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大全 » 海倫科幻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海倫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3-04 01:59:22

1. 科學幻想小說體現出作者的什麼能力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逐步,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個世界的前途。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象。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的阿西莫夫。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6年獲得雨果獎。《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遊》(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靈》(1990)等等。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忘。《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地。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的奧維爾等。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這一形式。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不是科幻小說

不是,這是類似海倫凱勒的自傳和她的希望和渴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也介紹她體會不同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動等等。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自傳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3. 誰給我推薦幾本書

、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獲獎叢書
(十年來冰心兒童文學獲獎作品大集合。共四本,它們是《藍花》、《鍾聲》、《象母怨》、《青鳥飛過》)。
2、女兒的故事 梅子涵
(實在是很特別的文筆,講述出成長中多麼豐富的故事,一個完整的大幽默)
3、中華當代少年小說叢書
(匯集了當代名家的許多部少年小說,包括《十四歲的森林》 董宏遒、《霧鎖桃李》張微、《少女的紅發卡》程瑋、《普來維梯徹公司》夏有志等)
4、女生賈梅 男生賈里 秦文君
(秦文君的代表作。很多出版社出版了她很多的作品。小說、童話、散文都會讓你大吃一驚,你可以從低年級一直讀到高年級,每個階段都有她的作品可以美美的讀。)
5、藍鯨的眼睛/(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趙冰波
6、 綠太陽和紅月亮/(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 白冰
7、琵琶甲蟲/(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高洪波
8、 羚羊木雕/(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張之路
9、 哭泣的巧克力強盜/(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張秋生
10、和大山攀談/(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尹世霖
11、 飛翔的花孩兒/(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葛翠琳
12、小狐狸的新式汽車/(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葛冰
13、 小狼請客/(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孫幼軍
14、 一龍二虎三猴/(中國兒童文學獲獎者自選文庫)羅辰生
15、、小孩成群(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秦文君
16、、紅雨傘·紅木屐 (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彭懿
17、雙人茶座 梅子涵 (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18、第十一根紅布條 曹文軒(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19、麻雀不唱 常新港 (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20、蟋蟀也吃興奮劑 張之路 (兒童文學名家經典自選集)
21、草房子 曹文軒
(可以讓你感動、可以讓你感嘆,可以讓你落淚。如果再去看他的其他作品,你會找到一個美好的世界。)
22、我要做好孩子 黃蓓佳
(故事就像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一樣 每一件事情都讓我們深有感觸 。她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飛了》等都值得一讀。)
23、 e班e女孩 張弘
(小說中到處可見網路里流行的e人e語e故事,向你展現了網路時代少年的生活,也告訴你應該如何適應這個嶄新的e時代。)
24、張之路非常神秘系列——非法智慧 張之路
(長篇科幻小說《非法智慧》融思想性、科學性、文學性、先鋒性於一爐,充滿生動的藝術魅力、豐富的審美內蘊與深刻的思想意義,)
25、女生日記(楊紅纓校園小說系列)楊紅櫻
(是一本可以掀開我們女生自己的內心的好書。男生別忘記去看她的《男生日記》)
(外國部分)(25)
26、小王子(法國)聖埃克蘇佩里
(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小王子告別他的玫瑰花,周遊了許多星球,最後來到地球,帶來了想像豐富而略帶憂郁的故事。)
27、昆蟲記 (法國)法布爾
(將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昆蟲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28、快樂王子集(英國)王爾德
(這里收集了王爾德的全部九篇童話,用優美的文字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憂郁的 情緒表達著美好善良的情感。)
29、希臘神話 (德國)施瓦布
(很多的神話人物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30、王子與貧兒 (英國)馬克·吐溫
(因為相象,王子與貧兒交換了自己的生活,各自體驗到了另種滋味。)
31、藍熊船長的13條半命 (德)瓦爾特·莫爾斯
(藍熊有二十七條命。他的每一條(或半條)命都有很傳奇的故事。不過這本自傳他只講述了前半生,另一半應該更加神秘吧。)
32、騎鵝旅行記(上·下) (瑞典)塞·拉格洛夫
(一個不愛讀書的小男孩,被一個小精靈變成了一個小人,騎在鵝背上,游歷了祖國的河山,也經歷了很多奇特的事情,很幽默生動。作品獲得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
33、隱身人· 時間機器(英國)威爾斯
(這兩篇中篇科幻小說中的時間機器和隱身術,是以後多部科幻小說使用的幻想素材。威爾斯是繼凡爾納後出現的科幻小說的典範作家。 )
34、屋頂上的小孩 (美國)克倫畢斯
(這是一套獲得紐伯瑞文學獎的作品,寫了孩子心靈深處的快樂和苦惱。還有〈橋下一家人〉等)
35、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 (加拿大)西頓
(西頓既是畫家又是作家,他天生喜愛動物,年輕時就開始觀察、調查野生鳥獸,所以筆下的動物描繪生動,充滿生命的尊嚴。)
36、好兵帥克 (捷克)雅·哈謝克
(一個說不清真傻還是假傻的帥克,被捲入了一場誰也弄不清為什麼打起來的大戰中,好玩的故事讓你笑得肚子疼。)
37、湯姆·索亞歷險記 (美國)馬克·吐溫
(湯姆,活潑好動、充滿好奇心、好勝心,並且富於冒險精神,他的歷險很有吸引力。此外還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38、藍色的海豚島 (美國) 斯·奧台爾
(卡拉娜獨自一人在島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她的船隻到來。她獨立修建住所,製造武器和捕魚用具,與野狗斗爭,歷經艱險才得以生存下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
39、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美國)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是一位生來看不見、聽不見、說不出話的女孩。她最終獲得了哈佛的學位,並在國際講壇上用自己也聽不到的聲音震撼世界。)
40、海蒂 (瑞士)施皮里
(瑰麗的自然美和溫馨的人情美洋溢在小說中。)
41、安徒生獎獲獎作家作品系列
(精華的大匯聚。每本都值得你去閱讀和欣賞。)
42、盲音樂家 (俄國)柯羅連科
(在裊繞的音樂聲中述說了一個盲童成長為著名音樂家的動人故事。)
43、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 (德國) 米切爾·恩德
(一部感動大人和孩子的幻想文學經典 , 故事之核是圍繞著時間而展開的。)
44、魔戒(英國)托爾金
(20世紀最偉大的魔幻作品,由《魔戒再現》《雙塔奇兵》《王者無敵》等組成。別忘記先讀《小矮人歷險記》,這是整個故事的前奏。 )
45、愛的教育 (義大利)亞米契斯
(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他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有故事都是愛。)
46、怪醫杜立特系列叢書 (美國)洛夫廷
(一個喜歡動物的醫生學會動物語言後的傳奇故事。整個旅程驚險幽默。)
47、最後的莫希幹人 (美國)庫 柏
(驚險的場面和精細的景物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戰爭氣氛。)
48、《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英國)蘭姆姐弟
(用故事的形式,把莎士比亞的戲劇傳神地講了出來。)
49、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叢書
50、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牌獎叢書

