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全文閱讀 » 鴻蒙仙猿全文閱讀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鴻蒙仙猿全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26 18:36:36

『壹』 西遊記第九十八話的白話文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話表寇員外既得回生,復整理了幢繚鼓樂,僧道親友,依舊送行不題。卻說唐僧四眾,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與他處不同。見了些琪花、瑤草、古柏、蒼松,所過地方,家家向善,戶戶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見林間客誦經。師徒們夜宿曉行,又經有六七日,忽見一帶高樓,幾層傑閣。真個是——

沖天百尺,聳漢凌空。低頭觀落日,引手摘飛星。豁達窗軒吞宇宙,嵯峨棟宇接雲屏。黃鶴信來秋樹老,彩鸞書到晚風清。此乃是靈宮寶闕,琳館珠庭。真堂談道,宇宙傳經。花向春來美,松臨雨過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鳳儀翔萬感靈。

三藏舉鞭遙指道:「悟空,好去處耶!」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象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三藏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首。只見一個道童,斜立山門之前叫道:「那來的莫非東土取經人么?」長老急整衣,抬頭觀看。見他——

身披錦衣,手搖玉麈。身披錦衣,寶閣瑤池常赴宴;手搖玉麈,丹台紫府每揮塵。肘懸仙籙,足踏履鞋。飄然真羽士,秀麗實奇哉。煉就長生居勝境,修成永壽脫塵埃。聖僧不識靈山客,當年金頂大仙來。

孫大聖認得他,即叫:「師父,此乃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哩。」三藏方才醒悟,進前施禮。大仙笑道:「聖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他十年前領佛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處。我年年等候,渺無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勞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眾牽馬挑擔,同入觀里,卻又與大仙一一相見。即命看茶擺齋,又叫小童兒燒香湯與聖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千辛萬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盡果然登佛地,災消故得見沙門。洗塵滌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師徒們沐浴了,不覺天色將晚,就於玉真觀安歇。

次早,唐僧換了衣服,披上錦襕袈裟,戴了毗盧帽,手持錫杖,登堂拜辭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藍縷,今日鮮明,觀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別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雲路,當從本路而行。」行者道:「這個講得是,老孫雖走了幾遭,只是雲來雲去,實不曾踏著此地。既有本路,還煩你送送,我師父拜佛心重,幸勿遲疑。那大仙笑吟吟,攜著唐僧手,接引旃壇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大仙指著靈山道:「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也。」唐僧見了就拜。行者笑道:「師父,還不到拜處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馬,離此鎮還有許遠,如何就拜!若拜到頂上,得多少頭磕是?」大仙道:「聖僧,你與大聖、天蓬、卷簾四位,已此到於福地,望見靈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辭而去。

大聖引著唐僧等,徐徐緩步,登了靈山,不上五六里,見了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里寬闊,四無人跡。三藏心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涌,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廂不是一座大橋?要從那橋上行過去,方成正果哩。」長老等又近前看時,橋邊有一扁,扁上有「凌雲渡」三字,原來是一根獨木橋。正是——

遠看橫空如玉棟,近觀斷水一枯槎。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獫!

萬丈虹霓平卧影,千尋白練接天涯。十分細滑渾難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三藏心驚膽戰道:「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別尋路徑去來。」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這是路,那個敢走?水面又寬,波浪又涌,獨獨一根木頭,又細又滑,怎生動腳?」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孫走個兒你看。」好大聖,拽開步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須臾跑將過去,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搖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難,難,難!」行者又從那邊跑過來,拉著八戒道:「獃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饒我罷!讓我駕風霧過去!」行者按住道:「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

他兩個在那橋邊,滾滾爬爬,扯扯拉拉的耍鬥。沙僧走去勸解,才撒脫了手。三藏回頭,忽見那下溜中有一人撐一隻船來,叫道:「上渡,上渡!」長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亂頑。那裡有隻渡船兒來了。」他三個跳起來站定,同眼觀看,那船兒來得至近,原來是一隻無底的船兒。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認得是接引佛祖,又稱為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卻不題破,只管叫:「這里來!撐攏來!」霎時撐近岸邊,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見了,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佛祖道:「我這船——

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

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孫大聖合掌稱謝道:「承盛意接引吾師。師父,上船去,他這船兒雖是無底,卻穩;縱有風浪,也不得翻。」長老還自驚疑,行者叉著膊子,往上一推。那師父踏不住腳,轂轆的跌在水裡,早被撐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師父還抖衣服,垛鞋腳,抱怨行者。行者卻引沙僧八戒,牽馬挑擔,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

