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詞解釋:京味小說
「京味兒」濃郁的小說以老舍和當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老舍聚集其在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胡同,寫市民世俗生活所呈現的意趣風致,寫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活動和尋常瑣事,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風俗畫卷。這畫卷洋溢濃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
「京味兒」,現代學者認為通常指一種風格現象,是由人與城市之間特有的精神聯系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京味兒」文學內容上一般是用俗白 、 風趣的北京話書寫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現具有濃郁京華色彩的風俗文化、人情世態。
俗白、凝練、純凈,是京味小說的特色。作家對北京口語進行了廣泛吸收和精細提煉,調動了日常生活語言的強大表現力。讓北京人說北京話,用北京話敘述北京的故事,描繪北京的風物,使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完全融為了一體。
⑵ 名詞解釋京味小說
「京味兒」濃郁的小說以老舍和當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老舍聚集其在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胡同,寫市民世俗生活所呈現的意趣風致,寫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活動和尋常瑣事,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風俗畫卷。這畫卷洋溢濃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
「京味兒」,現代學者認為通常指一種風格現象,是由人與城市之間特有的精神聯系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京味兒」文學內容上一般是用俗白
、
風趣的北京話書寫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現具有濃郁京華色彩的風俗文化、人情世態。
俗白、凝練、純凈,是京味小說的特色。作家對北京口語進行了廣泛吸收和精細提煉,調動了日常生活語言的強大表現力。讓北京人說北京話,用北京話敘述北京的故事,描繪北京的風物,使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完全融為了一體。
⑶ 中國當代文學中 名詞解釋---1「三大能人」 2「陳奐生系列小說」
1. 三大能人:被譽為「蛤蟆灘三大能人」的郭世富、 姚士傑、郭振山,也是性格鮮明、各具特點。這幾個人有個共性,就是都反對互助合作,維護私有制,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所代表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方向尖銳對立。
2.高曉聲創作的"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出國》等,細致地描繪了普通農民陳奐生的命運發展過程,反映農村改革題材的優秀作品。與建國以來同類農村題材作品相比,以《陳奐生上城》為代表的"陳奐生系列"小說無論在思想深度還是藝術表現上,都有明顯的突破。在思想上,《陳奐生上城》除了描寫陳奐生生活條件的改善,還從他逍遙自得、自鳴得意的神態中,暴露出他目光短淺,容易滿足的弱點,進一步挖掘了陳奐生的性格內涵,揭示出他作為中國新社會的農民,仍然受到了"精神勝利法"的嚴重侵蝕。在藝術上,體現了高曉聲創作的基本風格:善於通過細膩、逼真的心理刻畫,展示人物的精神個性;體現出一種幽默詼諧的總體格調;形成了一種純朴自然並與人物的性格、內心活動相貼切的個性化語言。
⑷ 「七月派」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七月派」是由抗戰所催發的一個文學流派,其與現實膠著的關系,決定著它的流派性格。救亡與啟蒙的互相促進,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隨著抗戰時局的變遷,七月派總體創作風格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後期偏於沉鬱悲愴。
七月派是活躍在抗日戰爭的時空下,與抗日戰爭休戚與共、血肉相連的一個文學流派。伴隨著抗戰的始終,七月派走過了從發生、發展到消隱的演變過程。其中,流派人員構成的分化重組,流派風格樣貌的前後變化,都與抗戰時局的動盪和戰爭狀態的轉變息息相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戰文化背景中,執守著五四新文學的啟蒙姿態,並將啟蒙的思路與抗戰的現實需求結合起來,發展和深化了新文學的啟蒙精神。
⑸ 請教幾個現當代文學的名詞解釋,希望大家的幫助!
言文和一
就是表示你的口語和書面語一致的意思
現代通俗小說
現代小說的一大題材類型,它是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於深層社會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挖掘
《九月寓言》
張煒寫的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⑹ 都市大眾小說名詞解釋
現代文學中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或通俗性的文學的總稱。大眾文學和「純文學」相對應,在商品經濟流通過程中,側重於追求群眾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娛樂性。現代題材小說、傳奇小說、劍俠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打鬥小說、政治小說、言情小說、推理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等,在廣義上都可以列為大眾文學。
⑺ 當代文學史 成長小說 名詞解釋。
亦稱啟蒙小說,成長小說起始於18世紀末期的德國。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被認為是這一小說類型的原始模型。這類小說處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無知至成熟世故的歷練過程:或許進入社會吃虧吃苦而逐漸明白世途艱難人心險惡,或許經歷某個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領悟有所改變;而在這番「轉大人」的領悟和改變完成之際,故事亦於焉到達尾聲。
⑻ 幾個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政治抒情詩 ——
政治抒情詩,「詩人」會以「階級」(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現,來表達對當代重要政治事件、社會思潮的評說和情感反應。這種評述和反應,一般來說不可能出現多種視角和聲音,因為其精神上的「資源」,來自當時對現實歷史所作的統一敘述。在詩體形態上,表現為強烈的情感宣洩和政論式的觀念敘說的結合,即「實際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女性文學——
女性文學研究本是一種西方的文學批評觀念,它產生於80年代末的歐美。以美國的格蕾·格林和英國的科拉·卡普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企圖「改寫所有由男性文化體系衍生出來的種種規范、典律」,「揭開久經壓抑、掩藏的軀體、無意識以及文化、語言中的深層慾望」;其分析方法則「結合了語言學結構主義理論、馬克斯主義、心理分析和解構論」。我國的女性文學始於上世紀80年代,指的是關注女性生存狀態與主體思想的文學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義文學源於英美,帶有女權主義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關心話題為主題、面向女性讀者的文學。
百花文學——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
⑼ 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現代派小說4、新歷史小說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義)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相應的,新歷史小說擯棄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二元對立模式,注重歷史反思,發掘人性,努力將歷史的真實凸現出來;同時,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對現時的影響,整合積極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九十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在寫作手法上 表現出了與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點, 它的抒寫是反傳統的, 表現在: 民間視角、個人體驗的強調; 邊緣人物、非史資料的撰寫; 敘述空缺和再現原則的瓦解。 同時, 它滲透文中的歷史表現出了虛無、 非理性的特點。
西方現代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種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統稱。在思想和內容上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於悲觀、虛無的思想,喜歡變現異化的主題。哲理意味濃重,通常以象徵、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現。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間離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識流手段及夢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來表現其主題。
中國式現代派小說是指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出現的以誇張變形等西方現代派小說手法來關注現代個體人的生活狀況,展示現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誕感的小說。
古典加民歌……對不起,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