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大全 » 近現代小說讀後感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近現代小說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3-08 04:57:57

Ⅰ 我現在需要一篇關於近現代史書籍的讀後感,誰能給我推薦一篇嗎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賣國賊的英勇斗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進步潮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斗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斗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斗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義和團運動,作者並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義落後性和排外主義的毒素而大張撻伐,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滿懷激情地描述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壯烈斗爭,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作用,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驅。義和團運動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只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作者在滿腔熱情地歌頌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同時,又鞭笞了陷中華民族於水火中的丑類。當我們讀到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太平天國的壯烈失敗、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和外國人「代表中國」出使外國的滑稽劇等史實時,激起了對侵略者和賣國賊的強烈的義憤。作者著墨不多,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壯地失敗了,中國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中掙扎。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作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Ⅱ 求有關近代史書籍的讀後感

讀了《毛澤東傳》這部書,對毛澤東有了深的 了解。
這部傳記將毛澤東放在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的歷史起點上來客觀地描述他的成長和成熟過程。毛澤東17歲才"出鄉關",與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比較起來,他接觸外部世界和新知識、新思想也許要晚一些。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他雖和同時代許多人一樣經過一段曲折後才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種更執著、更實在、更富於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業,達到前人未能達到的高度;這也就使得當許多和他同時代的曾經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時候,而他卻一步步走向成熟,並帶領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澤東的一生是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的一生,也是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創造的一生。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後,這一特質和思想源頭得到了升華和充分的發展。他對問題從不滿足於就事論事地去解決,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質,從中找出帶普遍性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並從理論上做出新的概括。書中對理論問題的敘述和分析,由於緊扣住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具體實踐,顯得既深刻又生動,清晰地展示了毛澤東重要思想理論觀點形成發展的脈絡,也從一個重要側面集中反映了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結晶的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
這部傳記沒有把民主革命時期的毛澤東當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來寫,而是把他放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努力反映客觀的社會歷史環境對他的影響。對於中國革命,毛澤東也不是一開始便什麼都成竹在胸,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審時度勢,吸取全黨和群眾的智慧,逐漸形成他的文韜武略。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他也不是都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的。他自己還說過,在中央蘇區時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點,長征中他也指揮打過敗仗。這部傳記沒有迴避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觀的敘述和評價,從而保持了全書的歷史真實性。
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驕子,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他身上集中了一個偉大民族和時代的精粹。這種境界,不是大家都能達到的。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啟示。因此可以說,這部傳記是一部毛澤東的啟示錄。

Ⅲ 麻煩給我3篇看了近代文學作品以後的讀後感...重謝

【《人間詞話》讀後感】
說實話,我從來就不認為我讀明白了這本書,只是知道這本書開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詞。
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意思是詞義境界或者意境為最高標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調,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時期的詞之所以能夠讀擅勝場,原因就在於具有境界或者意境。
而後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理論;最後部分則是以「境界」說為基準的有針對性的具體批評。
《人間詞話》中每則我都看過,但似乎都沒看太明白,也沒有自己對它的理解。也只有那麼一兩則讀後,我稍有感受,能讓我來談談自己對它的想法。
第一卷第二十六則,王國維提出了一個論斷:古代那些成就大業,有大學文的人,都是經過了三種境界的。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網路,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在我看來,第一種境界是初學者剛入門,摸不著門道,獨自向深入進發,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卻又不曾停下前進的步伐。第二種境界是初學者成為了學者,勞心苦讀,孜孜不倦,身體消瘦了,卻也不停止日夜苦讀。第三種境界則是最高境界了,我理解是學者稱為了一代大師,成就了大業,他們功夫到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苦學終於有了回報。
這三種境界講得如此的分明清晰,使我不得不佩服王國維的才思與睿智。
讀過這則,我也很容易的找到了自己位置。不算一名初學者,再怎麼說我已經度過了小學和初中,算一名學者,畢竟我已經是高中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則正是我應在的境界。應該在這種境界,我就應該深入境界,深入意境,努力地完成在這個境界應該完成的。
其他還有那麼幾則,我讀過後也有些感觸,《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想有時間我還是該再仔細的讀一遍,再體會一下近代博學通儒的王國維的思想認識。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朴、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官場現形記》讀後感】

