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四小說中(1917-1927)農村婦女主人公的和知識分子女性主人公的有哪些
魯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啊
還有這時期受魯迅影響的鄉土小說
徐傑,魯彥等的 像那個魯彥的《菊英的出嫁》,《李媽》
許欽文的《瘋婦》等
反正這時期寫得關於農村女性形象都是比較愚昧,麻木,落後,不覺醒的
知識女性有盧隱《海濱故人》里的露莎等
和知識分子女性主人公的比較,那就自己發揮吧
② 中國文學作品中哪些提到了婆媳關系
有關婆婆與媳婦的書最早見於《禮記·內則》;
以及最典型的《孔雀東南飛內》的焦母與劉蘭芝;容
《婦戒》中講不論是婆婆對或不對,媳婦都得服從;
原名《上海媳婦和東北婆婆》的《雙面膠》;
《寒夜》中的曾母與曾樹生;
五四初期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阿鳳》;
魯迅的《祝福》;
冰心的《最後的安息》;
朱自清的《笑的歷史》;
陳衡哲的《巫峽里的女子》;
許欽文的《瘋婦》;
王魯彥的《屋頂下》;
張愛玲的《金鎖記》;
還有張愛玲的閨中密友蘇青的《結婚十年》;
巴金的《寒夜》;
曹禺的《原野》、《雷雨》;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
這都是較為人熟知的一些涉及到婆媳關系的文學作品,樓主可以擇其一二,希望可以給你當來幫助。
③ 誰能提供蹇先艾的《水葬》和許欽文的《瘋婦》的原文我有急用!
偏僻的天由系統中的下試教材樣一偏僻的天, 並且它的礦石.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專.這只樣一偏僻的天應該被取締屬.它的每天, 我不能立場.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這只樣一偏僻的天不應存在.它 的每天我還是從未品過.這只樣一偏僻的天, 和它的礦石.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並且如果您去,我想要去相與您.並且如果您死, 我想死要相與您.散步您的手和.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我的生活.最偏僻的天 我的生活.這只樣一偏僻的天,和它的礦石.它的每天,我是高興我生存了
④ 施蟄存的《春陽》想表達的是什麼
《春陽》通過禪阿姨的心理描寫,寫出來當時的社會制度對人的殘害,春陽在這篇文章中極具象徵意義,第一,暗示了禪阿姨的情愫在春天的萌發,第二,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以及春陽的轉瞬即逝。
而「春陽」還有另一層的涵義,是指蟄伏在嬋阿姨內心深處的女性慾望以及對正常幸福生活的渴求。小說中多次描寫嬋阿姨內心被和煦溫暖陽光所激發出來的慾望。
(4)許欽文瘋婦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施蟄存的《春陽》這篇小說的價值有二:
其一,作者以重筆描寫主人公苦悶和變態的心理,逼真細膩地展現她潛意識的流動——其內心的愛欲與財權的交戰、思緒的聯想和想像、感情的起伏等等。這種把筆觸伸向人物的精神深處,發掘出了人物不為人知的內心慾望的意識流寫法,將文學作品的表現領域伸向性幻想的領域,是中國現代小說創作的嘗試和開拓,讓中國小說創作多了一種可能性和表現方式。
其二,小說刻畫的主人公嬋阿姨不是魔女、也不是妖婦,而是有著「傳統美德」的善女人,守節、節儉、律己。她的現實生活是不完滿的,盛年寡居,正常性愛長期無法得到滿足。雖然內心中的自我意識有了些許萌動,但是傳統倫理道德、封建三從四德已經在她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只是在精神深處做了個虛幻的白日夢,又回歸到過去的生活軌道上了。這就是施蟄存所塑造的「善女人」的形象代表。
⑤ 五四鄉土小說和京派小說的關系
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徵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京派文學是五四新文學分支、發展的結果。京派小說源來於五四小說,同時又不同於五四小說。五四小說的主體構成為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小說(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創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說。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注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注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wszl/neiron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2
⑥ 鄉土文學成為1970年代文學主流的原因是什麼
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一些寓居於京滬大都市的遊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代表作有彭家煌《慫恿》,王任叔《疲憊者》,許欽文《瘋婦》,台靜農《地之子》等。
鄉土文學論戰」是當代台灣文學發展中一個意義深遠的重大事件。它的影響
台灣鄉土文學超出了文學的范疇而被及台灣思想文化領域乃至整個台灣社會。它的發生,則至少應追溯至台灣鄉土文學歷經20年的蟄伏後於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發,以及其後十餘年來的迅猛發展和演變。如黃春明、王禎和早期所謂「純正」的鄉土小說和70年代王拓、楊青矗等著重揭露社會階級矛盾創作的先後出現;70年代初以「現代詩論戰」為中心的對於現代主義的普遍反省運動,以及由此確立和帶動的「回歸傳統、關懷現實」的文學思潮,在在顯示台灣鄉土文學迎來了它的又一次高潮並成為70年代台灣文壇的主流。這種日益浩大的聲勢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應,也使它成為各種矛盾匯聚的焦點。在此背景下,一場震動台灣社會的「鄉土文學論戰」於1977年爆發並延綿了一、兩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