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沉默的大多數》是戴上「沉默面具」,逃離荒誕世界
今年距離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響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別的方式,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麼樣,還會不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
四、結語
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迴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王小波的文字一路沖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對於沉默的思考發人深省,細讀經典可以讓人們在物慾橫流,快節奏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應該如何過沉默的生活?沉默或許是一種策略,或許是得不到共鳴,也可能是出於恐懼或無可奈何,有時也是一種軟弱。沉默與否,是個人的權利,但遇事時也不可一味失語,否則便是是非不分。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沉默其實也是內心自由的一種表現,所以學會沉默,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三教九流》
《南京大屠殺全史》
《美國自由的故事》
『貳』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等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鮮為人知,死後聲名廣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後,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涌現,出現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象。
出版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一個嚴肅作家在死後兩年時間里,如此地被人們閱讀、關注、討論,應該說是十分罕見的,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是非常豐富的,而它所透露出來的一個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為許許多多的人們深深地喜愛著。王小波,1952年出生於北京,並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工科大學生。其後,王小波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再學電腦,於統計系當助教,回國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80年,他與李銀河結婚。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黃金時代》被當局查禁,甚至不準在國營的新華書店擺賣,可是卻受廣大的讀者和文學評論家贊賞。事實上,《黃金時代》在個體戶書攤上已經售出六萬多冊,並且出版了台灣版和香港版,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認:「這部小說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留學生偶一露面總會造成排隊閱讀的局面。」至於他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使王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臟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喬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台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人物簡歷
1952年5月13日 出生於北京。
1959-1965年 北京二龍路小學學生。
1965-1968年 北京二龍路中學學生。
1969-1970年 雲南農場職工。
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知青,後做民辦教師。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
1978-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
1982-1984年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
1984-1988年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
1991-1992年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病逝於北京。
內容簡介
王小波無疑是當代深受讀者喜愛的作家之一。1997年4月11日,正值他創作巔峰之時卻因心臟病突發英年早逝,留給讀者無盡的惋惜和懷念。然而,他提供的文本的價值不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失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亦顯現。他創造的文學與美,像一束強光,透過時間的阻隔,啟迪了廣大青年的心靈。這套《王小波全集》共分為十卷本。第一、二卷為雜文把王小波留下的35萬字的雜文全部收錄,另外還將原來從來沒有收入的雜文分別插入兩卷中。第三、四、五卷為長篇小說和劇本。第六、七卷為中篇小說。第八卷為短篇小說。第九卷為書信,除收入原《愛你就像愛生命》中的書信外,還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書信,並將李銀河寫給王小波的信及他們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這些都是第一次公開出版。第十卷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鐵時代》中的三篇小說未竟稿外,其餘作品都是李銀河根據作者留存下來的電子文件新近整理出來的,也是第一次公開出版。這本書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曾得到了作家夫人李銀河和作家生前好友們的熱心知道和幫助。
沉默的大多數
內容簡介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內容簡介
這本書里除了文化雜文,還有給其他書寫的序言與跋語。這些序言與跋語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態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輕松的隨筆。不管什麼書,我都不希望它太嚴肅,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愛你就像愛生命
內容簡介
我和你分別以後才明白,原來我對你愛戀的過程全是在分別中完成的。就是說,每一次見面之後,你給我的印象都使我在餘下的日子裡用我這愚笨的頭腦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稱呼來喚你。比方說,這一次我就老想到:愛,愛呵。你不要見怪;愛,就是你啊。
黃金時代
青銅時代(最新修訂插圖典藏版)
白銀時代
黑鐵時代(最新修訂插圖典藏版)
王小波雜文集Ⅱ:盛裝舞步
我的精神家園
思維的樂趣
假如你願意,你就戀愛吧
似水流年
革命時期的愛情
萬壽寺
尋找無雙
理想國與哲人王
唐人故事
紅拂夜奔
地久天長
【真的是很難找到呀 。不好意思 。
還是斗膽希望採納答案 多謝多謝~~~~~~~~~~~~~~~~~~~~~~~~~~~~~~】
『叄』 求王小波TXT版沉默的大多數電子書,作品全集也行!!!
