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全文閱讀 » 長征全文閱讀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長征全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46:50

① 七律長征的全文和注釋

全文:

七律·長征

近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注釋:難:艱難險阻。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雲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三軍:作者自註:「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盡開顏:紅軍的長徵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1)長征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詩詞中與水有關的詩句達60多處,或寫景、或敘事、或明志、或喻理。他獨立於橘子洲頭,沉醉於「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清純與活力。他盛贊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被「大河上下、頓時滔滔」的靜穆與凝重深深震撼。

毛澤東總是超乎於山水之外,借山水來呈現他豐富的人生感悟與哲理思想,來寄託對祖國壯美山河的深情眷戀,來抒發自己跋山涉水的壯懷雅趣,來表達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來展現不懼艱險攻堅克難的雄心壯志和戰斗豪情。

毛澤東成功地運用舊體詩詞形成,藝術地記錄了時代風雲變化,反映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進程,謳歌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精神。毛澤東的「形象思維」、「舊詩可以寫一些」、舊體詩詞「一萬年也打不倒」等詩學觀,對新詩和舊體詩詞、尤其是給走上復興之路的當代中華詩詞創作,以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② 長征各章內容概括

1、突出重圍:

1934年10月,閩浙贛蘇區圍剿已經進行了四年,在王 明錯誤指揮下,敵人步步緊逼。廣昌失守、萬年亭失守、驛前失守、石城失守,敵人已經逼近了瑞金。

2、絢麗之夢:

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開辟以瑞金為中心的根據地。紅一方面軍發展到擁有一、三、五、七、八、九軍團,約12.7萬人。

3、十送紅軍: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紅軍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8.6萬人被迫長征。地方部隊1.6萬人,留在蘇區,蘇區百姓依依不捨,送別紅軍。

4、路在何方:

1934年11月 粵北與湘南,長征前夕,粵系軍閥陳濟棠命令軍隊放開防線,紅軍突破粵軍封鎖線,長征開始。

5、山河蒼茫:

1934年12月 湘西與豫西。

6、橘子紅了:

1934年11月湘南事件。

7、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敵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湘江戰役是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渡過湘江後,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8、恭賀新年:

1935年1月1日,紅軍突破烏江江界河,烏江戰役打響。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取得突破烏江的偉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妄圖憑借烏江天險堵截紅軍於南岸並予以徹底消滅的黃粱美夢,使紅軍從此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9、夜郎之月:

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 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左」傾 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0、殘陽如血:

二渡赤水後,敵人調集大軍企圖殲滅紅軍。2月26日,紅軍主力在婁山關及其以南擊潰王家烈部,攻佔板橋,殘敵向遵義逃跑。

27日,紅1、紅3軍團乘勝追擊,在遵義以北擊潰敵3個團的阻擊,28日凌晨再占遵義。接著於遵義以南忠庄鋪擊破敵吳奇偉縱隊兩個師的進攻,殲其第59師大部,重創第93師,戰役結束。

11、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與陝南。

12、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紅軍到達金沙江後,先後找到七條船並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紅軍主力早已渡過金沙江。

13、喜極之淚:

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

紅四方面軍正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達維。12日,紅一軍先頭部隊和紅四軍一部在達維會師。

14、黑暗時刻:

1935年8月紅軍穿越草地,是中外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渡過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難難以想像,飢餓、寒冷,以及布滿鮮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但是,面對死亡的威脅,紅軍指戰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激情,他們依靠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依靠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依靠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將困難和艱險甩在身後,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用熱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響了一曲團結奮斗、視死如歸的壯麗凱歌。

15、北斗高懸:

1935年九月紅一方面軍率領8000人脫離張國濤秘密北上。同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結束長征。

16、天高雲淡:

1935年10月,紅一軍翻越六盤山之後到達吳起鎮,10月19日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此次會師,標志著紅一軍長征結束。

17、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與川北。

18、江山多嬌:

1936年10月10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王樹增所著的《長征》以嚴肅的歷史責任感記述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驚人壯舉,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生動、動情的長征紀實作品。

(2)長征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王樹增的《長征》這部作品歷時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長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是紅軍長征 70 年以來,第一 部用紀實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作品以客觀、真實的態度敘述歷史,並以宏大、厚重的筆觸展開這一考驗人類意志的大規模轉移。紅軍轉移的浩大場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實而翔實地再現,令人震動和感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賦予了長征以嶄新的認知高度——長征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壯麗的英雄主義史詩,長征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