近日,我閑暇之餘拜讀了李寶嘉先生著的《官場現形記》。
這部小說分上下兩冊,先是從趙溫中舉寫起,寫了官場中形形色色的官場事。既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住,又發人深醒,引以為戒。
讀罷掩卷,不覺身心疲憊。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國趕跑占據北京的李自成,有覆滅南明小朝廷。其士氣銳不可擋,其民族堪稱彪悍強大。不過僅僅支撐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後就逐漸走向衰敗。閉關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滅亡,自外國列強入侵,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成為了被外國列強爭奪的肥肉,主權喪失,國土割讓,國家已經遍體鱗傷。自此,官場愈加腐敗。
這時,國家國庫空虛,為了賑災,為了治理黃河,為了一些具體的國事,中央財政竟然拿不出錢來,於是乎,民間捐錢成為實效的方法,捐錢買官的行為隨之盛行。捐官後,貪污公款彌補之前捐官時的窟窿成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數大大小小的官吏,在為國家做事時順手「牽」一些國家的錢財也就不足為怪。捐官後,不見得能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軍機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撫的作用。因此,多數捐官後,都還得拿大量銀子去「孝敬」上級,這樣才在上級那裡掛上號,才有可能在以後得到提拔重用。至於有不少人捐官後,再也沒有銀子在拉關系以至於一輩子都不能做官,僅僅是徒有虛名,書上說是「候補」。
至於官員失職或犯罪,都能用錢一一化解。只要你肯出錢,就是皇帝派欽差大臣來查你的罪行,你也能用錢堵住他們的嘴,以至於大事化了,僅僅在無職無權的小官吏中找幾個替死鬼而已。書中寫了這樣的例子不下三四個,可見金錢的力量。
官員腐敗,政事頹廢。有不少官吏和當地的紳士地皮勾結,魚民百姓,愚弄鄉里。這清朝的官吏不怕老百姓造反,他們會重病彈壓。他們卻怕洋人。僅僅是一個洋教徒也會讓他們膽戰心驚,生怕惹出事非,至於外國駐華使節領事,他們更是不敢招惹,以至於很多洋人知道了清朝大臣的奴才心理,洋人在中國作威作福,洋人犯罪,就是殺人中國政府也無權處理,通過一些時間讓中國一而再三的賠款。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過且過,整日價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發生沖突,這是多數清朝官吏的真是內心寫照。欺內怕外,欺下瞞上。
悲哉!一部《官場現形記》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清朝後期官吏的種種官場丑聞,讓人嘆為觀止。有此陋習,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毀。
這部小說,應該引起當今政壇重視,整治貪污,懲處腐敗,是國家中興之大舉。

