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詩《上善若水·游詠》全文
上善若水原文,全文來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譯文注釋: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供參考。
㈡ 上善若水出自哪裡全文是什麼,意思
一、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
二、
1、原文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2、整句話意思為: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三、上善若水
1、上善:最完美;
2、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
3、上善若水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2)上善若水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在道家學說中,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一、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意思就是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二、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解釋是「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全文是什麼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回而不爭,處答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 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埋怨他人。
(3)上善若水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㈣ 上善若水全文是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好好讀一下,好書!
㈤ 上善若水 原文…
原文: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版, 故幾於道。權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諸葛卧龍所注《人力無為。人意爭萬物而不讓,取萬物之所善,故幾於盜矣。居福地,心魔淵,與偽善,言偽信,政自治,事利能,動善時。夫無不爭,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5)上善若水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譯文:
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㈥ 《上善若水》全文,有誰知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回海所以能為百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㈦ 《上善若水》閱讀題答案
1、領起全文內容,表明文章由實到虛的思路,激發讀者的思考。
2、因為版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確權:順應自然,符合生態,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學:「低作堰、深淘灘」「分四六、平澇旱」;③功效長久:至今仍在發揮灌溉、防洪的作用;④體現了「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
3、採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築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後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㈧ 「上善若水,夫唯不爭」全文與出處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
1、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2、譯文: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
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8)上善若水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道德經》
1、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
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2、作品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㈨ 上善若水 閱讀答案(張笑天)
上善若水
張笑天
去都江堰,一進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橫幅撲面而來。這是指水嗎?是褒揚都江堰嗎?還是借水喻人,弘 揚一種文化精神?岷江從雪山一路蹣跚走來,負荷著黎庶的厚望,伴隨著歷史的滄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趟過同一條河流,大概就是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思維, 令人頻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潤萬物,使之生長,又從不與萬物競高下、論短長,所以老子認為「上善若水」。這種品格接近於他心中至高至聖 的「道」了。
在噴吐著雪浪的離堆前,在散射著彩虹光芒的水霧屏幕上,我彷彿看到了重重疊疊的人影,杜甫、岑參、陸游……他們的詩篇傳誦千古,歷 久彌新。譬如那玉壘山,本非雄峰峻嶺,之所以名揚天下,還是仰賴詩聖的兩句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 堰、深淘灘」,劈山引水修築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史記。河渠書》記載,李冰鑿離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灌溉,百姓 饗其利」。
李冰靠火燒、靠水澆,切斷玉壘山,開鑿離堆,修飛沙堰,今天看來實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處。它絕不污染環境,絕不危及生態; 它不會像現代水庫幾百米的高壩那樣既令人驚嘆。又令人隱隱不安。都江堰不會切斷魚類洄遊的線路,人們用不著把魚撈起來,送到大壩上頭的水庫里去產卵,再把 孵化的幼魚撈起來送回下游。人很累,魚也很累。 都江堰是歷史的遺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的神話。與之同時的鄭國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學家考證的遺跡,而都江堰仍舊生機盎然,滋養著天府之 國的子民。難怪道教尊李冰為「妙源清君」,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著兩條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佇 立水邊,聽著震耳欲聾的濤聲,望著清幽的水跳躍奔流,我的心與波濤一同律動,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與晶瑩和透明合而為一。
一想到黃河將成為泥 河、長江將成為黃河、淮河將成為黑水河,眾多我們賴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頻頻告急,我彷彿是那快要窒息的魚,無處安身。何處有生命之泉?何處有可供自由呼 吸、可供安枕的綠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態的都江堰干凈、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澇旱」的科學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駐,從容運轉,成 為幾千萬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眾多後任,總會追蹤李冰的足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疏浚、修繕都江堰。諸葛亮、高儉、盧翊、阿爾泰、丁寶楨……這些確保 天府之國旱澇保收的官員們,生前也許沒有立過德政碑,但後人有情。如今,他們就矗立在伏龍觀前堰功道兩側,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們,他們與都江堰同 輝。
臨別的晚上。我們在郡府樓上吃著關味的河鮮,窗外是濤鳴的和弦,真是一種久違的幸福。
⒒開頭一節的三個問句,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 什麼作用?(5分)
⒓文中說都江堰「才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者這樣評價的理由是什麼?(6分)
⒔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 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6分)
⒕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6分)
【參考答案】⒒(5 分)領起全文內容,表明文章由實到虛的思路,激發讀者的思考。
⒓(6分)因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確:順應自然,符合生態,造福百姓;②方法科 學:「低作堰、深淘灘」「分四六、平澇旱」;③功效長久:至今仍在發揮灌溉、防洪的作用;④體現了「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
⒔(6分)採用議論 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⒕(6 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築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後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 點】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題材料以散文、小說為 主,也可選擇合適的詩歌或戲劇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寵辱不驚的傳奇作家張笑天」,新浪網稱「張笑天的作品著重反映當前社會生活, 探索人們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問題」。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報》,長約3700字,命題者將其精簡為1000餘字。但文章主旨 切合江蘇卷一直秉持的對現代文明的憂思。從高度發達的媒體文化可以把我們「娛樂死」(2005年《波茲曼的詛咒》)到對關中農民勤勞樸素積極樂觀生活的無 限憧憬和贊美(2006《麥天》);從對無限美好的農耕文明的禮贊和依戀以及對其即將消失的無限惋惜(2007《一幅煙雨牛鷺圖》)到對中國農村洋溢著的 樸素的人情美、親情美的謳歌(2008《侯銀匠》)……,江蘇高考語文卷命題者一路走向2009年,對「原始」「原生態」的吶喊,對「生命之泉」「綠洲」 的企盼,依舊是文本賁張的血脈。
可以看出,命題延續了全國卷散文閱讀(如《總想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還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 讓「都江堰」理所當然成為熱門話題,關注生活,著眼現實,無疑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正軌和坦途。閱讀面廣的考生在考場上會收獲左右逢源的喜悅。
㈩ 《上善若水》閱讀理解
這個答法比較牽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回故幾於道。居答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出自《老子》)。
說都江堰蘊含上善若水之意義,應該指都江堰利萬物,處所惡。但都江堰是必須有所爭才能砥礪住激流的沖擊。但對人類而言,抵禦洪水,疏通灌溉、航運,百利而無一害,確是人工的上善。
你的問題:
都江堰不是水。
不是用水比喻東西,是講水的品行具有上善的特徵,都江堰也有近於上善的特徵。
上善的涵義見引文。
都江堰不是上善,如同水不是上善,是都江堰、水的品行都在各種事物的品行中,近於上善(或近於都江堰是上善的)。
最後一問,因上述一句,說明問題本身不成立。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