非,上天將降下多麼大的災難啊?朕非常榮幸的當上了皇帝,以微緲之身居於諸位王侯之上,人民群眾的貧窮落後、飢寒交迫,天下的安定與否,主要責任在我及幾個大臣身上。朕下不能強國富民,理育眾生;上觸怒天王,連累三光之明,罪莫大焉!現在我命令,細思朕之過失,以及我低下的見識,統統告訴我,不得有半點隱瞞。推舉賢良正直能說會道的人作為監察委員會主任,匡正朕的偏激。各級政府官員要各司其職,務必減輕農民負擔,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朕的德行及個人魅力尚未達到征服外夷,折服外國統治者,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崇高境界,所以,國防軍及公共安全警察部隊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雖然不能罷邊屯戍,但京師的衛戍部隊卻可以裁減、調遣和適當的轉換軍種,以求減少軍費開支,增加軍事效率,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為此,改組南、北軍,免韂將軍之職。太僕所領導的皇家車隊,除留下維護政府形象所必需的馬匹外,其餘的一律分配到驛站傳舍,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韂將軍宋昌被免職後,因在政府中沒了職位,按照孝文帝先前頒布的法令,只好到遙遠的東方,到山東萊州即墨縣那地方,做自己的壯武侯。尚未終其一生,到了孝文帝死後,孝文帝的兒子劉啟即位,劉啟想到當初在京城晚上睡覺,都要聽宋昌的梆子敲響後才能上床。怒其那時梆子敲得晚,害得自己常打瞌睡,罷免了他的侯爺職位,下放他到海邊打魚為生。一代名將,同時是一代名將的後代,就這樣在窮困潦倒中,了此一生。宋昌死後,屍體被沖到海灘上,頭顱已被大魚叼去玩耍,人們是在看到他那掛在腰間的,孝文帝授予的「世世勿絕」的腰牌後才得以確認他的身份。宋昌至死都不認為自己受到什麼冤枉或者不公正待遇,他認為,象韓信、彭越那樣的大元帥都不得好死,自己這色人物又算得了什麼?他預言:後世死得比他悲慘的將相王侯多的是。其悲我何?
正月,孝文帝下令:農業,是天下的根本,農民,是天下人的衣食父母。重開古代天子籍田千畝的制度,我要親自耕田種糧,作天下人民的表率。祭祀宗廟社稷的小盤子小碗里,盛用我收獲的黍稷(粘米、一般的米或為高粱)。
孝文死後,其子孝景做皇帝,更進一步,說:朕親耕,後親桑,為天下先。
三月,有關部門請求立皇子為諸侯王,孝文帝尋思了一圈後說:趙幽王幽死,其長子劉遂已立為趙王。劉遂之弟劉辟強及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有功,我做皇帝前是答應讓他們做齊王、趙王這樣的大官的,可惜地方不夠,將就著先立為王吧。
於是,立劉辟強為河間王,以齊城陽郡立劉章為城陽王,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皇子劉武、劉參、劉揖分別被立為代王、太原王和粱王。
在朝廷組織的學法務虛會上,孝文帝向群臣重點指出:古代政府治理天下,朝廷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天的混蛋法律中竟有誹謗、妖言惑眾這樣的條款,使得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敢說話,造成了我執政多年而有什麼過失都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我不知他們的艱難困苦,或者詛咒我,或者上訪告狀,或者相互竊竊私語,你們這些傢伙又給他們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你們藉此欺上瞞下,上情不得下達,民怨不得消化,久而久之,就會毀壞我的江山!從今兒個開始,廢除這條萬惡的罪名。
群臣聞言唯唯諾諾,表面上不敢不聽,內心裡也不以為然。誰不知道皇帝好發此類冠冕堂皇的最高指示,借貶低人臣,抬高自己,誰要是相信了,眾人正好笑話他是個大傻瓜。
所謂進善之旌,旌者,幡也,古代用氂牛及五彩羽毛裝飾得很華麗的旗子。相傳堯帝他老人家設立在交通要道,有對時政及社會不滿的人,可立在旌下大聲訴說,政府佯裝聽不見也就算了。你若在其他地方說這些話,人身安全恐怕得不到保障。後世偶有習學,時續時廢,難得長久,一般是作為太平盛世的形象工程。誹謗之木相傳也是堯帝他老人家的傑作,這塊木頭或者木板設立在橋頭,供人書寫詆毀政府的言論、文章。這個東西如今世間尚存其變種,別名叫做華表。當年罪惡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得知華表有如此的功效,恐怕它再顯神靈,警醒民眾奮起抗爭,在漢奸二鬼子的指引下,曾用大炮對他下過毒手。
九月,向郡國守相正式授予銅虎符、竹使符,以規范調兵遣將的行為,祈求長治久安。
三年十月丁酉晦,又發生日食。孝文帝召見丞相周勃說:自打去年我就下令諸侯各歸封地,到現在還不見動靜,有的都向我辭行了,路費都發給他了,還賴著不走。丞相是國家棟梁,朕的重臣,你就做個榜樣,帶頭上山下鄉。
於是,絳侯周勃辭去丞相的職務,出關回封地去了(今山西絳縣)。太尉穎陰侯灌嬰擢升為丞相。皇帝一聽到「太尉」這兩個字就膽顫心驚,所以,順便連這個衙門也撤銷了。太尉率兵屠殺皇室重臣的陰影,終於在他心頭消失了。
四月,城陽王劉章與世長辭。淮南王劉長與他的警衛員魏敬殺死辟陽候審食其。
說起劉長與審食其的過節,真是有點可笑。原來,劉邦八年時,劉邦率軍攻打韓王信余部,從東垣經趙國回京。劉邦的女婿趙王張敖,親奉湯食,安排住宿。劉邦吵吵鬧鬧,說好說歹,一會兒嫌床不夠寬,一會兒嫌被窩不夠暖。張敖看在眼裡,心裡早明白了。於是親自挑選一個邯鄲美女,送到劉邦床上,劉邦才不嚷嚷。第二天,劉邦因軍務繁忙,匆匆離去,邯鄲美女只好仍在趙王府當差。張敖低估了劉邦的神槍手稱號,劉邦走後,邯鄲美女竟出現妊娠反應。張敖大吃一驚,這事馬虎不得,鄭重其事的在王府外另造行宮一座,專門安頓邯鄲美女及其腹中的龍種。當時雖報告了劉邦,劉邦也沒拿著當作一回事,說:你他媽的有錢願花就花,別打我的旗號,老子是一毛不拔。
Ⅸ 求史記白話文txt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