新世紀教育文庫·小學生閱讀推薦書目100種 (2004版)

文學作品
1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邶笪鍾編寫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外神話傳說》 田新利選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聖經神話故事》 陳靜選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
4 《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5 《嚴文井童話選》 嚴文井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版
6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葉聖陶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7 《寶葫蘆的秘密》 張天翼 農村讀物出版社2002年版
8 《小兵張嘎》 徐光耀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 《三寄小讀者》 冰心 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 《皮皮魯傳》 鄭淵潔 學苑出版社1995年版
11 《肚皮上的塞子》 周銳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12 《今年你七歲》 劉健屏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 《荒漠奇蹤》 嚴陣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 《烏丟丟的奇遇》 金波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 《我要做個好孩子》 黃蓓佳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6 《草房子》 曹文軒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 《第三軍團》 張之路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 《巫師的沉船》 班馬 21世紀出版社1998年版
19 《糊塗大頭鬼》 管家琪 浙江少兒出版社2001年版
20 《漂亮老師和壞小子》 楊紅櫻 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1 《幻城》 郭敬明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22 《伊索寓言》 (希臘)伊索 中國婦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譯 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 《拉o封丹寓言》 (法)拉o封丹著, 倪海曙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 《格林童話全集》(德)雅各布o格林威廉o格林著楊武能,楊悅譯 譯林出版社1994年