他們三人,也一齊聲相和。撐著船,不一時穩穩當當的過了凌雲仙渡。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岸。有詩為證,詩曰:

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凈當年六六塵。

此誠所謂廣大智慧,登彼岸無極之法。四眾上岸回頭,連無底船兒卻不知去向,行者方說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急轉身,反謝了三個徒弟。行者道:「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我等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師父也賴我等保護,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師父,你看這面前花草松篁,鸞鳳鶴鹿之勝境,比那妖邪顯化之處,孰美孰惡?何善何凶?」三藏稱謝不已。一個個身輕體快,步上靈山,早見那雷音古剎——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曲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棲松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向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缽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師徒們逍逍遙遙,走上靈山之巔,又見青松林下列優婆,翠柏叢中排善士。長老就便施禮,慌得那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合掌道:「聖僧且休行禮,待見了牟尼,卻來相敘。行者笑道:「早哩,早哩!且去拜上位者。」

那長老手舞足蹈,隨著行者,直至雷音寺山門之外。那廂有四大金剛迎住道:「聖僧來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畢就欲進門,金剛道:「聖僧少待,容稟過再進。」那金剛著一個轉山門報與二門上四大金剛,說唐僧到了;二門上又傳入三門上,說唐僧到了;三山門內原是打供的神僧,聞得唐僧到時,急至大雄殿下,報與如來至尊釋迦牟尼文佛說:「唐朝聖僧到於寶山取經來了。」佛爺爺大喜,即召聚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兩行排列,卻傳金旨,召唐僧進。那裡邊,一層一節,欽依佛旨,叫:「聖僧進來!。」這唐僧循規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凈,牽馬挑擔,徑入山門。正是——

當年奮志奉欽差,領牒辭王出玉階。清曉登山迎霧露,黃昏枕石卧雲霾。

挑禪遠步三千水,飛錫長行萬里崖。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

四眾到大雄寶殿殿前,對如來倒身下拜。拜罷,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復向佛祖長跪,將通關文牒奉上,如來一一看了,還遞與三藏。三藏牴晙作禮,啟上道:「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如來方開憐憫之口,大發慈悲之心,對三藏言曰:「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二尊者即奉佛旨,將他四眾領至樓下,看不盡那奇珍異寶,擺列無窮。只見那設供的諸神,鋪排齋宴,並皆是仙品、仙餚、仙茶、仙果,珍饈百味,與凡世不同。師徒們頂禮了佛恩,隨心享用,其實是——

寶焰金光映目明,異香奇品更微精。千層金閣無窮麗,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見,香茶異食得長生。向來受盡千般苦,今日榮華喜道成。

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處正壽長生,脫胎換骨之饌,盡著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眾餐畢,卻入寶閣,開門登看。那廂有霞光瑞氣,籠罩千重;彩霧祥雲,遮漫萬道。經櫃上,寶篋外,都貼了紅簽,楷書著經卷名目。乃是:《涅盤經》一部七百四十八卷,《菩薩經》一部一千二十一卷,《虛空藏經》一部四百卷,《首楞嚴經》一部一百一十卷,《恩意經大集》一部五十卷,《決定經》一部一百四十卷,《寶藏經》一部四十五卷,《華嚴經》一部五百卷,《禮真如經》一部九十卷,《大般若經》一部九百一十六卷,《大光明經》一部三百卷,《未曾有經》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維摩經》一部一百七十卷,《三論別經》一部二百七十卷,《金剛經》一部一百卷,《正法論經》一部一百二十卷,《佛本行經》一部八百卷,《五龍經》一部三十二卷,《菩薩戒經》一部一百一十六卷,《大集經》一部一百三十卷,《摩竭經》一部三百五十卷,《法華經》一部一百卷,《瑜伽經》一部一百卷,《寶常經》一部二百二十卷,《西天論經》一部一百三十卷,《僧祗經》一部一百五十七卷,《佛國雜經》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起信論經》一部一千卷,《大智度經》一部一千八十卷,《寶威經》一部一干二百八十卷,《本閣經》一部八百五十卷,《正律文經》一部二百卷,《大孔雀經》一部二百二十卷,《維識論經》一部一百卷,《具舍論經》一部二百卷。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謝了如來,一直出門。逢一位佛祖,拜兩拜;見一尊菩薩,拜兩拜。又到大門,拜了比丘僧、尼,優婆夷、塞,一一相辭,下山奔路不題。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問:「座邊有誰在此?」只見白雄尊者閃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白雄尊者,即駕狂風,滾離了雷音寺山門之外,大作神威。那陣好風,真個是——

