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大全 » 現代小說作用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現代小說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3-13 09:55:20

㈠ 什麼叫現代小說

小說,是一種以相對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系,細致、逼真地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文學樣式。
和詩歌、戲劇、散文等其它品類的文學樣式相比,它的容量較大,既可以細致深人、多方位地刻畫人物思想性格,展示人物命運;又可以完整地表現錯綜復雜的社會與人生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具體形象地描繪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它在整體地、廣闊地、生動逼真地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的獨到長處,是上述其它幾種文學樣式所不及的。而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回憶錄之類的文章樣式,由於它們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不能如小說那樣可在不違背生活本質真實的基礎上編排虛構。進行深一層次的改造,因此也不如小說在創作上享有較大的藝術自由度。
小說具有三要素,即人物,情節,環境。它以這三要素的有機構成或所呈示出的藝術畫卷反映生活。現代小說打破傳統小說一統獨尊的格局,顯現出異彩紛呈。多元並列的局面,這是藝術創作繁榮的體現。但是,即使在現代小說中,三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所謂「三無」小說,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那隻不過是換一種手法、呈別一類樣式而已,一些人之所以提出這種說法,只在於對傳統小說僵硬呆板模式的一種反抗與挑戰。比如人物塑造,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那麼,什麼是短篇小說呢?
人們一般常以字數論定:三五千字,至多萬余言,即歸人短篇小說之列。這種裁判固然有其直接、簡明的優點,卻也含有片面性:因為它沒能涉及小說本質,只限於表象,有時就容易偏頗。比如莫泊桑的《羊脂球》,長達三萬字,按上述規定應為中篇小說,實際上卻是公認的短篇佳作;而魯迅的《阿Q正傳》比《羊脂球》的字數少五千之多,卻進人中篇行列而沒有異議。
那麼,正確劃分的根據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根據小說的具體容量與其把握生活的藝術方式。
就容量而論,短篇小說主要是反映生活中特定的某個「紐結」,一般不做客觀的全景式社會人生展現。魯迅論此道:「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也就是說,對生活中的一個局部、一個側面、一個場景、一件小事、一段心緒,甚至只是一個典型細節,經作者開掘,進而由此及彼、由小見大,從「片斷」、從「點』中使讀者產生聯想或深思,推知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規律,時代的某種精神風貌。