26 《安徒生童話選集》 (丹麥)安徒生著,葉君健譯 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 《普希金童話》 (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譯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 《王爾德童話》 (英)王爾德著,唐訕輝譯 中國連環畫出版社2003年版
29 《宮澤賢治童話》 (日)宮澤賢治著 周龍梅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列那狐的故事》 (法)瑪·阿希·季諾著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 《天方夜譚》 郅濤浩等譯 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32 《魯濱遜飄流記》 (英)笛福著,王泉根譯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 《魔法師的帽子》 (芬)楊松著,任溶溶譯 紡織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
34 《金銀島》 (英)史蒂文生著,單蓓蕾 譯 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 《叢林傳奇》 (英)吉卜林著,徐朴譯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 《吹牛大王奇游記》 (德)埃o拉斯伯 劉浩譯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英)劉易斯o卡洛爾著,陳伯吹譯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 《騎鵝旅行記》 (瑞典)塞o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譯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 《木偶奇遇記》 (意)卡洛o科洛迪著,楊建民譯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 《湯姆o索亞歷險記》 (美)馬克o吐溫著,鍾雷主編 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版
41 《格列佛游記》 (英)喬納森o斯威夫特著,楊吳成譯 人教、譯林版2003年
42 《淘氣包艾米爾》(瑞典)阿o林格倫著,高鋒、時紅譯 中國少兒出版社1984年版
43 《搗蛋鬼的日記》 (意)萬巴著,思閔譯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版
44 《小王子》(法)聖埃克蘇佩里著,馬振聘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 《童年》 (俄)高爾基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46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英)柯南道爾,丁錦華譯,遠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o波特與魔法石》 (英)joko羅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版
48 《頑皮搗蛋鬼》 (德)威廉o布希 湖北少兒出版2003年自版
49 《中國當代兒童詩歌選》 張繼樓,彭斯遠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 《外國兒童詩選》 文成英,李融編選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7年版科普科幻
51 《科學家故事100個》 葉永烈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年版
52 《中外探險故事精選》 伊明選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
53 《中外動物故事選》 伊明 選編 中國少兒出版社1999年版
54 《中外經典科普故事》 伍鈈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55 《中外網路故事》 伍鈈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
56 《十萬個為什麼》 盧嘉錫主編,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版
57 《科學王國里的故事》 王會等主編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版
58 《生命的密碼》 談家楨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59 《七彩的分光》 王大珩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0 《靈性的王國》 張香桐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1 《悠長的歲月》 賈蘭坡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2 《神奇的符號》 蘇步清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3 《與鳥兒一起飛翔》 鄭作新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4 《無盡的追問》 王淦昌著 湖南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5 《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 路甬祥主編 浙江少兒出版社2000年版
66 《科學的發現》 郭正誼等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67 《130個科學游戲》 (德)漢斯·普雷斯著,吳衡康編譯 中國少兒出版社1981年版

68 《昆蟲記》 (法)法布爾著,言小山譯 人教社大網路全書2003年版
69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法)蒂皮o德格雷,黃天源譯 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 《高士其科普童話》 高士其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71 《元素的故事》 (蘇)依o尼查葉夫,滕砥平譯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2 《詩詞中的科學》 唐魯峰等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3 《水陸兩棲人》(蘇)阿歷山大o別利亞耶夫,孟慶樞,善誠譯 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74 《海底兩萬里》 (法)儒勒o凡爾納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 《中國古代科幻故事集》 楊鵬、劉道遠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教育