Ⅳ 急求近代中國文學書籍讀後感800字左右。

希望對你有幫助:《史記》讀後感《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為「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馬遷作《史記》,利用材料很多。它們不僅有「石室金匱」(漢代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收藏的圖書檔案,也有他調查采訪的故老傳聞,包含社會調查和口頭史學的成分。學者對《史記》引書做詳細查證,僅就明確可考者而言,已相當可觀。我們現在還能看得到的早期古書,它幾乎都看過。我們現在看不到的古書,即大家講的佚書,更是多了去。這些早期史料,按後世分類,主要屬於經、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經書,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官書舊檔,年代最古老。它們經戰國思想過濾,同諸子傳記一起,積淀為漢代的「六藝之書」和「六家之學」。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網路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據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舉時代的老先生,而是風氣轉移後的老先生,他們就是拿《史記》當閱讀古書的門徑,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從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國維和楊樹達,他們的古書底子就是《史》、《漢》。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讀古書的一把鑰匙,特別是對研究早期的學者,更是如此。讀《史記》,除史料依據,編纂體例也很重要。這本書的體例,按一般講法,是叫「紀傳體」,而有別於「編年體」(如魯《春秋》、《左傳》、《紀年》及後世的《通鑒》)和「紀事本末體」(如《國語》、《國策》和後人編的各種紀事本末)。但更准確地說,它卻是以「世系為經」,「編年」、「紀事」為緯,帶有綜合性,並不簡單是由傳記而構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貴族的譜牒。司馬遷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譜」。它是照《世本》和漢代保存的大量譜牒,按世系分衍,來講「空間」(國別、地域、郡望)和「時間」(朝代史、國別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間」、「時間」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是講「本」,即族譜的「根」或「主幹」;「世家」是講「世」,即族譜的「分枝」;「列傳」是講「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譜的「葉」。這是全書的主體。它的本紀、世家都是分國敘事、編年敘事,用以統攝後面的列傳。本紀、世家之外,還有「十表」互見,作全書的時空框架。其「紀傳五體」,其中只有「八書」是講典章制度,時空觀念較差,屬於結構性描述。原始人類有「尋根癖」,古代貴族有「血統論」,春秋戰國「禮壞樂崩」,但「擺譜」的風氣更盛(「世」在當時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很多銅器銘文,都是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司馬遷雖生於布衣可取卿相的漢代,但他是作「大歷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聯貫,還是以這樣的體裁最方便。這是我們應該理解他的地方。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盡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盡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 司馬遷為「牆倒眾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於魯迅所說敢於「撫哭叛徒」的「脊樑」。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舍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後,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憤著書,成就其名山事業。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並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眾多生命匯為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於,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為司馬遷,《史記》之為《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為,「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 對司馬遷的贊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為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 同司馬遷的「發憤著書」有關,《李將軍傳》也值得一讀(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傳》和《衛將軍傳》的前邊)。他講李陵之禍,著墨不多,對比《漢書》,好像一筆帶過。這種省略是出於「不敢言」還是「不忍言」,我們很難猜測。但他在贊語中說: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Ⅳ 近代歷史讀物讀後感 2000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第一篇

去年暑假剛結束,我們家的老鄰居施奶奶給我送來一本厚厚的新書??《中華上下五千年》,並囑咐我「你要好好閱讀這本書,它能拓展你的知識面,對你今後讀初中、高中有很大的幫助。」我拿起這本書,細細地閱讀了幾遍,使我感觸頗深。

最令我欽佩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前,和父親李淵南征北戰,立下屢屢戰功,而且李世民還提拔了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等文武官員。即位以後,唐太宗處理朝政大事處處都很謹慎,並且鼓勵各級官吏有什麼說什麼,不要因為怕得罪皇帝而隱瞞真相。唐太宗不僅善於納諫,而且善於用人。他不記私仇??提拔了在太子府做事曾反對過自己的魏徵,封他為諫議大夫;還提拔了出身低微的馬周為中書令,主持朝廷大政。

經過唐太宗的安邦治國,這時候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國家,歷史上把這種盛世稱為「貞觀之治」。唐太宗曾說過一句名言令我陷入沉思「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要像唐太宗那樣善於聽取別人的勸告,寬宏大量,為了國家大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 最令我厭惡的就是大奸臣李林甫,他表面上裝得十分和善,實際上他總是想暗算別人。人們都說李林甫「口蜜腹劍」,真是殺人不見血啊!他為了獨攬朝政,把投靠他的人培植為親信,而且李林甫對於比他能幹或反對他的人加以排擠。李林甫不以國家為重,為了自己的利益,濫殺忠臣,結果發生了安史之亂,使自己成為臭名昭著,遺臭萬年的人。本來十分強盛的唐朝從此就一蹶不振了。我們要引以為戒,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在歷史中,像我講述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不過我們要向歷史中的賢人學習,向顏真卿學習不畏強暴;向陶淵明學習,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魏徵學習直言善諫:向包拯學習大公無私;向道同學習剛正不阿:向鑒真學習不怕艱苦。我們不能像奸臣和貪官污吏那樣胡作非為,禍國殃民。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現在要學習歷史,總結經驗,辨清事非,以後成為國家棟梁之才。酷僑網博客2be0h-rL5Kv