作者激情澎湃的記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過去所有記述長征的文學作品所從未具有的。作者王樹增查閱了大量的史料, 實地采訪了許多 老紅軍戰士,書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資料都是首次披露;

在書中,作者弘揚了長征體現出來 的國家統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還講述了在這一偉大壯舉許多感人小事,讓 我們通過豐富的細節更加親近地去接觸長征的歷史。

展現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記述在長征征途上,武器簡陋的中國工農紅軍所面對的,往往是裝備了飛機大炮的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年輕的紅軍官兵能在數天未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斗,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

在兩萬五千里的路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世界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部隊,官兵軍裝是一樣的,頭上的紅星是一樣的,犧牲時的姿態也是一樣的。

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戰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們都堅信自己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奮斗者,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一個,自有後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決心為每一個紅軍所認同的理想犧牲生命。

表達紅軍長征,鑄就了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③ 誰有《紅軍長征史》的在線閱讀地址啊或者有電子版或者電子書

上軍事博物館

④ 重生到長征時期當紅軍的完結小說

《重生之紅星傳奇》
《重生之鐵血戰將》
《紅色脊樑》
《赤色黎明》
《熱血紅軍》
《紅色帝國1924》
《紅軍閃耀中華》
《重生之黃埔卧底》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重生之鐵血八路》
《抗戰之紅色軍神》
《駐馬太行側》
《抗日之鐵血遠征軍》
《刺刀1937 》
《一個人的抗日》
《抗日之鐵血山河》
《鐵血抗日軍》
《抗日之鐵血智將》

⑤ 鐵血傳奇之長征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鐵血傳奇之長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二十二章 湘贛蘇區保衛戰之激戰贛江二
當蒙上富清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等人已經完全被紅軍包圍了,幸虧還有水路可退。他回頭望向西岸,106團沒有受到攻擊,此時已經靠岸的107團並沒有上岸,而是立即調轉船頭往回駛,顯然是要先回來救護自己的師長。他定下心來,暗贊道:白先仁這小子還算精明,還懂得先來救我,要是等士兵都上岸後再來接我,老子的屍體可能都硬了,算老子沒白提拔他!
白先仁就是107團的團長,聽到身後傳來密集的槍聲時,他並不在意,因為誰能想到自己的後方會出現大批的紅軍呢,最多不過是紅軍游擊隊前來騷擾罷了。待聽到熟悉的紅軍沖鋒號時,呆了幾秒鍾後才意識到不妙,臉色剎那間又白又青,大聲喝令調轉船頭,往東岸駛回去。
「弟兄們,給我頂住,我們的107團回頭來了,堅持十分鍾,堅持十分鍾就行了。」蒙上富不斷為自己的士兵打氣道。他到現在還弄不明白,紅軍那來這么多人,瞧這架子起碼有好幾千人。
本來因為傷亡不斷增加,包括團長等指揮官……

⑥ 長征第一章內容概括,150字左右,馬上就要,在線等,謝謝

934年.有一群共產黨人為了追尋理想與信仰,為了改變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回帶領著一支答隊伍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穿越千難萬險,用血肉之軀走出了一條光輝之路,創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這支隊伍名叫中國工農紅軍,這條光輝之路名叫長征。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當長征已如往事般漸行漸遠,而長征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歷久彌新。為此,我們更有理由去讀懂長征,去了解中華民族苦難與奮斗的歷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一位研究軍事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家。為了探尋長征的原貌,他曾花費六年時間收集整理資料,並且數度重走長征路,終於寫成著名歷史紀實文學《長征》。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重新踏上漫漫征程,走遍萬水千山,感受風霜雨雪,走近真實的長征。
僅供參考

⑦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句話全文!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出自毛澤東的《論反對帝國主義的策略》。

全文包括四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目前政治形勢的特點;

第二部分:民族統一戰線;

第三部分:人民共和國;

第四部分:國際援助。

其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所在第一部分目前政治形勢的特點中,其具體內容是: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

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

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裡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

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主力紅軍如此,南方各省的游擊戰爭怎麼樣呢?南方的游擊戰爭,受到了某些挫折,但是並沒有被消滅。許多部分,正在恢復、生長和發展。

