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介紹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內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容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去表現荒誕的世界裡異化的人的危機意識;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B. 評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異化主題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里、德國里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採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採用抽象的象徵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
(五) 存在主義文學:
1、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2、存在主義文學在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產生,它是以文學的形式宣傳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其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只有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
3、「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孤獨、失望、恐懼的思想情緒。
4、藝術上,第一: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運用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
5、存在主義作家主要有法國薩特、法國加繆、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加繆:《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六)荒誕派戲劇:
1、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2、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3、荒誕派戲劇的特徵: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4、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品特
2、美國阿爾比
3、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國阿達莫夫
5、法國熱奈
6、法國尤奈斯庫:《禿頭歌女》(1949,史密斯夫婦、馬丁夫婦)、《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說派:
1、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地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以及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羅布—格里耶、薩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9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得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徵: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徵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4、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儂、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現實主義:
1、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2、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徵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4、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十)未來主義:
1、是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徵,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2、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3、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十一)達達主義:
1、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於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於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麼也不是。
2、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採取極端反叛的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
2、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
C. 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敘事特點
現代派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專內心活動,往往藉助意象屬,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其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
D.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新小說派
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新小說派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興起於法國,風行於20世紀50、60年代,影響波及英、德、美、日、波蘭、捷克等國,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學現象。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法國文學界出現的一支新的小說創作流派。以阿蘭·羅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麗·薩洛特(1902~ )、米歇爾·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 )、馬格麗特·杜拉斯(1914~ ) 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出事物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一個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或"反傳統小說派"。這一派在50年代剛出現時不為人所理解,被認為是"古怪"、"荒誕"、"好像發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說派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這一派的小說和理論,在西歐、美國和日本曾流行一時,並且影響遍及波蘭、捷克等東歐、中南歐國家。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5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E. 3.20世紀西方文學的主題是:( )。
(1)復20世紀西方文學製表現了對世界荒誕現實的認識和對暴力世界的恐懼與厭惡,深刻揭示了西方社會以「荒誕」和「混亂」為特徵的歷史文化本質,形成了對人所生存的世界境況的獨特理解.
(2)第二,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力圖揭示在荒誕的境遇中人的本質特徵和真實所在,也是20世紀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
(3)20世紀的作家在揭示世界荒誕和內心荒誕狀況的同時,還對這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風貌進行了探索,從而在人與物對峙的特殊境況中完成對人的現代理解.
(4)搭建各種文化的共同話語空間,尋找新的精神家園,追求既能保證人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時又能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理想境界,也成為今天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
F. 求內容為反映西方現當代世界的小說
《玉米田的小孩》史蒂芬.金的作品,有點奇幻的色彩,不過背景都是比較現實的,當代作家的作品,應該能一點程度上反映西方當代世界
G. 西方現代派有哪些小說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說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說《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著18世紀啟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啟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啟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啟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斗爭的思想准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啟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啟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說都是「哲理小說」,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說,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說。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啟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說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說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說《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發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說《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網路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巨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說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說《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說《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著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獲。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說《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說《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說,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系,也就是金錢的關系。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說《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里》(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脫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說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和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說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說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里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系。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斗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說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
在法國文學史上,象徵主義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一
是指象徵主義流派,二是指象徵主義文學思潮和它的廣
泛深遠的影響。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
發表了一部《言詞研究》,詩人馬拉梅為它寫了前言。
這部論著試圖系統地肯定自從波德萊爾以來在詩歌藝術
上陸續出現的新傾向和新成就。稍後,巴黎有一個原籍
希臘的年輕詩人,筆名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
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
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
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和文學思潮,早在浪漫
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力求以
新的表達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內心活動,這種努力後來
給象徵派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牧
人之家》,拉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運用了後來為象徵派詩人所喜愛的藝術手法:暗示多
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出現
以前,實際上已經有象徵主義的藝術傾向。《惡之華》
的作者波德萊爾在這方面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法
國文學史上稱波德萊爾為象徵主義的先驅。象徵主義的
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
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他們都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大師,
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
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問世;蘭波擱筆已經11年之久。莫雷亞斯並不是
象徵主義的倡導人,他不過是象徵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對片面地注重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並開辟
新的藝術道路來代替帕爾納斯派,這就是象徵主義之所
以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和帕爾納斯派不同,象徵主義
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寫