短篇小說這一規定性便決定了它以下特點:除了文字短小精悍外,第一,人物較少,人物關系不太復雜,對人物性格描寫不做多方面展開,一般不展示人物性格的動態變化,多呈靜態顯現。第二,情節簡明,多為單線索,有時甚至沒有什麼故事,只包含幾個、(或一個)場面。第三,環境描寫雖具體,但極簡略,社會背景一般不作展開描述,有的幾乎沒有明顯的背景,只有些抽象暗示。總之,短篇小說的特點是高度單純化:單純的背景,單純的人物,單純的情節,單純的氛圍。英國作家毛姆說:「短篇小說……只是敘述一個事件,或者物質事件,或者精神事件,凡是無助於說明這個事件的細節全部刪掉,這一來就能賦予作品以一種生動的一致性。」在這個認識基礎上再看《羊脂球》與《阿Q正傳》,就可以明白:《羊脂球》篇幅雖長,卻情節單純、環境集中,只寫了一個主要事件,並且這事件的具體背景高度濃縮在一輛逃難的馬車上。因此,它只能是個短篇小說;《阿 Q正傳》中人物雖不比《羊脂球》多,但它情節復雜,過程長久,背景廣闊,反映的社會生活較全面,因此,它當然只能歸人中篇小說行列。
短篇小說的理性觀念,經歷了三個認識階段,即:「縱剖面」說;「橫截面」說;「紐結」說。就中國而論,最早的短篇小說基本上是展現一段相對完整的「縱剖面」。例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基本上是對人生經歷、世事滄桑的縱向展示。到了「五四」時期,現代小說出現在文壇上,於是產生「橫截面」說。「短篇小說是用最經濟的文學手段,描寫事實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譬如把大樹的樹身鋸斷,懂植物學的人看了樹身的『橫斷面』,數了『年輪』,使可知道這樹的年紀。」胡適在這段話里,不過是用了個比喻,來說明短篇小說以小見大性質,而任何比喻嚴格說都是不確切的。但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研究者及一般教科書中,不顧及胡適的全文,偏面地、絕對地沿用「橫斷面」說,並將之現實化。這種觀念,雖指出現代小說打破傳統小說只縱述人生故事的模式而具有了片斷的橫向展示的特點,但畢竟太片面。因為,即使在出色的現代小說中也不乏採取「縱剖面」加以描述的作品,只不過這種縱向剖示是通過幾個重點斷面的邊綴顯示出來,而不同於流水帳式按部就班敘述而已。比如莫泊桑的《項鏈》,契河夫的《寶貝兒》,魯迅的《祝福》,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等等。如果按照「橫斷面」說的嚴格界定,則這些短篇精品便不能歸人短篇范圍,豈不荒唐!於是出現「紐結」說:「現實生活中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而且往往夾纏在一起。其中有大的矛盾,有小的矛盾,有這方面與那方面的矛盾,也有內部與外部的矛盾,然而仔細加以觀察,也往往自成為一個組結。而這個組結,也就是一個單位或個體。對作者來說,取用那大的紐結,就是一個長篇,取用那個小的紐結,就成為一個短篇。這里並沒有什麼橫斷面和整株樹乾等等的分別存在。」應該說,「紐結」說比較確切地反映了短篇小說的本質內容。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無處不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紐結」,這些「紐結」不受時間空間過於機械的限制,而是從「質」上體現生活現象的各個單元。所有這些單元,既含生活流程的橫向斷面,又不能脫開縱向糾纏。因此,一個「小組結」就較全面、確切地說明了短篇小說的內涵本質。比如何士光的《鄉場上》,反映的是外界社會壓力與自我內心抗爭的一個人生小組結,它以橫斷面(鄉場上小糾紛)為主,同時又穿插著縱向的時代歷史變遷、人事因果牽制。在這個組結中,縱橫兩方面展現恰到好處、缺一不可。再如高曉聲的《李順大的造屋》,以主人公造屋經歷中的奮斗與挫折為紐結,以縱向剖示為主,但又輔以幾個橫斷面的橫繪。在這一組結中,縱橫兩方面互相補充,缺一不可。
現代短篇小說就其內容側重來說,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1、情節小說。