江干區文化館選送

2l&@H+iP*?2W5e0 內容簡介

c,ymo ]6q0 認識中國的歷史,是認識中國社會和生活的開始! 認識中國的歷史,是學習中華文化的開始! 學習中國的歷史,是學習世界歷史的開始! 學習中國歷史,是學習世界文化的開始! 本書以近3000幅精美彩色實物圖片,配以近百萬字的文字敘述,向讀者全方位的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宗教和藝術發展史,可謂圖文並茂 精彩絕倫。 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使中華民族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本書選擇了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數百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全面介紹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所走過的風雨歷程。 數位歷史專家的精心撰寫,將中國歷史上最突出、最深奧的歷史事件和規律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深入淺出,明白曉暢,適合廣大青少年讀者閱讀。

Ⅵ 求5篇現代文讀後感800字左右

駱駝祥子》讀後感

今天夏天,我有幸閱讀了老舍的《駱駝祥子》,走進了祥子的內心世界——那個摧殘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地獄時代。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拚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 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但「天有不測風雲」車剛拉了沒幾天,就被官兵給搶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憑什麼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他不甘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
次次地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地振作起來,再度奮斗——他買到了車——但這卻是以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
好景不長,虎妞慘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馬頭倒斃在街頭,祥子也賣了車,終於窮途潦倒,一切都化為烏有了,像用橡皮擦筆痕般,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他沒有辦法承受打擊,終還是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社會給打敗了,被社會給腐化了。他沒有了理想,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干勁。他沒有力量從那個極度黑暗的環境中站起來,而是永永遠遠地跌下去了,與那個墜落的環境同化了。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他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變成了一具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逐漸消失在這座城門洞里,不帶走什麼,只留下一個悲哀的故事……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但是,我依然堅信,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挫折面前,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我們要把挫折看成一種精神財富來珍惜,不要為一時的痛苦、失敗而蒙閉了自己的雙眼,而要將自己的命運交給自己來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
現在的社會穩定,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作為青少年,有書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著,鼓勵著。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至少,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

Ⅶ 關於近現代史的書的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為主的歷史。
時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時侯,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亞洲的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周邊的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中國國力為世界之最。
可是,自從清政府上台,閉關鎖國等極端錯誤的政策就帶著中國走如了一條不歸之路。
清政府沒有友好的外交,沒有發達的經濟,也沒有優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註定中國將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
果不出其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輸光了中國政府的財產,也輸光了中國人民的財產。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發展本國經濟,而只有中國政府,在火燒眉毛之時還在貪圖享樂,中國,就是敗在了這樣的政府手上。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了根本改變,由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美國、沙皇等世界強國都盯著中國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個個拿起槍炮,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及中國的總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國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衰敗,似乎在警示著人們什麼……
對,中國好比一個內向的人,不與人交往,向來獨來獨往,封閉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向披靡,這就是所謂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並且敗得自己傾家盪產。這是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惡果。
我們身邊就有一例。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神童,在國際級數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而那時他還不滿10歲。他父親就認為,我的孩子這么小就能在這么大的比賽中得一等獎,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他把這個孩子像寶一樣供著,不上學,不請家教,整天地玩耍。
這種人,是最愚昧的。一個神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無限神通,他還能在強人群中稱老大嗎?還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童嗎?沒變成神經病兒童都已經是大幸了。最終,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個比普通人還要普通的人。
這與清政府的遭遇極其相似。
強國之理,好比造就一個人才。人要強大必須和他人友好往來及交流,經驗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得來的,並且要切忌唯我獨尊的思想。要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往來,打開自己的國門,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走之路。