76 《東周列國志故事》 郭 平、陳詠超 改編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版
77 《中國民間故事》 宣仁選編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版
78 《成語故事365》 帆女 阿雪等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79 《中外戰爭的故事》 張鴻海等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 《中外藝術家的故事》 江鑰含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81 《漢字的故事》 梅子涵著 上海科普出版社
82 《阿凡提的故事》 趙世傑編譯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版
83 《上下五千年》 林漢達 曹余章著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版
84 《世界五千年》 段萬翰、顧漢松、陳必祥編著 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版
85 《做人與做事》 盧勤 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86 《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 董宏猷 21世紀出版社1997年版
87 《我們的母親叫中國》 蘇叔陽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版
88 《馬燕日記:一個感動世界的現代童話》 (法)韓石 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89 《中華經典誦讀本》 徐含之選編 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90 《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 來新夏主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91 《30天環游中國》 鄭平等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版
92 《國際知識問答》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年版

93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與兒童對話》 三聯書店2003年6月版
9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o凱勒著 李漢昭譯 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
95 《愛的教育》 (意)亞米契斯著,馬默譯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96 《寫給小讀者》 曉玲玎當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97 《做一個快樂的少年人》 鄧碧霞 譯 三聯書店2002年版
98 《父與子》 (德)埃o奧o卜勞恩,洪佩奇編 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99 《大作家史努比》 (美)蒙特o舒爾茲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00 《再見了,可魯》 (日)秋元良平等 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資料:http://www.czssx.com/banjizaix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05
回答者:wanganqi12345 - 魔法學徒 一級 1-17 18:04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啊。把他們看完我可以當作家了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50% (1)
50% (1)
其他回答 共 5 條
山楂樹之戀、誰動了我的乳酪、穆斯林的葬禮、於丹《論語》心得
回答者:mayredapple - 經理 四級 1-17 18:07
古文:老子、莊子、孟子、古文觀止
現代文:覓渡(梁衡)、季羨林散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比較不錯,自己看看吧
回答者:111999444777 - 助理 二級 1-17 18:08
建議你讀一些台灣作家劉墉的書,比如<<做個快樂的讀書人>><<創造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靠自己去成功>>.這些書都是他寫給自己的兒子女兒的,很勵志,很耐讀.
回答者:hongmaonvhai - 經理 五級 1-17 18:08
《影響你一生的成功勵志書》包括:《激勵成長》、《策劃人生》、《勵志生存》、《超越自我》、《打造心態》、《開拓潛力》、《展現人格》、《營造素質》、《健合習慣》、《構築目標》、《致力行動》、《探錄捷徑》、《把握機會》、《打破常規》、《強勢競爭》、《有效執行》、《挑戰挫折》、《堅定信心》、《創新思維》、《凝聚人脈》、《超然溝通》、《減壓心理》、《勝出職場》、《拓展工作》、《積累財富》、《奠定資本》、《開創事業》、《贏取成功》、《實現卓越》、《尊享生

4. 求介紹幾位最著名的外國科幻作家

黃金時代西方科幻的三位大師: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和羅伯特·海因萊茵。詹姆斯·布利什(《飛城》、《事關良心》),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編年史》、《華氏451》等)。
新浪潮里的賽博朋克: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
暈,當代的啊。
英美首推喬治·R·R·馬丁,這是一位科幻和奇幻的著名作家,科幻方面有「一千個世界」的系列故事,奇幻方面有史詩奇幻《冰與火之歌》。個人非常喜歡的,也是國內譯介很多的兩位短篇王:羅伯特·里德和特德·姜,幾乎篇篇精品。加拿大的羅伯特·索耶(《計算中的上帝》、《恐龍文明》三部曲),澳大利亞的加斯·科尼斯(《古國三部曲》)都是很有名的。女作家南希·克雷斯和厄修拉·勒奎恩非常出色。
日本當代科幻的代表人物有小林泰三、梶尾真治、神林長平、飛浩隆等,風格各不相同。