情節小說側重於故事的完整性、生動性及趣味性表現。作者既要用細針密線穿綴情節,使讀者獲得清晰的時間、空間感,又要注意將必然性放在偶然性中顯示,使讀者人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進而產生一種引人人勝的魅力。情節小說要求故事的首尾銜接照應,情節的節奏與密度的控制,矛盾沖突過程的懸念設置,巧合。誤會的運用等。以中國新時期小說為例,如《尋訪畫兒韓》、《白牙》、《沒有星光的夜》、《剩下的都屬於你》等,從內容側重上看,就都屬於情節小說之列。
2、性格小說。
指以人物性格塑造為主的小說。
由於人物形象是這類小說的表現中心,因此其它兩要素要完全服從於人物塑造的需要:情節不能以生動曲折的故事獨立出現,而必須作為人物性格的歷史來演進發展;背景環境必須緊緊配合人物活動,成為人物性格的表演舞台。
在寫法上,社會生活的縱向敘說不再是作者的致力所在,而重心一般移在了橫向的展開上以此來增加人物具體活動的清晰性。復雜性與深刻性。
在人物形象體現方面,除了寫人物做什麼、怎麼做之外,一般還真實確切地寫出人物為什麼這樣做,進而從外在行動與內心情態雙方面刻畫人物,甚至集中筆墨深人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塑造傳統小說中不曾有過但更能發揮小說特長的心理人物。這類小說名篇特多,如梅里美的《瑪特渥·法爾高納》,屠格涅夫的《本木》,傑克·倫敦的《在甲板的天篷下》,契河夫的《胖子和瘦子》,莫泊桑的《米隆老爹》,以及中國當代作品如《陳美生上城》,《轆轤把兒胡同九號》等等。
3、氛圍小說。
以特定氛圍的藝術意境感染讀者。這類小說中,又可分為三種:
第一,心理情緒型。這類小說不在於刻畫人物性格,而只是展示一種「情境」,一種「心態」。它們不是通過故事情節或人物行動,而是通過人物復雜、微妙的內心意識、情緒的活動來發揮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去「感受」作品氛圍,去「體驗」生活對心靈的觸動。比如西方意識流小說及中國當代一些意識流型作品,均屬這種。
第二,外景意境型。這類作品表面沒有作者或作品人物的主觀介人,只「客觀」地描畫出某種社會場面、自然景觀或人物行止。由於其間氤氳著特定的藝術氛圍,故使人讀後產生一種悟性與美感。比如魯迅的《示眾》,何立偉的《白色鳥》等作品,就是此類優秀篇章。
第三,內外融合型。將客觀環境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造成一種物我相融的藝術氛圍。這類作品如萬之的《網中的夕陽》,何士光的《喜悅》,楊詠鳴的《甜的鐵,腥的鐵》等。
4、抽象小說。
抽象小說是指其藝術體現而言。若按其內質而論,可稱「哲理小說」或「象徵小說」。
這類小說的特點是:將現實社會生活的內涵抽象化,通過象徵符號式文學形象進行哲理演繹,進而表達某種既定觀念、思想或情感。這類小說大多提出並探討帶哲理性的問題,常在較大時空范圍內,對現實社會與人生作整體的思考。因此,抽象小說的人物並不是個人、個性的體現,常常是「人」、「人類」、「生命」、「自我」。「慾望」或某種社會勢力的抽象代表。情節也帶有象徵性,是現實生活與社會矛盾的抽象演繹。其內中環境也大都籠統、抽象,不是現實環境的確指。西方現代派的某些篇章,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恰佩克的《萬能機器人》等,都屬這類小說。中國現代作品中,如魯迅的《過客》(一般人將它視為散文,因編在《野草》內,而從文學機制而論,則是小說),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甘鐵生的《灰蛾和白蛾》,蔡康的《空屋》等,亦可歸人抽象小說之列。
以上四類小說,同時並列於中國當代文壇中,各有優秀篇章,紛呈斑讕色彩,為豐富、繁榮小說創作均做出各自貢獻。
有評論者提出一種論調,似乎小說創作分為幾檔,由低向高:情節小說棗性格小說棗氛圍小說(或稱心理小說)。而且斷言,情節小說以至性格小說終將衰落、消亡,而為心理型「內向化」小說所取代。這未免偏頗而幼稚了。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不尊重當代小說的創作實際與廣大的各階層讀者的豐富多端的審美情趣。無論如何,百花齊放、多元競爭是小說天地不可否認的現實。