已上傳附件~
可點擊【下載】進入網路網盤進行下載~
如果是rar格式的打包文件,解壓之後就是txt格式的文本了~
如滿意請及時採納~
如有問題,請追問或hi我~
『肆』 沉默的大多數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沉默的大多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里,寫了一個不肯長大的人。小奧斯卡發現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就暗下決心要永遠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所以他就成了個侏儒。這個故事太過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遠做小孩子雖辦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後來才發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龍應台女士就大發感慨,問中國人為什麼不說話。她在國外住了很多年,幾乎變成了個心直口快的外國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這是不對的。
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一種文化之內,往往有一種交流信息的獨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語言,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文化可以傳播,等等。這才能叫作文化沉默有自己的語言。舉……
請採納
『伍』 沉默的大多數txt下載
這本電子書可以去「應用之星」網站下載。
無格式限制,下載到手機後就能閱讀。
希望能幫助到你。
『陸』 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完整版資源 【不要壓縮包的
你好,我是大魚兒愛做夢,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柒』 《沉默的大多數》(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的讀後感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書中有一篇寓言式雜文叫《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他用那頭豬影射自己,在嘲諷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無視生活的設置,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只特立獨行的豬與其他家豬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著山羊一樣的敏捷,還和貓相似,喜歡到處遊玩,不喜歡被關押在圈裡。而且這只豬有著它獨立的思想,在選母豬這點上看,它的愛好和思想都與其它豬不同,對於同一個圈裡的母豬,它覺得這些母豬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還又臟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豬。它還會模仿各種聲音,特別是汽笛聲。但這個汽笛聲也給它帶來了災難,由於學汽笛叫因此誤工擾亂工作時間表,於是,一場殺身之禍從天而降。但是這頭豬並沒有在槍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後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獨立生活,還長出了獠牙。作者沒有安排它死,而是活著,並且是特立獨行地活著,永不征服地活著。這個的結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中,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正義、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因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數》,我立馬理解為什麼王小波在文學界享有那麼高的聲譽。他的確是個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說且擅長說。剛讀完這篇雜文會感到比較生澀,還好對「話語」這個詞尚不陌生,因此逐漸體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為是理解了小波繞著彎子想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於是在讀畢獲得閱讀的滿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是對社會權威的對抗和批判。他所質疑的是年幼時期的我曾困惑過的,但那時我的質疑卻未堅持下去,最後隨波逐流,屈服於社會權威及沉默的大多數。小波談到「毛主席語錄」、「十六條」、「五講四美」等,可現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各種場合里不都充盈著我們習以為常的類似話語么,比如官話、套話、場面話。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機關做公務員的同學朋友,他們每天撰寫文件及領導講話稿,這不都是話語的捐稅么?我們現在高談闊論「人權",人權就應「以人為本」,即要尊重人,關心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喪失了基本話語權的人們又如何全面發展?
不合理的東西存在於我們周圍,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變它,而是被其馴服,對其視若無睹,逐漸轉而惶恐和壓制對現存不合理的反抗。人們只看到手腳戴上鐐銬的痛苦,卻意識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鎖的更大可悲!
『捌』 沉默的大多數 讀後感
上課時看,自習時看 無聊時看,孤獨時看
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裡又有連絲的默默感
在仔細閱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的一個月里,我幾乎沒有碰其他消遣文本。他的文字給我清澈的頓悟感和沉默的鎮定。
這種力量是一種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確和感悟,我會在讀到某段某句文字時突然激動——原來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書中一直強調智慧,知識,尊嚴,生活
智慧永遠指向虛無之境,從虛無中產生出知識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現時現事和現在的人。
知識本身是多麼的誘人。學習本身就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在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
所謂為智慧,我指的是一種進行理性思維時的快樂。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我小的時候,從小學到中學,班上都是這樣的好同學,背著手聽講,當上了小班長,再去管別人。現在也是這樣,先是好好地求學,當了知名理論家或批評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當然,這是做人的訣竅。做個知識分子,似乎稍嫌不夠;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還該干點別的。由這樣的模式,自然會產生一種學堂式的氣氛,先是求學,受教,攢到了一定程度,就來教別人。如此一種學堂開辦數千年來,總是同一些知識在其中循環,並未產生一種面向未來,超越人類的文化。
一個人不在單位,不在家裡,不代表國家民族單獨存在時,居然不算一個人,就算一塊肉。
我個人以為,做愛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為什麼要做的事則是「無」。
但我還想指出,到歲數了,找合適的人,正常的性生活,這些都是從NORM的角度來判斷的——屬於個人的,只是一片虛無。我總覺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這是在巧言掩飾。
我們現在經歷的時代很浮躁,越來越缺少沉得住氣的智慧與理智,利益和金錢的誘惑也已早早得開始腐化學生的靈魂。我們外強中干,以為華麗個性的衣飾可以裹住脆弱的內心,於是穿著奇裝異服,表情冷漠。內心又常常空洞膚淺,在虛無的網路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
被告知他已經逝世十一年的時候,我感覺狠狠地被欺騙了。
『玖』 王小波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表達了怎樣一個思想
表達一個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任何想將個人的思想凌駕於大眾或迫使大眾去遵從的都是不對的。沉默不等於沒有主見,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
《沉默的大多數》作者王小波,他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
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9)沉默的大多數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沉默的大多數》是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7月發行的圖書,作者王小波。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松的角度來解析身邊復雜的事態。
相關例子:
他是前蘇聯的大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奇。有好長一段時間他寫自己的音樂,一聲也不吭。後來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憶錄,並在每一頁上都簽了名,然後他就死掉了。據我所知,回憶錄的主要內容,就是談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閱讀那本書時,我得到了很大的樂趣—當然,當時我在沉默中。
把這本書借給一個話語圈子裡的朋友去看,他卻得不到任何的樂趣,還說這本書格調低下,氣氛陰暗。那本書里有一段講到了前蘇聯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見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們之間都不說話;鄰里之間起了紛爭都不敢吵架。
所以有了另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別人燒水的壺里吐痰。順便說一句,前蘇聯人蓋過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衛生間、盥洗室和廚房,這就給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覺得有趣,是因為像蕭斯塔科維奇那樣的大音樂家,戴著夾鼻眼鏡,留著山羊鬍子,吐起痰來一定多有不便。
可以想見,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鏡,另一手護住鬍子,探著頭去吐。假如就這樣被人逮到揍上一頓,那就更有趣了。其實蕭斯塔科維奇長得什麼樣,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像他是這個樣子,然後就哈哈大笑。
我的朋友看了這一段就不笑,他以為這樣吐痰動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這使我不敢與他爭辯—再爭辯就要涉入某些話語的范疇,而這些話語,就是陰陽兩界的分界線。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
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游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游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
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2018年9月,王小波著小說《黃金時代》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