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人的斗爭正在從廠內向著廠外,從經濟斗爭向著政治斗爭。工人階級的反日反賣國賊的英勇斗爭,現在是在深刻地醞釀著,看樣子離爆發的時候已不遠了。

農民的斗爭沒有停止過。在外禍、內難、再加天災的壓迫之下,農民廣泛地發動了游擊戰爭、民變、鬧荒等等形態的斗爭。東北和冀東的抗日游擊戰爭,正在回答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

學生運動已有極大的發展,將來一定還要有更大的發展。但學生運動要得到持久性,要沖破賣國賊的戒嚴令,警察、偵探、學棍、法西斯蒂的破壞和屠殺政策,只有和工人、農民、兵士的斗爭配合起來,才有可能。

民族資產階級、鄉村富農和小地主們的動搖以至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前面已經說過了。

少數民族,特別是內蒙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之下,正在起來斗爭。其前途,將和華北人民的斗爭和紅軍在西北的活動,匯合在一起。

所有這些都指明,革命的陣勢,是由局部性轉變到全國性,由不平衡狀態逐漸地轉變到某種平衡狀態。目前是大變動的前夜。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


(7)長征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是毛澤東於1935年12月27日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毛澤東的這個報告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之後作的。

這一次政治局會議批評了黨內那種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和中國工人農民聯合抗日的錯誤觀點,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是一次極關重要的會議。

毛澤東根據中央決議在這里充分地說明了和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的條件下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著重地指出共產黨和紅軍在這個統一戰線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領導作用,指出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批判了黨內在過去長時期內存在著的狹隘的關門主義和對於革命的急性病——這些是黨和紅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遭受嚴重挫折的基本原因。

同時,毛澤東喚起黨內注意一九二七年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引導革命歸於失敗的歷史教訓,指出了蔣介石必然要破壞革命勢力的趨勢,這樣就保證了後來中國共產黨在新環境中能夠具有清醒的頭腦,在蔣介石的無窮欺騙和很多次的武裝襲擊中,使革命力量不致遭受損失。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改變了過去「左」傾機會主義的領導。但那次會議是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集的,所以只能夠對於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中央領導機構問題做了決議。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之後,中共中央才獲得可能去有系統地說明政治策略上的諸問題。對於這類政治策略上的問題,毛澤東的這篇報告作了最完整的分析。

⑧ 《長征》王樹增每章內容概括

第一章突出重圍————1934年10月,閩浙贛蘇區:圍剿已經進行了四年,在王明錯誤指揮下,這個時候敵人也步步緊逼。廣昌、萬年亭、驛前、石城都失守了,這個時候敵人已經逼近了紅色心臟——瑞金。

第二章絢麗之夢————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 中國工農紅軍 開辟以瑞金為中心的根據地。

第三章十送紅軍————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為紅軍反圍剿失利, 紅軍主力8.6萬人被迫長征。但是地方部隊1.6萬人,留在蘇區!這個時候蘇區百姓依依不捨,都來送別紅軍。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粵北與湘南:在長征前夕,粵系軍閥 陳濟棠命令軍隊放開防線,紅軍 突破粵軍封鎖線,長征開始!

第五章山河都蒼茫了————1934年12月 湘西與豫西

第六章橘子也紅了————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血漫 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敵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 突破了敵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第八章恭賀 新年————1935年1月 烏江:1935年1月1日,紅軍突 破烏江江界河,烏江戰役打響。經過廻龍場、茶山關、江界河等戰斗。至1月3日,紅軍主力部隊以較小傷亡, 取得突破烏江的偉大勝利,粉碎了 國 民 黨妄圖憑借烏江天險堵截紅軍於南岸 並予以徹底消滅的黃粱美夢,使紅軍 從此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義: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 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左」傾 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自此,我黨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殘陽 如血————1935年2月遵義:遵義戰役,是紅軍在敵情非常嚴峻的情況下,5日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中央 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第十一章巴山 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與陝南

第十二章金沙 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紅軍到達金沙江後,先後找到七條船並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紅軍主力早已渡過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極 之淚————1935年6月 四川達維: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 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 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紅四方面軍正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達維。12日,紅一軍先頭部隊和紅四軍一部在達維會師。