㈡ 中國當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當代小說的崛起在五四之後,代表性的問學以詩歌,小說而著稱.我們現代小說在這個范圍內又增加了 學術論文以及報告文學,詩歌評論,還有一些比較活躍的文學理念.如,電影評論.在范圍上由此可見,現代文學比當代文學的范圍又廣.其次,在創作手法上,現代文學又講究不是很認真.比如,現代的詩歌,在壓韻上面已經很少見了,這是很現實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當代文學的創作手筆帶有濃烈的古代氣氛,形成的形式很籠統,而現代文學的創作手筆,在大幅度的基本原則性下,又提倡創新.在影響意義上來說更具有很大的區別,在當代小說的崛起後,形成了一魯迅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在當代社會呢?以新生力量社會主義進步為代表已經形成很大包圍圈.所以在形成范圍和形成角色來說,又具有很大的區別

㈢ 看言情小說的好處有那些

1.增強想像力,畢竟是小說,由文字產生的聯想會讓讀者有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覺
2.可以豐富你的知識面,作者畢竟是有一定才能的人,作品中也會滲透一些作者的理解,有助於豐富知識
3.可以放鬆你的大腦,言情小說會給你帶來輕松愉悅的享受感,看言情小說是大腦的休閑
4.可以將自己代入劇情,自己可以充分YY,帶給自己滿足感
5.言情小說會讓自己有嚮往與渴望,推動自己進步
6.小說主人公的愛好有助於發展自己的興趣,比如寫作、美術、音樂,這些才能是可以豐富人生閱歷(這只是間接作用)
7.會有更敏感的神經與細膩的感知,塑造自己的性格
8.會讓你了解許多東西,古今中外的個各種知識都可能被小說涉及。(增加知識)
8.有助於增強對文章的閱讀與理解的能力
9.塑造你的感性思維

這只是我的理解……——打字不易,萬望採納

㈣ 現代小說比古典小說有什麼好處

中國傳統白話小說,是從講經、變文中來的,是面對聽眾講故事的,所以中國古典小說以講故事為職志。但從晚清開始,隨著報刊書籍的繁榮,以及出版周期的縮短,使作家很難再維持對著聽眾講故事的「擬想」自覺意識到小說是寫給讀者讀的,而不是說給聽眾聽的,由「講什麼」到「寫什麼」的寫作預設的變化,改變了作者的敘事方式。在逐步取消「且聽下回分解」之類的說書套語和楔子、回目等傳統章回小說的「規矩」的同時,許多原來屬於禁區的文學革新的嘗試——包括敘事方式的多樣化,也都靈活松動了。中國傳統白話小說的敘事模式是:以全知視角連貫地講述一個以情節為結構中心的故事。而中國現代小說從三個方面進行破壞:全知視角變成限制視角;連貫變成斷面;小說不一定要講有頭有尾的故事。
中國現代小說敘事時間方面的變化有:一、作家著力於表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而不是講述一個曲折有趣的故事,越是進入人物的意識深處,自然對時序越不適應,現代小說很少是正敘的,往往追敘,倒敘;二、扭曲小說時間,不在於遵循故事自身的因果聯系,而在於突出作家的主觀感受,借不同時空場面的疊印或對比來獲得一種特殊的美感效果。中國現代小說敘事角度方面的變化有:一、限制敘事者的視野,免得因敘事者越位敘述他不可能知道的情況而破壞小說的真實感;二、有意間離作者與敘述者,以造成反諷的效果,或者提供另一個審視角度,留給讀者更多回味的機會。中國現代小說敘事結構方面的變化有:一、現代作家注重小說「意旨」,強調藝術個性與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決定了小說「非情節化」的趨向;二、現代小說「心理化」與「詩化」的傾向,使作家注重人物感受、聯想、夢境、幻覺乃至潛意識,追求小說的「情調」、「詩趣」和「意境」。

㈤ 現代文學的好處

經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
而讀流行文學的好處是能掌握社會發展的動態,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
不過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把握什麼是真正的經典,什麼是好的流行。
現代流行的通俗作品雖然讓人感染到時代的氣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經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間。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處。孩子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而認識、感悟到的世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對人生哲理潛移默化的接受,比我們大人膚淺的說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不是說先鋒文學一定就好,甚至比經典名著要好。名著中總有許多文化的積淀,許多偉大的人就是在名著中成長起來的。到底什麼才是名著?什麼才有資格被稱為名著?我個人帶有某種感情色彩地想到:名著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認為有價值的書籍。那麼,沒有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有價值的書籍,是否就不值得閱讀了呢?我們的父母、老師、學校,一味地推薦他們認為「保險的書」、「有道理的書」,這些書到底好不好先不說,孩子們還沒看就會產生厭倦感甚至逆反心理。
中國在翻譯引進外國文學方面,比她經濟發展的速度要慢得多。以至於許多人知道日本人村上春樹,而不知道作家博爾赫茲。推薦魯迅的作品我是堅決支持的,而且以後要更加支持,他是中國的麥田裡最具鋒芒的一根。