名單可以列很長,關鍵是你的目的。要是只想閱讀的話,建議參考《科幻世界》雜志後附的「世界科幻大師」系列作品,訂閱《科幻世界》譯文版也是很好的辦法;如果能閱讀原著,可以關注一下每年的國際科幻大獎星雲獎、雨果獎的得主;如果是想做研究的話,可以找天空之城科幻論壇或者豆瓣科幻世界小組里專業或業余的研究者幫忙,比如吳岩、三三豐、丁丁蟲。
這個問題可以發到那裡,會得到專業解答的。
祝好運。不求分,只求樓主對科幻的興趣能持續,國內同志太少了。

樓上上的那位,誰告訴你特德·姜是女作家的……

5. 關於海底人的科幻小說

《海底樂園》英國萊昂內爾.戴維森著作。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世界科幻小說精品叢書》第二輯

6. 求著名科幻作家的名字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
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

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
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
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
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
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辦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

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
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
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
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
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

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
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
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
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
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
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

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
《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
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
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
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
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
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
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
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

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
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
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
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
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
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
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
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
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
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
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
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

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
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
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
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
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
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
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
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
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
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
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

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
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
逐步展開,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
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
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
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
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
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
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

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
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
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

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
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
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
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
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

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
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
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
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
個世界的前途。

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
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

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
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
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
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7. 介紹一些科幻小說書!

我看過的幾篇好科幻http://tieba..com/f?kz=318176996

《安德的游戲》[美] 奧森·斯科特·卡德

講述天才少年利用電腦游戲方面的天賦打敗蟲人,「拯救」人類。典型的老外的作品,就是那種你一看就知道是老外的書的書。絕大多數篇幅寫安德的成長過程,以此展、思考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巧妙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動,思想獨特。

《歸者無路》遲卉

講述後現代的網路人。全篇充滿哀婉氣息,反映出網路時代的冰冷和淪落於網路的人的傷感。短篇作品中最愛看此篇。

《巨變瞬間》[美]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講述宗教統治下的星球中的一個王子尋求自我、打開精神枷鎖的故事。美國科幻裡面最愛看的一本。從王子到流亡者,從被束縛到解放,這些描寫令人極為震撼。西爾弗伯格常用第一人稱寫作,所以他的作品看起來比其它外國作品流暢很多。

《鏡象》[美] 艾薩克·阿西莫夫

講述辨別原象與鏡象的艱難。如果科幻按照現在的標准分軟硬,這是我看過的最硬的科幻,完全給人未來世界、冰冷機器的感覺。作品中人物的辯論激烈、機敏,十分精彩,有偵探小說的味道。

《三體》劉慈欣

講述地球人受到三體文明的「封鎖」和地球人內部對三體文明看法的分歧。開頭以文革為背景,使得故事從一開始就籠罩在一片悲傷與無奈之中。作者將那個宇宙設定為是「擁擠」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生存,宇宙中是否存在共同的道德准則成了最大的問題。這樣的情形下,人類的軟弱與剛強,忠誠與被判便是這個故事。每件事情都寫的很長,完全技術細節化的中國式科幻。

《頭發》倪匡

講述衛斯理上「天堂」辯論人類「惡」的故事,是我最愛看的一篇科幻小說。從頭發有什麼用展開,以曲折的情節寫出對人性中惡的深刻思考。其間充斥著對神話的解釋、對人性的反思、對生命的思考,令人驚嘆於倪匡無盡的想像力。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像真的一樣,正由於這點,我認為它應該作為一篇限制級小說,很多人不理解什麼是小說,這樣的人看完這個故事後很難說會發生什麼事。

8. 有多少世界聞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他們的作品是

moon008cn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的相關資料。
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文/吳岩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
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

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
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
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
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
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辦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

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
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
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
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
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

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
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
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
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
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
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

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
《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
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
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
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
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
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
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
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

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
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
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
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
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
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
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
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
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
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
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
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

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
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
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
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
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
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
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
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
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
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
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

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
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
逐步展開,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
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
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
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
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
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
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

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
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
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

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
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
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
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
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

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
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
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
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
個世界的前途。

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
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

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
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
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
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這場由英國人發起的改革運動,立刻被當時居留在英國的美國作家托瑪斯·迪什、約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薩繆爾·迪拉尼帶回美國,進一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