第十四章黑暗 時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紅軍穿越草地,是中外軍事史上的 一大奇跡。渡過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難難以想像,飢餓、寒冷,以及布滿鮮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第十五章北斗 高懸————1935年九月 陝南與甘南:紅一方面軍率領8000人脫離張國濤秘密北上。同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結束長征。
第十六章天高 雲淡————1935年10月 陝北和川西:1935年10月,紅一軍翻越六盤山之後到達吳起鎮,10月19日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此次會師,標志著紅一軍長征結束。

第十七章 北上 北上————1936年1月 湘西 與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 多嬌————1936年10月 甘肅 會寧:1936年10月10日,紅一、紅四 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二、圖書簡介

1、《長征》是第一部用紀實方式最全面反映長征的文學作品

2、作者:王樹增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狀態:選載

3、分類:紀實文學 點擊數:748127 字數:111044 出版時間:2006-09-01

長征是黑暗天際間迸裂出的一道照徹大地的光亮。

回首長征,我們始知什麼是信仰的力量,什麼是不屈的意志,什麼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英雄主義。

無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不敗皆源於此。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革命才得以取得勝利。

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歷經苦難而生生不息。具備了這樣的精神,中國就有希望爭取到光明燦爛的未來。長征永存人類史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⑨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長征》課文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泥濘(nìng):因有爛泥而不好走。

指戰員:指揮員和戰斗員的合稱。

遺容:人死後的容貌。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遂:就,於是。

慘然:形容心裡悲傷。

炒麵:這里指炒熟的麵粉,做干糧,通常用開水沖了吃。

愕(è)然:形容吃驚。

怔(zhèng):(方言)發愣,發呆。

驀地(mò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何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

沉吟:(遇到復雜或疑難的事),遲疑不決,低聲自主。有頃:一會兒;片刻。

務必:必須;一定要。

剩:念shèng。

痴痴地看著:呆看著;注視著。

毅然:堅決地毫不猶疑地。

本能:有機體對外界刺激不知不覺地、無意識地(作出反應)。

舉目:抬起眼睛(看)。

趴:念pā。

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依然:依舊,照舊。

嚇:念xià。

旋即:不久,很快地。

致哀:表示哀悼。

俯首:低下頭。

扳(bān)機:槍上的機件,射擊時用手扳動它使槍彈射出。

溢(yì):充滿而流出來。

哽咽(gěngyè):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篝(gōu)火:原指用籠子罩著的火,現借指空曠處或野外架木柴、樹枝燃燒的火堆。篝,籠(lóng)。

萬籟(lài)俱寂:形容一點聲音都沒有。萬籟,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情不由己:義同「情不自禁」。

疲憊(bèi):非常疲乏。

駐步:停步。義同「駐足」。

傾(qīng)聽:細心地聽。

異口同聲: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同盟會:即「中國同盟會」。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1905年8月由孫中山倡導在日本東京成立。

先驅:先行者。

創舉:從來沒有過的舉動或事業。

哇(wa):助詞,「啊」受到前一字收音影響而發生的變音。

奇缺:非常缺乏。

釗:念zhāo。

提議:商議問題時提出的主張。

歡快:歡樂輕快。

和(hè):應和。

精幹:精明強干。

朝(zhāo):陽:初升的太陽。

絢(xuàn)麗:燦爛美麗。

急驟(zhòu):急速。

縱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遣:行動前先派出去擔任聯絡、偵察等任務的(人員或組織)。

班佑:在四川省北部靠近甘肅省。

戰利品:作戰時從敵方繳獲的武器、裝備等。

氂(máo)牛:牛的一種,全身有長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是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牲畜。

2.作家作品

已經60多歲的王朝柱,笑言自己是「退而不休」。從小習樂、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他,當了半輩子音樂人;從40歲起,卻棄樂從文,開始了文學創作。這些年來,王朝柱連年有大部頭推出,著有史傳文學作品《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與長征》、《周因來在上海》、《女囚徒》等,還創作了《決戰淮海》話劇劇本,《開國領袖毛澤東》、《張學良將軍》《巨人的握手》等電視劇本以及《長征》、《龍雲與蔣介石》等電影劇本。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本文充分渲染了長征過草地途中的險惡環境和悲壯場面,表現了紅軍指戰員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也細膩地展現了紅軍領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義為核心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文章脈絡