喜歡古典名著
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會說只喜歡少年的小說而不喜歡大人的小說,因為我認為看名著並沒有少年或成年之分。之所以有部分學生會不喜歡古典名著,我認為是因為這些人的認識尚淺,不能說成人的立場統統都是錯的。 我不僅喜歡看《領導者》《我的父親鄧小平》等人物傳記,也喜歡古典名著,我記得我在看《三國演義》時覺得書中語言運用非常獨特,不同於國外名著也不同於國內現代名著,其簡練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內容讓我為之瘋狂,那一段時間腦內凈是張飛關羽劉備什麼的,而且那一段時間寫作時,也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用吾汝什麼的。就積累語言詞彙精華而言,古典名著比現代小說更有價值。我都喜歡讀《格列佛游記》,被它少有的華麗語言所吸引,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內容,所以在當天借來,一個晚上便看完。

流行和時尚貼近我們
對於老師的觀點,我舉一隻手贊成。
對於現在我們這種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寶貴知識財富,很多都在前人所留下的名著中。名著中,有著引人入勝的環境描寫;有著令人深思的人生道理;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觀念等等。所以,讀名著能使我們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我們相當一部分同學又要迴避名著呢?我的看法是,在名著中,我們找不到會引起我們興趣的東西,名著所描寫的東西,離我們太遙遠。名著名著,就是在經過時間與歷史的磨練所遺留下來的真品。它裡面所寫的,離我們已經有了時間的距離,它之中的生活,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經歷著的社會,它所寫的窮與富,同樣在我們這個生活中是不常見的。這類描寫是以前的社會,是以前的壓迫,是以前的表達。
而能夠吸引我們的又是什麼的閱讀呢?就是流行和時尚。或許在成年人的眼裡,在父母的眼裡,在老師的眼裡,我們的這種選擇,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無用的吸收。但在我們的眼光里,這又是一種無上的享受。它寫的貼近生活,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更加符合了我們的口味,讓我們有讀下去的慾望,就像我們現在明知道麥當勞、肯德雞是「垃圾」食品,但是我們還是會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讓學生自主選擇
我們大多不讀名著,偏偏去讀在校園里風行一時的《哈利波特》。什麼原因?名著讀起來十分無聊,使人讀不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讀,就拿《西遊記》來說:故事無非是說有一群怪獸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著孫悟空來救,最後怪獸輸了。每次的故事無非如此,甚無新意,我讀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讀。的確,名著中也是多種智慧的結晶,如《紅樓夢》中便包含了許多玄機,但哪裡花得起時間去一一破解?而且,只要是名著,便是厚厚一大本書,加上書中偶爾出現一些精彩的句子,如此而已。
如果讓我選,我會選那些短一點的,文字較活潑幽默的。那樣讀起來,既輕松又有意思,內容不要總千篇一律。現在許多被專業人士認為是「垃圾」的食品,仍有許多人讀,可見其好處,因為其中包含生命的,而並非像有些人認為的一文不值,多讀始終有好處。
我認為讀書講興趣,沒興趣,讀啥書也覺無味,我喜歡看童話、笑話、大話、有些人喜歡散文,有些人喜歡詩歌……無論如何,只要讀了,就是開卷有益,老師應放開來,讓學生自主選擇,所以什麼書都讀一讀,才能得到更多,喜歡的精讀,不喜歡的泛讀,沒興趣的不讀,一切只要你喜歡即可!