佛前勇士,不比巽二風神。仙竅怒號,遠賽吹噓少女。這一陣,魚龍皆失穴,江海逆波濤。玄猿捧果難來獻,黃鶴回雲找舊巢。丹鳳清音鳴不美,錦雞喔運叫聲嘈。青松枝折,優缽花飄。翠竹竿竿倒,金蓮朵朵搖。鍾聲遠送三千里,經韻輕飛萬壑高。崖下奇花殘美色,路旁瑤草偃鮮苗。彩鸞難舞翅,白鹿躲山崖。盪盪異香漫宇宙,清清風氣徹雲霄。

那唐長老正行間,忽聞香風滾滾,只道是佛祖之禎祥,未曾堤防。又聞得響一聲,半空中伸下一隻手來,將馬馱的經,輕輕搶去,唬得個三藏捶胸叫喚,八戒滾地來追,沙和尚護守著經擔,孫行者急趕去如飛。那白雄尊者,見行者趕得將近,恐他棍頭上沒眼,一時間不分好歹,打傷身體,即將經包扌卒碎,拋落塵埃。行者見經包破落,又被香風吹得飄零,卻就按下雲頭顧經,不去追趕。那白雄尊者收風斂霧,回報古佛不題。

八戒去追趕,見經本落下,遂與行者收拾背著,來見唐僧。唐僧滿眼垂淚道:「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著的散經,打開看時,原來雪白,並無半點字跡,慌忙遞與三藏道:「師父,這一卷沒字。」行者又打開一卷看時,也無字。八戒打開一卷,也無字。三藏叫:「通打開來看看。」卷卷俱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的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行者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扌肯財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來!」四眾急急回山,無好步,忙忙又轉上雷音。不多時,到於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三藏點頭稱謝。眾金剛也不阻擋,讓他進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扌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即叫:「阿儺、伽葉,快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檢幾卷與他,來此報數。」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伽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數,收拾齊整馱在馬上,剩下的還裝了一擔,八戒挑著。自己行囊,沙僧挑著。行者牽了馬,唐僧拿了錫杖,按一按毗盧帽,抖一抖錦袈裟,才喜喜歡歡,到我佛如來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經滋味甜,如來造就甚精嚴。須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儺卻愛錢。

先次未詳虧古佛,後來真實始安然。至今得意傳東土,大眾均將雨露沾。

阿儺、伽葉引唐僧來見如來,如來高升蓮座,指令降龍、伏虎二大羅漢敲響雲磬,遍請三千諸佛、三千揭諦、八金剛、四菩薩、五百尊羅漢、八百比丘僧、大眾優婆塞、比丘尼、優婆夷,各天各洞,福地靈山,大小尊者聖僧,該坐的請登寶座,該立的侍立兩旁。一時間,天樂遙聞,仙音嘹亮,滿空中祥光迭迭,瑞氣重重,諸佛畢集,參見了如來。如來問:「阿儺、伽葉,傳了多少經卷與他?可一一報數。」二尊者即開報:「現付去唐朝《涅般