課文就是從電視文學劇本《長征》中截取了四個場景,根據時空畫面的轉換與由人物對話推進的作品情節的發展。

「泥濘的草地」(場景一),由於斷糧,許多戰士餓死在過草地途中,盡管如此,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矢志不渝;面臨困境,彭德懷欲殺死自己的戰馬以救急。

「草地水塘旁邊」(場景二),眼見兩個抬擔架的戰士因飢餓而生命垂危,為攻佔婁山關而失去一條腿的周團長毅然將所剩不多的炒麵讓給戰士,繼而爬向水塘赴死。

「泥濘的草地」(場景三),劉少奇和彭德懷尋找掉隊的周團長,含著極大的悲痛向殉難的指戰員致哀;彭德懷忍痛殺死心愛的戰馬來挽救極度飢餓的戰士們的生命。

「草地之夜」(場景四),飢餓難耐的紅軍指戰員高唱《馬賽曲》,舉行篝火晚會,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來戰勝困難。隨著先遣隊送來糧食解危,紅軍指戰員沉浸勝利的喜悅中。

三、寫作方法

1.精心選擇和切換場景。作品中場景為內容服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劇情的展開提供相應的空間舞台;二是以自然環境來表示某種寓意。

2.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劉少奇面對彭軍團長餓極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衛員弄炒麵,繼而生氣地批評警衛員,當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衛員後,又「撫摸著警衛員的身體」,並向他賠禮道歉,這些富有個性的言行,充分展現了劉少奇急人之難、官兵一致、虛懷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領袖風范。

3.特寫鏡頭的恰當運用。作品根據表達的需要,成功地運用推、拉、搖、跟、移等運動拍攝的多種方法,為觀眾展現了近景、中景、遠景和特寫等景別。尤其是兩個特寫鏡頭,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四、問題探究

1.電影(電視)文學劇本是一種怎樣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何特點?

電影劇本有兩種:一種叫「電影文學劇本」,一種叫「電影分鏡頭劇本」。電影文學劇本是以文學形式編寫的供拍攝電影用的劇本。文字簡練,富有形象性。然而,用電影文字劇本還不能拍攝電影,還必須寫出電影分鏡頭劇本。如果說,電影文學劇本是造房子的設計圖,那分鏡頭劇本就是更加詳細、具體的房屋施工圖。電影分鏡頭劇本,就是在電影文學劇本的基礎上把未來的影片分為一個個鏡頭,以便著手進行拍攝。

「電影文學劇本」是一種運用電影思維創造銀幕形象的文學樣式。是電影劇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進行藝術構思,並按照電影表現手法(包括場景、環境、人物形象、行為、動作、說白、音響及其他細節)通過文字描述以表達自己對未來影片設想的作品。電影文學劇本主要為拍攝影片而寫作,因此它必然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必須符合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它所創造的形象雖然以文字為媒介,介必須能夠通過影片的攝制,以電影的各種藝術技術手段在銀幕上體現出來。它的獨特的美學特徵首先是由電影藝術本性所決定的,這就是:富於造型表現力和鮮明的動作性;形象的畫面感和聲音元素的有機結合;時空自由轉換中體現的蒙太奇效果。

同時,電影文學劇本必須具備文學價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內容的表達以及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可以作為獨立的文學作品為讀者閱讀和欣賞。電影文學劇本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其審美價值是未來影片總的藝術價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導演和攝制組進行再創作的依據。電影文學劇本的類別就來源而言,可分為根據生活素材直接創作的和根據其他文藝形式(小說、戲劇等)改編的;就結構形式而言,可分為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2.本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因為是電視文學劇本,所以為了便於拍攝,文章是以地點的轉變來作為內容上層次的變化,每一部分也都是以地名作為小標題。同時全文幾乎是以對話貫穿全文,借富有人物個性的語言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色。讀者讀來,眼前似乎浮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3.本篇文章中塑造了過草地時紅軍的眾生相,從中可以讀出什麼?