Ⅷ 求 讀後感 關於任何一本近現代史的書

讀後感:《文化苦旅》感言

讀《道士塔》《莫高窟》後,我一直無法平靜,我的靈魂深處彷彿被什麼撕扯著,那樣疼痛,疼痛。

——題記

我震撼了,為那個「恨」字。我的眼前彷彿展現了悲涼的莫高窟和無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還是望道士的悲哀。

一個道士,一個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就註定被破壞被吞噬。 「1907年7月,法國人伯西和用少量銀元換取了10大卡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 多卷手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點銀元換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經書……」余秋雨先生在寫這些數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裡忍不住咒罵,咒罵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現在又有什麼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聽到了來自沙漠深處的哭泣聲嗎?無奈和悲哀!也許於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聲。

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畫,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聽聽那泣血的聲音。這一夜,註定無眠。王道士已經逝去,而莫高窟還存在,即使已經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個生命,屹立在風沙之中。於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樂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個來這片土地上的那個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

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讓他成為真正的勝地……從此這個響起了工匠敲打的聲音。工匠中隱含著真正的藝術家。前代的藝術家有遺留給後代內藝術家以默默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數才情,空靈靈又脹鼓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就如於先生所說的「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終地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個何等壯闊的生命!」

而我卻沒去莫高窟,我只叢電視上看到過那壯闊的景色。在這里,我從新感受到一個鮮活的生命,聽到那跳動在歷史深處,那雄渾的脈搏聲。從古代的工匠藝術家到現在的建築師,從古代的詩人到現在的散文家,攝影師,莫高窟迎來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著不同程次的景深,讓不同的遊客攝取。於是,於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心靈的長廊;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麼懂得那深刻的含義呢?我意識到,自己的見識是如此短淺,也只能從文字里感受到點點莫高窟:

他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

他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他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紅;

他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論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儀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