『貳』 西遊記經典名句賞析

師傅,大師兄說的對啊。
大師兄,師傅說的對啊。
二師兄,大師兄說的對啊。

『叄』 求10篇讀書筆記,西遊記的。高懸賞 看清題目

西遊記讀書筆記(一):
(一)頑皮機智的孫悟空
花果山是孫悟空的誕生之地。美麗的山水、飄香的花果養育了聰明機智富有靈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一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但是從五行山下出來以後的悟空,雖說是頑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使得他歸順、聽話了。孫悟空的超級本領在這時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駕師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其實這也是悟空聰明機智的一面,如果不聽話,就要上緊箍,甚至被趕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駕師父西天取經的任務。林語堂說這代表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范之間的沖突。孫悟空美猴王,聰明勇敢的化身,我們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功利憨厚的豬八戒
提起《西遊記》中豬八戒,人們總是將他與好吃懶做、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好聽的詞彙聯系在一齊。的確,豬八戒也干過搬起石頭砸自我腳的事情。在豬八戒吃西瓜這一情節中他的這一特點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看他為了自我的利益(口渴),總是在一次次地原諒自我的貪婪(先後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後掉進自我設置的陷阱里。(在一個個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為師父西去取經的曲折道路上,雖然沒有悟空神通廣大的超常本領,卻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無底洞、大戰盤絲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幫手。豬八戒,是吳老先生筆下的一個戲劇性人物,雖然有著許多的缺點,而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他的醜陋和厭惡。相反地,在他的這些缺點背後,透露出來的憨厚老實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他是一個充滿人慾的藝術形象。豬八戒,讓我們覺得可親又可愛。
唐僧取經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年間,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前去天竺國取經,費時十七年,經歷百餘國,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最後取回真經,影響深遠,為我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西遊記》小說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我。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經途中的一個忠誠衛士,也是讓師父操心最少的一個徒兒。肩挑千里重擔,沒有半句怨言。師兄鬧矛盾時,他從中調停和解;師父遇難時,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盡管平時少言寡語,但在保護師父的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西遊記讀書筆記(二):
《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此刻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著我們。或許由於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理解別人的幫忙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說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但是我還認為唐僧過於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錶面,不了解人的本質。
我也很喜歡豬八戒。我覺得他是個性格單純但很可愛的人。他不會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卻有正義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必須會去做。他會奮不顧身地保護師傅的安全,而不思考自我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動腦筋,但是人們覺得他笨的可愛。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怕敵人的膽量。但是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細思考,分清楚哪些能夠做哪些不能夠做,要憑自我的實力去做。
總之,師徒四人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就應學習他們的長處,哪怕是他們的短處也務必看看自我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話,要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西遊記讀書筆記(三):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編寫而成。此書描述的是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的故事。下面是一篇西遊記讀書筆記範文: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編寫而成。此書描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傳奇故事。作者透過虛幻的世界,對封建統治者的態度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葯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但是孫悟空的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治之黑暗不言而喻。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但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西遊記讀書筆記(四):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離奇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的故事。
從一些實際的例子能夠看出,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唐僧誠心向佛、品格端正;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十分了不起的英雄,降妖除魔,保護唐僧,立下了大功;豬八戒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有時還吵著嚷著要分行李,但他性情憨直;沙僧忠厚誠懇,任勞任怨,正直無私,一心一意保護唐僧西行,謹守佛門戒律;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本事,但甘心當好後勤;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事、豬八戒的活潑、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格端正,不怕任何困難,有堅定的信念以及意志,慈悲善良。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讓我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的精神。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總之,讀了這部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不畏艱險,才能取得成功。
西遊記讀書筆記(五):