本篇文章中展示的人物既有像毛澤東、彭德懷、劉少奇這一類的老一輩革命家,又有像周團長這樣為了大部隊的前進而甘願犧牲自己的英雄,還有像無名小戰士那樣的默默奉獻的普通士兵,從他們對待困難、對待生死的態度上,我們更深地體會到為什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非常人所能通過的路途卻被紅軍戰士征服了。我們讀出了紅軍頑強、樂觀的精神,也深深被他們的事例所感動。

【練習解答】

一 課文節選了電視劇《長征》的四個場景。你感到這些場景中哪些情節是使你感動?讀了劇中下面兩段文字,你是否覺得心頭一亮?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1.劉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麵,自語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權利讓給了別人……」

2.蔡暢:「主席,你有辦法驅散大家的疲勞和飢寒嗎?」

毛澤東:「我哪裡有哇!不過,我從《馬賽曲》中感悟出了一條真理:在物質條件奇缺的情況下,那就用精神來填補它!」

解答:前一問,課文節選的四個場景中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情節,由於各人感受不同,答案不可能也不要求完全一致。應鼓勵各言所感,各抒己見。後一問,參見「課文簡析」,鼓勵說出真切感受。

二 課文中多外用了「猝然」這個詞,表示事物雖說出乎意料,但又參情理之中。請你聯系課文內容,分別說說下列句中「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懷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遺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衛員猝然回身抱著戰馬的脖子失聲地哭了。

3.彭德懷猝然拔出手槍,對准戰馬扣動了扳機。

4.毛澤東懷著異樣的情感猝然站起身來。

解答:1.彭德懷愛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麵分給傷病員吃,忍飢為革命操勞過度,突然暈倒,當在情理之中。

2.警衛員有高度的責任心,眼見首長餓暈而身無半點炒麵,認為自己沒有盡責,因此突然哭起來,這並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殺馬,現在眼見更多的指戰員因餓極而犧牲,為挽救戰士的生命,為走出草地,彭德懷在凝望「無聲戰友」良久後拔槍扣動扳機訣別愛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馬蹄聲驚醒的毛澤東眼見十多匹戰馬疾馳而來,預感到飢餓難耐的紅軍指戰員有救了,因而興奮激動得突然站起身來,這是十分自然的。

三 有些觀眾看了電視劇《長征》後,對一些情節不太理解。例如,攻佔婁山關的英雄周團長,為什麼不勇往直前,卻要爬進水塘赴死?又如,一副錚錚硬骨的彭德懷,既然下決心槍殺了自己的戰馬,又為何要「溢出串串淚水」?你能幫助這些觀眾正確認識這一類問題嗎?

解答:

這些情節看似矛盾,讓人不可理解,事實上卻反映了紅軍將士無私、崇高的精神面貌。

周團長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為了讓更多的同志能得到生的機會,不讓自己成為大家的負擔。彭德懷為了大家的生命才結束的戰馬的生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他並不是沒有感情的人,面對與自己出生入死的戰馬死去,怎麼能不傷感呢?

⑩ 《長征》(節選) 蘇教版八年級上的課文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泥濘(nìng):因有爛泥而不好走。

指戰員:指揮員和戰斗員的合稱。

遺容:人死後的容貌。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遂:就,於是。

慘然:形容心裡悲傷。

炒麵:這里指炒熟的麵粉,做干糧,通常用開水沖了吃。

愕(è)然:形容吃驚。

怔(zhèng):(方言)發愣,發呆。

驀地(mò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何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

沉吟:(遇到復雜或疑難的事),遲疑不決,低聲自主。有頃:一會兒;片刻。

務必:必須;一定要。

剩:念shèng。

痴痴地看著:呆看著;注視著。

毅然:堅決地毫不猶疑地。

本能:有機體對外界刺激不知不覺地、無意識地(作出反應)。

舉目:抬起眼睛(看)。

趴:念pā。

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依然:依舊,照舊。

嚇:念xià。

旋即:不久,很快地。

致哀:表示哀悼。

俯首:低下頭。

扳(bān)機:槍上的機件,射擊時用手扳動它使槍彈射出。

溢(yì):充滿而流出來。

哽咽(gěngyè):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篝(gōu)火:原指用籠子罩著的火,現借指空曠處或野外架木柴、樹枝燃燒的火堆。篝,籠(lóng)。

萬籟(lài)俱寂:形容一點聲音都沒有。萬籟,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情不由己:義同「情不自禁」。