……

在沙漠深處,一一個偉大的靈魂,等待人們去觀仰,膜拜。

Ⅸ 近代歷史書籍的讀後感兩篇

建議不要作弊
穿過憂傷的花季

每當我想起《花季雨季》,總有一種奇怪的力量在顫動著我的心……謝欣然與她的朋友們一起成長,在尋常的事中懂得了不平常的道理,使他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故事。特別是他們來到山村小學里,那個農村小男孩寫的作文---《我的姐姐》,更是令我感動不已,也使謝欣然他們懂得了人生的含義,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生活。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孩子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呢?他們受不得一點點委屈,遇到困難和傷心事,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然而山村裡的孩子沒有電燈,就算有了也用不起,有多少孩子因為家窮上不了學或被迫退學,從小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繁重的農活,那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充滿了求知的渴望……我們和他們比起來,那簡直是天壤之別,可是他們卻不像我們一有什麼事就生氣、不滿足很多事情,而是努力再努力,開心的笑,開心地生活,他們更懂得珍惜。而有些人有著優越的條件,卻不好好學習,而是整天上網吧、逃學,沉迷於網路之中不能自拔,到長大時後悔莫及,成為社會上的廢品;還有的人挑三揀四,嫌這嫌那,一不滿意就生氣;更有些人總是抱怨自己不如他人,其實是他缺乏自信,看不見自己的優點。像他們這些人都不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只會抱怨自己,那麼他們的人生就不會有意義。 如果人人都不珍惜生活,那我們的社會還不如舊石器時代,那樣的話,國家將落後,將被他人欺負,將變得越來越弱起來,被別人輕視;我們的人生將無色無味,沒有快樂,只有悲哀。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勤奮讀書,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感謝生活帶給我們的酸、甜、苦、辣,讓我們學會了豐富的知識,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感受美好的人生,享受生活賦予我們的快樂,願熱愛生活的人們生活多姿多彩,無比幸福! 《花季雨季》有感2 我很堅信一句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其中主人公都是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一天的生活,體會生活人生的樂趣,在遇到挫折時,永不放棄,從什麼地方跌倒就從那個地方爬起,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新的生活在等待著你去體驗,所謂明天會更好! 「青春時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驗。」我們在這個時候必定會遇上一個個考驗。正如本書中的謝欣然,小小年紀就已經面對了求學、工作、處世等多方面的考驗。正是這考驗,讓她的青春充滿色彩,為自己的一生寫下了光輝的一筆。只要我們勇敢面對,經得起這個考驗,也會想她那樣取得成功。經起考驗的同時,我們還要倍加努力,頑強拼搏。其他人在這時候都正努力提升自己,我們更不得放鬆,否則就會落後於其他人。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相信,每個人都不想退,都想進,那就需要我們努力地撐起支劃槳了。 對異性的好感是青春中正常而又美好的心理現象。在求學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地,大膽地去面對。書中的劉夏與王笑天真讓我佩服,他們都很有上進心,都是優等生。且他們之間都有仰慕之心,但是各方面能做到互相幫助,學習上,工作上,互相扶持。兩人互相督促,共同進退。這樣才會有一個美好的花季。 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做法。但他們的事例很典型,班長蕭遙,副班長謝欣然,學習委員陳明,文藝委員劉夏等人,還有那個愛寫日記的林曉旭,一心想出國的柳清,愛說愛笑,聰明愛動的王曉天,還有一個不能忘記的是經常遲到,總挨老師批評的余發。他們對求學、打工、出國和發展等種種考驗,較早進入他們的視野和現實生活,直接或間接通過多種方式使他們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環境家庭和老師的溝通,並引導他們正確把握人生、認識社會,投身社會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抵制不良社會習氣和腐朽思想的侵蝕樹立遠大理想,為特區建設和發展立志成才。 使大家要學習的人物是蕭遙,面臨競賽的失敗,他的情緒發生很大的變化,受到父親的啟發,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他舍己為人,放棄特優生的名額讓給陳明,他有很好的出國機會,可他卻要靠自己的實力,同學們對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感到不可思議。謝欣然算得上女中豪傑、行俠仗義,單槍匹馬到碧奇廠打工,體驗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由於她的才華出眾、塌實肯干被提升為拉長。她又如何說服那些打工妹聽從她的指揮呢?我覺得主要是憑借她的誠懇。誠懇的人往往都會容易被他人所接受。陳明算得上全校的尖子生,學習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可他缺少社會實踐,還不如那個經常挨老師批評的余發懂社會經驗多呢?他個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我相信他會努力趕上他們的。
讀《方誌敏》有感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紀實的人物傳記—《方誌敏》

這本書是由關啟穎、任農潮編著。書中,國民黨的陰險狡詐,方誌敏的剛正不阿,著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大革命失敗後,方誌敏從兩條半槍起家,歷經百戰,打出了個紅紅火火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他在1934年11月率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時,遭國民黨阻擊被捕。在獄中,他堅貞不屈地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現在倍受歡迎的著作,次年,年僅36歲的他在南昌英勇就義。

在方誌敏走過的十三年革命道路中,他經過了熱火朝天的吉安農運,大振軍威的首戰金雞山,轟轟烈烈的弋橫年關大暴動。其中他在國民黨獄中視死如歸的事跡使我陷入了沉思。

方誌敏被捕後,蔣介石下達命令,不管用什麼方法,盡量得讓方誌敏歸順國民黨,敵軍法處副處長錢協民提審方誌敏時說「方先生,告訴你一個特大喜訊,上面有指示,你依然做你的方主席,不過……不過你得在報紙上登上你脫離共產黨的消息!」方誌敏聽後,怒火萬丈,大聲地說:「哼,想讓我投降於國民黨,做夢、做夢!你只能砍掉我的頭,絕不能絲毫動搖我對共產黨的信仰。」他對共產黨的信仰永遠是鐵一般堅定的。