在我眾多的書中,有一本個性顯眼的、紅色封皮的書,也是我喜歡的一本書,它的名字是《西遊記》。這本書一向放在我的書架上。每當我拿起這本有些發黃的書時,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活力,讓我再次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當我看完每一章,都會有不一樣的新感受。我為唐僧師徒堅強的毅力而鼓舞,為他們的師徒情深而感動。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計都未能將他們師徒打敗,當唐僧因為誤會而念緊箍咒的時候,白骨精卻在暗喜。我多麼痛恨白骨精呀!孫悟空每次被師傅趕走後,每次都是回來搭救師父。每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裡都會布滿淚水,我忍不住讓它們流下來,滴到我的手上。師傅,師傅一隻猴子向唐僧撲來,他還是那樣調皮、可愛、勇敢、真誠。
我的情緒也隨著一章一章的動人故事,一章一章的感人情節而起伏。我彷彿緊緊抱住了吳承恩老爺爺,是他給我們帶來了這么精彩的故事,是他讓我們在故事中學到了堅強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謝吳承恩爺爺,也深深的惦念著行走江湖的師徒四人。
西遊記讀書筆記(六):
一部眾所周知,百看不厭的名著《西遊記》,贏得了不知多少人的喜愛。也是這部名著使我的生活充滿了趣味。
孫悟空,許多兒童的偶像,他樂觀,聰明,勇敢,充滿了斗爭精神;然而與孫悟空相應成趣的是他的師弟豬八戒,他身上有許多的小毛病,卻也有許多的優秀的品質;和孫悟空,豬八戒這一猴一豬比起來,第三為土地沙和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配角;唐僧雖說是取經的領導人,卻總是太慈悲,不分清紅皂白地訓斥孫悟空,不明不白地就掉進了妖怪的陷阱。
這部名著給了我很多其實,那就是:為了實現我們的願望,到達自我的目標,我們務必艱苦奮戰,長期堅持,勇敢地戰勝一切敵人,不可知難而退。我們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麼就要去走第二步,第三步記得我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明白老師不是說我這演講的不要了,就是那出錯了,氣急敗壞之下,我做出了一個過後讓自我後悔的決定,那就是退出比賽。想想《西遊記》里的四個人,再看看自我,多大點困難,我就不夠勇敢地去克服,去戰勝,怎樣可能取得成功?
西遊記讀書筆記(七):
我喜歡看《西遊記》,個性是書里的《三打白骨精》。那是唐僧取經路上發生的一件事情。其中孫悟空一次又一次地打死了由白骨精變的村姑、老太婆、老頭,一次又一次地被唐僧念緊箍咒,趕走了孫悟空,而孫悟空卻始終堅持自我的主見,最終把唐僧從白骨精手中救出來,並且打死了白骨精。讀到那裡,使我想起了《農夫和蛇》的故事,那個農夫善惡不分,救醒了蛇這樣的壞蛋,結果反被蛇咬了一口。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要善於分辨是非,不要輕易上壞蛋的當。
讀了《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是孫悟空的堅持,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堅持正確的看法,並且堅決地去執行自我的主見,才能到達自我的目標。
西遊記讀書筆記(八):
《西遊記》這部經典的文學名著,已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家喻戶曉了。我想不少文學家已經發表過這部名著的言論了,所以我不想對這部名著的資料發表自我的觀點,只想對其中的人物談談自我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賞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勞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豬八戒是他們四司徒之中最讓讀者厭惡的,但是我對他卻不這樣認為,他結合了大家的優點,雖然他不夠孫悟空那麼勇敢機智,但是他也會不停地運用一些自我的思維,在困難面前為大家出主意;雖然他沒有沙僧的任勞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會幫忙大家提東西;雖然他沒有唐僧的優柔寡斷與善良,但是他也會動真情。
在生活中,像豬八戒特點的這種人好象是比較普遍的,但是也能夠說是最少見的。為什麼這么說呢?證據如下:
(一)在新世紀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凡事都提倡‘愛的教育’,無論對於小孩,年輕人還是成年人。小孩喜歡這樣的老師(當然外表除外),因為這種老師比較和藹,並且對外面的世界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他以前是天蓬元帥,當然了解世事啦),交給大家很多課外知識,從他平時的言語中能夠發現他是個比較幽默的人,那麼就能夠帶給大家很多歡樂。學生都是比較喜歡這樣的老師,不是嗎?
(二)除了小孩以外,現代年輕人更喜歡這種人,他們總是動不動就說感情,像豬八戒這種人就是再適宜但是了。豬八戒這種人對感情有職責感,並且會用真心去愛別人,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動別人,所以更能取得別人的信賴。俗話說,想要別人愛你,首先就要學會去愛別人。豬八戒已經學會了怎樣去愛人,所以他能獲得他人的愛。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輕人,老人和中年人。他們同樣需要豬八戒這種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職責心的人總是能取得別人的青睞與喜歡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麼多有職責心的人嗎?答案沒有人會清楚。我想會比較少見吧,現代人總是期望別人對自我負責,卻沒有想過自我是否就應成為一個有職責心的人。
豬八戒也許是個幽默,有職責心且值得信賴的人吧。這是我對他的印象。
西遊記讀書筆記(九):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先生的傑作,講述的是一個潑猴和唐三藏及師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本書我雖然看了一遍,但是以這本書修改的電視機不明白看過多少遍了,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我覺得學習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並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藉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後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在打白骨精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變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師傅氣的念緊箍咒,唐僧是凡人他並不明白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釋他完全不聽,而是念他的緊箍咒,疼的孫悟空滿地打滾,最後唐僧還要和孫悟空斷絕師徒之情,孫悟空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孫悟空心理並沒有怨恨師傅,更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總是想著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是師傅的真心。這一路上他們經歷艱難險阻,不管多累,多餓,不管妖怪是多麼的陰險狡猾他門都一一打敗他們,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總是有好處的,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會被社會淘汰,從我們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門說話,識字,等大一點兒他們又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在學校里不僅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才能廣交益友,可見書何其的重要。
從書中我們會悟出許多真理,所以我們就應多讀書,讀好書。
西遊記讀書筆記(十):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裡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
只因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比如說,《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十分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藉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為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為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凶,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為行凶殺人。
只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肆』 有一本小說洪荒的主角是猿猴修仙武道的是那本了