疲憊(bèi):非常疲乏。

駐步:停步。義同「駐足」。

傾(qīng)聽:細心地聽。

異口同聲: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同盟會:即「中國同盟會」。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1905年8月由孫中山倡導在日本東京成立。

先驅:先行者。

創舉:從來沒有過的舉動或事業。

哇(wa):助詞,「啊」受到前一字收音影響而發生的變音。

奇缺:非常缺乏。

釗:念zhāo。

提議:商議問題時提出的主張。

歡快:歡樂輕快。

和(hè):應和。

精幹:精明強干。

朝(zhāo):陽:初升的太陽。

絢(xuàn)麗:燦爛美麗。

急驟(zhòu):急速。

縱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遣:行動前先派出去擔任聯絡、偵察等任務的(人員或組織)。

班佑:在四川省北部靠近甘肅省。

戰利品:作戰時從敵方繳獲的武器、裝備等。

氂(máo)牛:牛的一種,全身有長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是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牲畜。

2.作家作品

已經60多歲的王朝柱,笑言自己是「退而不休」。從小習樂、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他,當了半輩子音樂人;從40歲起,卻棄樂從文,開始了文學創作。這些年來,王朝柱連年有大部頭推出,著有史傳文學作品《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與長征》、《周因來在上海》、《女囚徒》等,還創作了《決戰淮海》話劇劇本,《開國領袖毛澤東》、《張學良將軍》《巨人的握手》等電視劇本以及《長征》、《龍雲與蔣介石》等電影劇本。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本文充分渲染了長征過草地途中的險惡環境和悲壯場面,表現了紅軍指戰員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也細膩地展現了紅軍領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義為核心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文章脈絡

課文就是從電視文學劇本《長征》中截取了四個場景,根據時空畫面的轉換與由人物對話推進的作品情節的發展。

「泥濘的草地」(場景一),由於斷糧,許多戰士餓死在過草地途中,盡管如此,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矢志不渝;面臨困境,彭德懷欲殺死自己的戰馬以救急。

「草地水塘旁邊」(場景二),眼見兩個抬擔架的戰士因飢餓而生命垂危,為攻佔婁山關而失去一條腿的周團長毅然將所剩不多的炒麵讓給戰士,繼而爬向水塘赴死。

「泥濘的草地」(場景三),劉少奇和彭德懷尋找掉隊的周團長,含著極大的悲痛向殉難的指戰員致哀;彭德懷忍痛殺死心愛的戰馬來挽救極度飢餓的戰士們的生命。

「草地之夜」(場景四),飢餓難耐的紅軍指戰員高唱《馬賽曲》,舉行篝火晚會,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來戰勝困難。隨著先遣隊送來糧食解危,紅軍指戰員沉浸勝利的喜悅中。

三、寫作方法

1.精心選擇和切換場景。作品中場景為內容服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劇情的展開提供相應的空間舞台;二是以自然環境來表示某種寓意。

2.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劉少奇面對彭軍團長餓極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衛員弄炒麵,繼而生氣地批評警衛員,當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衛員後,又「撫摸著警衛員的身體」,並向他賠禮道歉,這些富有個性的言行,充分展現了劉少奇急人之難、官兵一致、虛懷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領袖風范。

3.特寫鏡頭的恰當運用。作品根據表達的需要,成功地運用推、拉、搖、跟、移等運動拍攝的多種方法,為觀眾展現了近景、中景、遠景和特寫等景別。尤其是兩個特寫鏡頭,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四、問題探究

1.電影(電視)文學劇本是一種怎樣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何特點?

電影劇本有兩種:一種叫「電影文學劇本」,一種叫「電影分鏡頭劇本」。電影文學劇本是以文學形式編寫的供拍攝電影用的劇本。文字簡練,富有形象性。然而,用電影文字劇本還不能拍攝電影,還必須寫出電影分鏡頭劇本。如果說,電影文學劇本是造房子的設計圖,那分鏡頭劇本就是更加詳細、具體的房屋施工圖。電影分鏡頭劇本,就是在電影文學劇本的基礎上把未來的影片分為一個個鏡頭,以便著手進行拍攝。

