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帝寵3豬儀天下在線閱讀
這小說我以前高一的時候看過,那時就沒更完,這都過了六七年了,還在更
Ⅱ 《孟子》全文翻譯
【原文】
孟子自范①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賠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②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3)。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注釋】
①范:地名,故城在今山東范縣東南二十里,是魏國與齊國之間的要道。 ②廣居:孟子的「廣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說:「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③垤(die)澤之門:宋國城門。
【譯文】
孟子從范邑到齊都,遠遠地望見了齊王的兒子,非常感嘆地說:「地位改變氣度,奉養改變體質,地位是多麼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兒子嗎?」
孟子說:「王子的住多、車馬、衣服多半與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個樣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樣的。何況那處在天下最廣大地位上的人呢?魯國的國君到宋國去,在宋國的城門下呼喊。守門的人說:『這人不是我們的國君,他的聲音怎麼這樣像我們的國君呢?』這沒有別的原因,他們的地位相似罷了。」
下一篇(養而不愛如養豬)
盡心上
養而不愛如養豬
【原文】
孟子曰:「食①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②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注釋】
①食:動詞,使之食,引申為奉養。②幣:指禮物。將;送。
【譯文】
孟子說:「只是養活而不愛,那就如養豬一樣;只是愛而不恭敬,那就如養鳥兒養愛犬等畜生一樣。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禮物之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虛留。」
下一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盡心上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釋】
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 就是說,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為學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 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范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下一篇(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盡心上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原文】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注釋】
①彀率:拉開弓的標准。
【譯文】
公孫丑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樣,似乎高不可攀。為什麼不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絕不因為拙劣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准。君子張滿了弓而不發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的人便跟著他做。」
下一篇(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盡心上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的時份,用道義隨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時候,用生命捍衛道義。沒有聽說過犧牲道義而屈從於他人的。」
【讀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則見」(《論語?泰 伯》),就是「邦有道則仕」(《論語?衛靈公》),也就是,「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但「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卻似乎比「無道則隱」,「邦無道 則可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來得要壯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的意思了。
殺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意思來理解,「無道則隱」,「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和「窮則獨善其身」也可以說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現,因為這樣做是為了「道」而舍棄了自身的所謂「前程」,只不過沒有舍棄生命罷了。
只要不屈志變節,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這雖然也沒有「殺身」,而只是「獨善其身」,但卻是不願以道殉人的典型。
雖無壯烈,卻也大義凜然。
下一篇(求教必須虛心)
盡心上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②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釋】
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②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 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 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下一篇(其進銳者,其退速)
盡心上
其進銳者,其退速
【原文】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
其退速。」
【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讀解】
這里一共說了三種情況,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停止的卻停止了,不該薄待的卻薄待了。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 前進太猛,做得過了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達不到目的。這就應了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論語?子 路》)或者叫做——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可見,孟子在這里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 及」與「過」的弊病。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度沖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後漢書?李固傳》說:「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閻氏受皇帝寵愛,陞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禍。俗話說,槍打出頭烏。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銳者,其退速」。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 「過猶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下一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上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譯文】
孟子說:「君子對於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 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 物。」
下一篇(智仁難遍,當務之急)
盡心上
智仁難遍,當務之急
【原文】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①小功②之察③;放飯流歠(4),而問無齒決⑤,是之謂不知務。」
【注釋】
①緦(xi):細麻布,這里代指服喪三個月的孝服,穿這種孝服只服喪三個月,是五種孝服中最輕的一種,如女婿為岳父母服孝就用這種。②小 功:服喪五個月的孝服,是五種孝服中次輕的一種,如外孫為外祖父母服孝 就用這種。③察:指仔細講求。④放飯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 飯,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詞;飯,動詞。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長,副 詞;歠,飲,動詞。《禮記?曲禮》說:「毋放飯,毋流歠。」在尊長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禮的大不敬行為。⑤問無齒決:問,講求;齒決,用牙齒啃,這里指用牙齒啃於肉。《禮記?曲禮》說:「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 在尊長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禮貌的行為,但只是小不敬。
【譯文】
孟子說:「智者沒有什麼事物不該知道,但是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沒有什麼人不該愛,但是急於愛德才兼備的賢 「人。」以堯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夠知道一切事物,因為他們急於知道對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以堯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夠愛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急於愛德才兼備的賢人。如果不能夠實行該行三年的喪辦禮,卻對三個月、五個月的喪禮仔細講求;在尊長者面前大吃猛晚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於肉,這就叫做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物。」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 ①不相征也。」
【注釋】
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家。「敵」在這里不是「敵對」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征,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讀解】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准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 這里所論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了。
下一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釋】
①《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②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
【讀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贊。的確,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對象。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獃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 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麼遠,只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終於有人說了:「不唯書,不唯上。」
於是我們也都可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范。即便是對 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數,書籍汗牛充棟,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呼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題的了。
下一篇(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盡心下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譯文】
孟子說:「能工巧匠能夠教會別人規矩法則,但不能夠教會別人巧。」
【讀解】
德國哲學家康德有一段對於詩歌藝術的分析正好可以借來發揮孟子的這一思想。
康德說:「盡管對於詩藝有許多詳盡的詩法著作和優秀的本典範,但人不能學會巧妙地做好詩。」以大詩人荷馬為例,他可以教給人以作詩的方法、韻律等,但絕不可能教會第二個人也寫出他的那些偉大詩篇。因為他自己「也並不知道他的那些想像豐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樣湧上他的心頭而集合在一起的。」(參見《判斷力為批判》)第47節)
簡單說,詩藝也罷,能工巧匠的手工藝技巧也罷,都只能教會人規矩法則而不能教會人如何去「巧」。而規矩法則僅僅是及格線,要想真正「巧」起來,關鍵還在於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謂「熟能生巧」,都離不開各人的體悟。這也正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罷。
既然如此,當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下一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盡心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②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③既成,粢盛既潔④,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注釋】
①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②丘:眾。③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凈了。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穀神。」
【讀解】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里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了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下一篇(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盡心下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
孟子說:「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下一篇(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盡心下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原文】
孟子謂高子①曰:「山徑之蹊②間,介然③用之而成路;為間④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②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里是經常不斷的意思。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里,沒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
心路也是一樣。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下一篇(養心莫善於寡慾)
盡心下
養心莫善於寡慾
Ⅲ 帝寵天下的男主是誰
帝寵天下
男主是上官雲澈
作者: 六月離歌 狀態: 完結
簡介: 為了他,她浴血沙場,回換來的竟答然是他無情的毒殺。重生之後,她誅殺毒母,滅長姐,殺好友,誅渣男,把前生所有害過她的人一一處理。而前生,她曾經那麼狠毒的傷害過的那人,始終在燈火闌珊處等她,貴為一國之君,他幾乎為她傾盡所有,是回首,還是離開?
提到男主章節如下
相反,此刻在他心頭反復出現的,是那冷硬中帶著一抹明媚的女子,但是,她和這帝位這天下一樣,都是屬於上官雲澈的,他只能臨死前,在這里遙遙張望一眼。
Ⅳ 有沒有,類似「帝寵天下」女強類的古代言情小說
封神榜里荒淫無道的紂王( ⊙ o ⊙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