洪荒之混沌魔猿

『伍』 早知如此何必當出的出處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常用:生僻成語,
年代:古代成語,
結構:復句式成語,
詞性:中性成語
解釋:回既然現在後悔,當初為答什麼要那樣做?
典故:《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舉例:寶玉在身後面嘆道:「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陸』 沖天百尺,聳漢凌空。低頭觀落日,引手摘飛星。豁達窗軒吞宇宙,嵯峨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

話表寇員外既得回生,復整理了幢繚鼓樂,僧道親友,依舊送行不題。卻說唐僧四眾,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與他處不同。見了些琪花、瑤草、古柏、蒼松,所過地方,家家向善,戶戶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見林間客誦經。師徒們夜宿曉行,又經有六七日,忽見一帶高樓,幾層傑閣。真個是——
沖天百尺,聳漢凌空。低頭觀落日,引手摘飛星。豁達窗軒吞宇宙,嵯峨棟宇接雲屏。黃鶴信來秋樹老,彩鸞書到晚風清。此乃是靈宮寶闕,琳館珠庭。真堂談道,宇宙傳經。花向春來美,松臨雨過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鳳儀翔萬感靈。

三藏舉鞭遙指道:「悟空,好去處耶!」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象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三藏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首。只見一個道童,斜立山門之前叫道:「那來的莫非東土取經人么?」長老急整衣,抬頭觀看。見他——

身披錦衣,手搖玉麈。身披錦衣,寶閣瑤池常赴宴;手搖玉麈,丹台紫府每揮塵。肘懸仙籙,足踏履鞋。飄然真羽士,秀麗實奇哉。煉就長生居勝境,修成永壽脫塵埃。聖僧不識靈山客,當年金頂大仙來。

孫大聖認得他,即叫:「師父,此乃是靈山腳下玉真觀金頂大仙,他來接我們哩。」三藏方才醒悟,進前施禮。大仙笑道:「聖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他十年前領佛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處。我年年等候,渺無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勞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眾牽馬挑擔,同入觀里,卻又與大仙一一相見。即命看茶擺齋,又叫小童兒燒香湯與聖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千辛萬苦今方,九戒三皈始自新。知

魔盡果然登佛地,災消故得見沙門。洗塵滌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師徒們沐浴了,不覺天色將晚,就於玉真觀安歇。齋

次早,唐僧換了衣服,披上錦襕袈裟,戴了毗盧帽,手持錫杖,登堂拜辭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藍縷,今日鮮明,觀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別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雲路。聖僧還未登雲路,當從本路而行。」行者道:「這個講得是,老孫雖走了幾遭,只是雲來雲去,實不曾踏著此地。既有本路,還煩你送送,我師父拜佛心重,幸勿遲疑。那大仙笑吟吟,攜著唐僧手,接引旃壇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大仙指著靈山道:「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也。」唐僧見了就拜。行者笑道:「師父,還不到拜處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馬,離此鎮還有許遠,如何就拜!若拜到頂上,得多少頭磕是?」大仙道:「聖僧,你與大聖、天蓬、卷簾四位,已此到於福地,望見靈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辭而去。

大聖引著唐僧等,徐徐緩步,登了靈山,不上五六里,見了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里寬闊,四無人跡。三藏心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涌,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廂不是一座大橋?要從那橋上行過去,方成正果哩。」長老等又近前看時,橋邊有一扁,扁上有「凌雲渡」三字,原來是一根獨木橋。正是——
遠看橫空如玉棟,近觀斷水一枯槎。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獫!

萬丈虹霓平卧影,千尋白練接天涯。十分細滑渾難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三藏心驚膽戰道:「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別尋路徑去來。」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這是路,那個敢走?水面又寬,波浪又涌,獨獨一根木頭,又細又滑,怎生動腳?」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孫走個兒你看。」好大聖,拽開步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須臾跑將過去,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搖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難,難,難!」行者又從那邊跑過來,拉著八戒道:「獃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饒我罷!讓我駕風霧過去!」行者按住道:「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

他兩個在那橋邊,滾滾爬爬,扯扯拉拉的耍鬥。沙僧走去勸解,才撒脫了手。三藏回頭,忽見那下溜中有一人撐一隻船來,叫道:「上渡,上渡!」長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亂頑。那裡有隻渡船兒來了。」他三個跳起來站定,同眼觀看,那船兒來得至近,原來是一隻無底的船兒。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認得是接引佛祖,又稱為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卻不題破,只管叫:「這里來!撐攏來!」霎時撐近岸邊,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見了,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佛祖道:「我這船——

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

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孫大聖合掌稱謝道:「承盛意接引吾師。師父,上船去,他這船兒雖是無底,卻穩;縱有風浪,也不得翻。」長老還自驚疑,行者叉著膊子,往上一推。那師父踏不住腳,轂轆的跌在水裡,早被撐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師父還抖衣服,垛鞋腳,抱怨行者。行者卻引沙僧八戒,牽馬挑擔,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

他們三人,也一齊聲相和。撐著船,不一時穩穩當當的過了凌雲仙渡。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岸。有詩為證,詩曰:

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凈當年六六塵。

此誠所謂廣大智慧,登彼岸無極之法。四眾上岸回頭,連無底船兒卻不知去向,行者方說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急轉身,反謝了三個徒弟。行者道:「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我等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師父也賴我等保護,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師父,你看這面前花草松篁,鸞鳳鶴鹿之勝境,比那妖邪顯化之處,孰美孰惡?何善何凶?」三藏稱不已。一個個身輕體快,步上靈山,早見那雷音古剎——