「電影文學劇本」是一種運用電影思維創造銀幕形象的文學樣式。是電影劇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進行藝術構思,並按照電影表現手法(包括場景、環境、人物形象、行為、動作、說白、音響及其他細節)通過文字描述以表達自己對未來影片設想的作品。電影文學劇本主要為拍攝影片而寫作,因此它必然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必須符合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它所創造的形象雖然以文字為媒介,介必須能夠通過影片的攝制,以電影的各種藝術技術手段在銀幕上體現出來。它的獨特的美學特徵首先是由電影藝術本性所決定的,這就是:富於造型表現力和鮮明的動作性;形象的畫面感和聲音元素的有機結合;時空自由轉換中體現的蒙太奇效果。

同時,電影文學劇本必須具備文學價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內容的表達以及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可以作為獨立的文學作品為讀者閱讀和欣賞。電影文學劇本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其審美價值是未來影片總的藝術價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導演和攝制組進行再創作的依據。電影文學劇本的類別就來源而言,可分為根據生活素材直接創作的和根據其他文藝形式(小說、戲劇等)改編的;就結構形式而言,可分為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2.本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因為是電視文學劇本,所以為了便於拍攝,文章是以地點的轉變來作為內容上層次的變化,每一部分也都是以地名作為小標題。同時全文幾乎是以對話貫穿全文,借富有人物個性的語言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色。讀者讀來,眼前似乎浮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3.本篇文章中塑造了過草地時紅軍的眾生相,從中可以讀出什麼?

本篇文章中展示的人物既有像毛澤東、彭德懷、劉少奇這一類的老一輩革命家,又有像周團長這樣為了大部隊的前進而甘願犧牲自己的英雄,還有像無名小戰士那樣的默默奉獻的普通士兵,從他們對待困難、對待生死的態度上,我們更深地體會到為什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非常人所能通過的路途卻被紅軍戰士征服了。我們讀出了紅軍頑強、樂觀的精神,也深深被他們的事例所感動。

【練習解答】

一 課文節選了電視劇《長征》的四個場景。你感到這些場景中哪些情節是使你感動?讀了劇中下面兩段文字,你是否覺得心頭一亮?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1.劉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麵,自語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權利讓給了別人……」

2.蔡暢:「主席,你有辦法驅散大家的疲勞和飢寒嗎?」

毛澤東:「我哪裡有哇!不過,我從《馬賽曲》中感悟出了一條真理:在物質條件奇缺的情況下,那就用精神來填補它!」

解答:前一問,課文節選的四個場景中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情節,由於各人感受不同,答案不可能也不要求完全一致。應鼓勵各言所感,各抒己見。後一問,參見「課文簡析」,鼓勵說出真切感受。

二 課文中多外用了「猝然」這個詞,表示事物雖說出乎意料,但又參情理之中。請你聯系課文內容,分別說說下列句中「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懷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遺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衛員猝然回身抱著戰馬的脖子失聲地哭了。

3.彭德懷猝然拔出手槍,對准戰馬扣動了扳機。

4.毛澤東懷著異樣的情感猝然站起身來。

解答:1.彭德懷愛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麵分給傷病員吃,忍飢為革命操勞過度,突然暈倒,當在情理之中。

2.警衛員有高度的責任心,眼見首長餓暈而身無半點炒麵,認為自己沒有盡責,因此突然哭起來,這並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殺馬,現在眼見更多的指戰員因餓極而犧牲,為挽救戰士的生命,為走出草地,彭德懷在凝望「無聲戰友」良久後拔槍扣動扳機訣別愛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馬蹄聲驚醒的毛澤東眼見十多匹戰馬疾馳而來,預感到飢餓難耐的紅軍指戰員有救了,因而興奮激動得突然站起身來,這是十分自然的。

三 有些觀眾看了電視劇《長征》後,對一些情節不太理解。例如,攻佔婁山關的英雄周團長,為什麼不勇往直前,卻要爬進水塘赴死?又如,一副錚錚硬骨的彭德懷,既然下決心槍殺了自己的戰馬,又為何要「溢出串串淚水」?你能幫助這些觀眾正確認識這一類問題嗎?

解答:

這些情節看似矛盾,讓人不可理解,事實上卻反映了紅軍將士無私、崇高的精神面貌。

周團長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為了讓更多的同志能得到生的機會,不讓自己成為大家的負擔。彭德懷為了大家的生命才結束的戰馬的生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他並不是沒有感情的人,面對與自己出生入死的戰馬死去,怎麼能不傷感呢?

四 分角色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