方誌敏的一番話語,正氣凜然,他時刻想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方誌敏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氣凜然、視死如歸的品質,大智大勇、英勇無畏的高風亮節,怎能不讓我們向他學習、向他敬禮、向他鞠躬、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1935年8月6日,年僅36歲的方誌敏在南昌把滿腔的熱血灑向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大地。當我們讀著他那用生命寫成的著作時,方誌敏不怕困難,兩袖清風的形象依然浮現在我眼前,激人奮發,催人奮進!

如今,改革開放30年,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方誌敏這些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有了現在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航天事業不斷創新,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飛船飛行成功。再到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神七」騰飛讓炎黃子孫千年奔月的飛天夢想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中華社會和諧穩定,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結束了中華的百年遺憾,祖國兒女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溫暖懷抱。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和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心連心,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歷史給我們以啟迪: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自尊自立,自信自強;未來給我們以召喚:一個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須胸懷寬廣,博採眾長,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明天我們就是祖國的棟梁。祖國永駐我心,我心屬於中國。

Ⅹ 近現代歷史讀物 讀後感 1000字左右

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歷史中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它見證了封建帝國專制的衰敗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同時也是使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當清朝統治者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閉關自守時,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迅速崛起,成為了世界霸主。隨著發展的需要,英國將魔爪伸向了古老而封建的中國。1884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雖有英勇將士如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陳化成等頑強抵抗,但英國人手持洋槍洋炮勢如破竹,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就這樣,一個完整的國家,四分五裂,一個擁有上古璀璨文化和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背負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十字架,在一片血淚熱土中,苟延殘喘。而造成這些的一切,又究竟是什麼呢?軟弱?封建?從天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最後偉大的孫中山集中了群眾的智慧,一把辛亥革命的利刃直接揮向清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的江山。就這樣中華民族敲響了了長達千年之久的封建主義的喪鍾,邁向了一個嶄新的開端!但由於革命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革命失敗了。辛亥革命最終沒能讓中國脫離困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人們還是在黑暗中徘徊。 1921年7月23日,在五四運動之後的三個月,神州大地上閃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他帶領廣大的勞苦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紅軍進行了偉大長征,八年抗戰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終於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成立了新中國。

史卷字里行間充斥著對民族的悲哀和東方巨龍的感慨,它用它獨有的深沉和變幻教育了我們,怎樣才能生存。「讀史使人明智」魏徴說的一點沒錯,這也促使我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是能讓人增長智慧的東西。而中國近代的喪權辱國又使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學習、變幻與交流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因閉關、守舊、和思想的落後和匱乏而落後,這不是科技或哪個方面的落後,而是一種文化進步過程中的滯後,思想和人本身在進化過程中的延時,要想跨過這大大的落差,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整個中國近現代史讓我們知道愚昧就要吃苦,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一定要謹記於心,牢記歷史,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一直以來,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雖然,在近代,我們的祖國忍受了太多的蹂躪、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們的國民被列強所歧視、侮辱,但,我依然深愛著她。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沒有一個繁榮的民族,作為個人,不論怎樣,都逃不掉先輩的遭遇。經歷了屈辱,便知道了災難的沉重。現在,我們的祖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民,正在把傷口輕輕的掩埋;我們日益的強大,但絕不狹隘,我們盡力的丟掉過去,但絕不忘記歷史;我們的民族,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絕不去奴役;我們的人民,有著博大的胸懷,但也絕不會一味的容忍。 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將緊緊的團結;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將發奮的努力;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不再沉默;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都更加深愛我們的祖國。 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的民族將在悲憤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