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曲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棲松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向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缽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

師徒們逍逍遙遙,走上靈山之巔,又見青松林下列優婆,翠柏叢中排善士。長老就便施禮,慌得那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合掌道:「聖僧且休行禮,待見了牟尼,卻來相敘。行者笑道:「早哩,早哩!且去拜上位者。」

那長老手舞足蹈,隨著行者,直至雷音寺山門之外。那廂有四大金剛迎住道:「聖僧來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畢就欲進門,金剛道:「聖僧少待,容稟過再進。」那金剛著一個轉山門報與二門上四大金剛,說唐僧到了;二門上又傳入三門上,說唐僧到了;三山門內原是打供的神僧,聞得唐僧到時,急至大雄殿下,報與如來至尊釋迦牟尼文佛說:「唐朝聖僧到於寶山取經來了。」佛爺爺大喜,即召聚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兩行排列,卻傳金旨,召唐僧進。那裡邊,一層一節,欽依佛旨,叫:「聖僧進來!。」這唐僧循規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凈,牽馬挑擔,徑入山門。正是——

當年奮志奉欽差,領牒辭王出玉階。清曉登山迎霧露,黃昏枕石卧雲霾。

挑禪遠步三千水,飛錫長行萬里崖。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

四眾到大雄寶殿殿前,對如來倒身下拜。拜罷,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復向佛祖長跪,將通關文牒奉上,如來一一看了,還遞與三藏。三藏牴晙作禮,啟上道:「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如來方開憐憫之口,大發慈悲之心,對三藏言曰:「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二尊者即奉佛旨,將他四眾領至樓下,看不盡那奇珍異寶,擺列無窮。只見那設供的諸神,鋪排齋宴,並皆是仙品、仙餚、仙茶、仙果,珍饈百味,與凡世不同。師徒們頂禮了佛恩,隨心享用,其實是——
寶焰金光映目明,異香奇品更微精。千層金閣無窮麗,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見,香茶異食得長生。向來受盡千般苦,今日榮華喜道成。

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處正壽長生,脫胎換骨之饌,盡著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眾餐畢,卻入寶閣,開門登看。那廂有霞光瑞氣,籠罩千重;彩霧祥雲,遮漫萬道。經櫃上,寶篋外,都貼了紅簽,楷書著經卷名目。乃是:《涅盤經》一部七百四十八卷,《菩薩經》一部一千二十一卷,《虛空藏經》一部四百卷,《首楞嚴經》一部一百一十卷,《恩意經大集》一部五十卷,《決定經》一部一百四十卷,《寶藏經》一部四十五卷,《華嚴經》一部五百卷,《禮真如經》一部九十卷,《大般若經》一部九百一十六卷,《大光明經》一部三百卷,《未曾有經》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維摩經》一部一百七十卷,《三論別經》一部二百七十卷,《金剛經》一部一百卷,《正法論經》一部一百二十卷,《佛本行經》一部八百卷,《五龍經》一部三十二卷,《菩薩戒經》一部一百一十六卷,《大集經》一部一百三十卷,《摩竭經》一部三百五十卷,《法華經》一部一百卷,《瑜伽經》一部一百卷,《寶常經》一部二百二十卷,《西天論經》一部一百三十卷,《僧祗經》一部一百五十七卷,《佛國雜經》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起信論經》一部一千卷,《大智度經》一部一千八十卷,《寶威經》一部一干二百八十卷,《本閣經》一部八百五十卷,《正律文經》一部二百卷,《大孔雀經》一部二百二十卷,《維識論經》一部一百卷,《具舍論經》一部二百卷。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謝了如來,一直出門。逢一位佛祖,拜兩拜;見一尊菩薩,拜兩拜。又到大門,拜了比丘僧、尼,優婆夷、塞,一一相辭,下山奔路不題。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問:「座邊有誰在此?」只見白雄尊者閃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白雄尊者,即駕狂風,滾離了雷音寺山門之外,大作神威。那陣好風,真個是——

佛前勇士,不比巽二風神。仙竅怒號,遠賽吹噓少女。這一陣,魚龍皆失穴,江海逆波濤。玄猿捧果難來獻,黃鶴回雲找舊巢。丹鳳清音鳴不美,錦雞喔運叫聲嘈。青松枝折,優缽花飄。翠竹竿竿倒,金蓮朵朵搖。鍾聲遠送三千里,經韻輕飛萬壑高。崖下奇花殘美色,路旁瑤草偃鮮苗。彩鸞難舞翅,白鹿躲山崖。盪盪異香漫宇宙,清清風氣徹雲霄。