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抒寫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
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
「唯一的真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象徵主義對於詩
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
征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
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
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
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
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
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
詩都寫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
時期。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徵派
「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
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其目的在於恢復希臘
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
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
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從1891年起已經解體。但
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
遠。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
至聖瓊·佩斯等,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比
利時的象徵主義詩人有著名的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後
者主要寫作象徵主義詩劇。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
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也曾出現戴望舒、李
金發等受過相當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熏陶的詩人。
參考書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現實主義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
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
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
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
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
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
「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
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
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
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勃勒東,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與傳
統決裂的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便設想將對潛
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
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志,並與查拉的達達
運動匯合。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
活動。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
集《磁場》(1920);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
了詩句;厄內斯特用粘貼方法組成畫幅。他們經常在咖
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
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由
於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終
於導致分裂。1924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
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與
達達運動者分道揚鑣,從此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超現實主義作家勃勒東(左)、艾呂雅(中)和勒內·夏
《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的小說,
明確提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它指出超現實主義敵視
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
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
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
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
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
強調潛意識,強調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他們
認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已經受到
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純粹的精神。只有潛
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
外界干擾的純精神。他們提出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
要寫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創作
方法——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根據《超現實主義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創作。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
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創作。1928年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
超現實主義者這一階段的活動以及作者對「事物的巧合」
的運用。
隨著運動的進展,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
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
件?」 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爭論, 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主張首先要投
身革命,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包
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監督。於是運動產生分化,1928年納
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1930年勃勒東又發表《超
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
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
進入新階段。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隨著法西斯力量的抬頭,
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形勢迫使超現實主義者在斗爭面前
作出抉擇,原有的裂痕擴大了。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
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
斗,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相繼離去,幾
乎只剩下勃勒東一人還在堅持運動的宗旨。運動處於低
潮,但它並沒有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勒東在美國
和馬塞爾·杜尚一起開展超現實主義的宣傳活動。1946
年他回到法國後,繼續創辦雜志,多次舉辦國際超現實
主義作品展覽,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創作。超現實主義
後期活動雖然沒有20年代那樣的聲勢,但影響波及歐洲
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畫家,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的達14國之多。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作為
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H.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以美國詩人E•龐德為化表的人認為,中世紀以後五、六百年的文學都可稱為現代派。美國批評家愛德蒙•威爾遜在其名著《阿爾克塞爾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起點。美國批評家西利爾•康諾利等人認為1880年應作為現代派的起點。《現代傳統》的編者、研究喬伊斯和葉芝的專家理•艾爾巴和查•費德爾遜則認為現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家大都支持丹麥著名批評家勃蘭克斯的觀點,認為1890年才是現代主義的真正開始。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哀可嘉先生說:「我覺得還是選擇一個對它們說來是折中的時間——189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上限為好。」
然而,我們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正式開始時間應該是1857年,即第一個比較典型的象徵主義者波德萊爾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詩歌惡之花問世的那一年。我們這樣說是因為:一、《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沖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標志著象徵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二、《惡之花》是後來一百多年裡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三、《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惡之花》第一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在藝術技巧上,現代派廣泛運用暗示、象徵、烘托、對比、意象等手法,以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而這正是《惡之花》的主要藝術特徵,詩人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後來就成為象徵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四、繼波德萊爾《惡之花》之後,在1890年以前出現了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徵主義詩篇,而且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前期象徵主義流派。1898年以前,這幾位詩人相繼過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徵主義的末端,而不是開始。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徵主義興衰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40年的歷史,是整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總源。把現代派文學史的上限劃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現代派文學的下限是什麼時候?
中外不少評論家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到1970年左右就結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劃在1970年。對此,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法國的存在主義直到1980年薩特離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薩特離世後,它在美國尚有餘波,更何況,它已滲透到在歐洲、美洲、拉美洲出現的許多現代派文學里。新小說派領袖羅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創作和宣傳他的觀點,而且因為另一位新小說派大師克洛德•西蒙於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再次出現了「新小說派熱」。吸收了歐美各現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現代派文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正方興未艾。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此說來,現代派文學雖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盛行,但仍有著強烈的餘波。而且是不是會出現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還是個未知數。
I. 西方現代當代小說推薦
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 玻璃城堡 琴聲如訴
求採納
J. 20世紀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是什麼
20世紀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
(1)20世紀西方文學表現了對世界荒誕內現實的認識和對暴力世界的恐懼與厭惡,深刻揭容示了西方社會以「荒誕」和「混亂」為特徵的歷史文化本質,形成了對人所生存的世界境況的獨特理解。
(2)第二,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力圖揭示在荒誕的境遇中人的本質特徵和真實所在,也是20世紀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
(3)20世紀的作家在揭示世界荒誕和內心荒誕狀況的同時,還對這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風貌進行了探索,從而在人與物對峙的特殊境況中完成對人的現代理解。
(4)搭建各種文化的共同話語空間,尋找新的精神家園,追求既能保證人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時又能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理想境界,也成為今天西方文學的基本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