選擇有益的書籍閱讀
知識無邊無際,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圖書就有幾萬、十幾萬冊,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永遠無法通曉所有的知識,所以,我們要選擇對我們最有益的書來讀。
在調查中發現,同學們特別喜歡武俠、言情小說以及卡通漫畫、科幻、恐怖、休閑方面的書,如:《三重門》、《武俠傳奇》、《文摘》、《意匯》等等。的確,每種書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如:言情小說語言優美、文筆流暢;武俠小說,語言形象、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偵探小說情節生動、推理縝密、布局扣人心弦。可是讀這些書籍,你有多少受益,你學到多少知識呢?
大部分都是無效的閱讀,是沒有價值的。加上這些書故事情節性太強,內容低級、庸俗,同學們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很容易陷入故事情境而不能自拔,就會出現上課、上自習時也想看的現象,這樣肯定會影響學習。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因為痴迷武俠小說中的「俠」、「義」而參與打架斗毆,痴迷言情小說而過早談情說愛耽誤學業的例子。據老師反映,去年高三有位成績優秀的同學,就是因為沉迷淫穢書籍,學習成績急劇下降,最後連二榜大學都沒考上。
建議同學們多看看中外名著。而許多同學對名著有畏懼感。一位同學在調查表中很中肯談了自己的看法:「名著的部頭巨大,情節冗長,節奏緩慢,書中所寫的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的關系難以理解」。但是,同學們,經典名著是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它的思想價值、文學價值無與倫比。它影響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受到讀者和時間的長期檢驗,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流傳下來,它的語言、它的情節、它的人物形象,對讀者產生的震撼力,遠不是現在的流行文學所比得了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我們要讀的二十種著作,《論語通譯》、《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圍城》、《哈姆萊特》、《堂吉訶德》、《歌德談話錄》、《巴黎聖母院》、《復活》、《歐也妮·葛朗台》、《普希金詩選》、《泰戈爾詩選》、《老人與海》、《談美書簡》、《匹克威克外傳》。同學們你自問一下,你讀了其中的幾種?你再思考一下,你今後有什麼打算?

㈥ 現代小說的簡介

民國來時期現代小說源其主體是「五四」文學革命聲中誕生的一種用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它取法歐洲近代小說,卻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既不同於中國歷來的文言小說,也迥異於傳統的白話小說。和中國封建時代許多小說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相對立,現代小說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市民為重要描寫對象,具有現代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不少作品還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在藝術表現上,性格小說大量出現,心理刻畫趨於細密,「全知」式敘述角度有所突破,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得到遵循,這些也都構成了「五四」以後新小說與實際生活大為接近的顯著特點。盡管章回體小說在現代依然存在,但這些作品也程度不同地吸收了新小說的思想藝術營養,並逐步朝新小說方面轉化。中國小說從「五四」時期起,跨進了一個與世界現代小說有共同「語言」的嶄新階段。
還有現代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微小說等等

㈦ 看現代文學小說有什麼好處

我是一名漢語言專業的學生,也曾因對心理學感興趣研究過一陣!看你對自己的描述,你屬於獲得目標型的人!我一直認為只有經過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學作品才有價值!所以我對古代作品和哲學較近現代作品更感興趣一些!我個人覺得人生就是一個迷茫——尋找——定位******的過程,但第一步,正如德菲爾神廟的寓語:「人啊!要認識你自己!」我覺得,你先可以看一些心理學方面有關認知方面的書籍!皮亞傑的認知心理學相當有名,可以了解一下!畢淑敏的作品也相當不錯,有時間可以翻閱一下!另外,把自己的優缺點列出來!朋友對我們的了解不會比我們自己多,關鍵是自己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如果真的決定要做銷售,最重要的是恆心和毅力與為人之道(從長遠來說),其次才是口才!短時間內可以看一下鍛煉口才與為人處事的書籍!卡耐基的書我看過一本,相當不錯!看文學書籍可提高內在修養,但需慢慢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要花一定時間和功夫的!可以看一下經史子集,這些可謂文學之盛餐!暫時想到的就這么多!在這里祝你能踩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㈧ 現代小說的介紹

現代的中國小說。其主體是「五四」文學革命聲中誕生的一種用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它取法歐洲近代小說,卻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既不同於中國歷來的文言小說,也迥異於傳統的白話小說。和中國封建時代許多小說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內容相對立,現代小說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市民為重要描寫對象,具有現代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不少作品還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