那唐長老正行間,忽聞香風滾滾,只道是佛祖之禎祥,未曾堤防。又聞得響一聲,半空中伸下一隻手來,將馬馱的經,輕輕搶去,唬得個三藏捶胸叫喚,八戒滾地來追,沙和尚護守著經擔,孫行者急趕去如飛。那白雄尊者,見行者趕得將近,恐他棍頭上沒眼,一時間不分好歹,打傷身體,即將經包扌卒碎,拋落塵埃。行者見經包破落,又被香風吹得飄零,卻就按下雲頭顧經,不去追趕。那白雄尊者收風斂霧,回報古佛不題。

八戒去追趕,見經本落下,遂與行者收拾背著,來見唐僧。唐僧滿眼垂淚道:「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著的散經,打開看時,原來雪白,並無半點字跡,慌忙遞與三藏道:「師父,這一卷沒字。」行者又打開一卷看時,也無字。八戒打開一卷,也無字。三藏叫:「通打開來看看。」卷卷俱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的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行者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扌肯財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來!」四眾急急回山,無好步,忙忙又轉上雷音。不多時,到於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三藏點頭稱謝。眾金剛也不阻擋,讓他進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扌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即叫:「阿儺、伽葉,快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檢幾卷與他,來此報數。」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伽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數,收拾齊整馱在馬上,剩下的還裝了一擔,八戒挑著。自己行囊,沙僧挑著。行者牽了馬,唐僧拿了錫杖,按一按毗盧帽,抖一抖錦袈裟,才喜喜歡歡,到我佛如來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經滋味甜,如來造就甚精嚴。須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儺卻愛錢。

先次未詳虧古佛,後來真實始安然。至今得意傳東土,大眾均將雨露沾。

阿儺、伽葉引唐僧來見如來,如來高升蓮座,指令降龍、伏虎二大羅漢敲響雲磬,遍請三千諸佛、三千揭諦、八金剛、四菩薩、五百尊羅漢、八百比丘僧、大眾優婆塞、比丘尼、優婆夷,各天各洞,福地靈山,大小尊者聖僧,該坐的請登寶座,該立的侍立兩旁。一時間,天樂遙聞,仙音嘹亮,滿空中祥光迭迭,瑞氣重重,諸佛畢集,參見了如來。如來問:「阿儺、伽葉,傳了多少經卷與他?可一一報數。」二尊者即開報:「現付去唐朝《涅般? 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祗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現俱收拾整頓於人馬馱擔之上,專等謝恩。」

三藏四眾拴了馬,歇了擔,一個個合掌躬身,朝上禮拜。如來對唐僧言曰:「此經功德,不可稱量,雖為我門之龜鑒,實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贍部洲,示與一切眾生,不可輕慢,非沐浴齋戒,不可開卷,寶之重之!蓋此內有成仙了道之奧妙,有發明萬化之奇方也。」三藏叩頭謝恩,信受奉行,依然對佛祖遍禮三匝,承謹歸誠,領經而去。去到三山門,一一又謝了眾聖不題。

如來因打發唐僧去後,才散了傳經之會。旁又閃上觀世音菩薩合掌啟佛祖道:「弟子當年領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之人,今已成功,共計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還少八日,不合藏數。望我世尊,早賜聖僧回東轉西,須在八日之內,庶完藏數,准弟子繳還金旨。」如來大喜道:「所言甚當,准繳金旨。」即叫八大金剛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駕送聖僧回東,把真經傳留,即引聖僧西回,須在八日之內,以完一藏之數,勿得遲違。」金剛隨即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俱身輕體健,盪盪飄飄,隨著金剛,駕雲而起。這才是:見性明心參佛祖,功完行滿即飛升。畢竟不知回東土怎生傳授,且聽下回分解.

『柒』 西遊記 中 的 好詞句段 (50回-55回)為一篇 (56回-60回)又是一篇

西遊開篇來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源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水簾洞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象個人家。

花果山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卧。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捌』 關於蕭炎x簫猿小說名字

斗破蒼穹
這里是屬於斗氣的世界,沒有花俏艷麗的魔法,有的,僅僅是繁衍到巔峰的斗氣!
新書等級制度:斗者,斗師,大斗師,斗靈,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聖,斗帝。

『玖』 求個西遊記中的古文解詞

我看過十幾遍了,其實裡面除了方言就是白話,沒有注意有什麼特別的古文啊,4 6 9 4 4 1 4 3 2,加上我以後探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