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大全 » 俠與武是武俠小說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俠與武是武俠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3-02 09:14:17

㈠ 武打小說和武俠小說有什麼區別嗎

通俗點說吧,武俠小說側重「俠」,武打小說側重「打」,明白不?

㈡ 如何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與「俠」

武與俠是技與道的表象,俠是民族大義與江湖道義的精神,是貫穿小說的靈魂所在,是版道之所存。權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江湖正義,其一是關乎國家民族的至高無上的大義,其二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族教化、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這些都與家族、個人的榮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關。
要維護民族大義與江湖正義,武藝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藝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換言之,如果為大義和正義所用,其境界則會迅速提升。

俠上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技,俠只能是空談;沒有俠義精神的武技,則會為惡人所用,淪為惡人的幫凶。武技是基礎的修養,是技術水平的修煉和提升;俠是主導靈魂的精神,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在金庸小說中,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佛、道、儒諸家的修養是相通的,濟弱扶傾、濟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於小說常常處於歷史架空的格局中,沒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響,俠義這種與個體相宜的精神,更易於操作。

㈢ 《金庸小說的武與俠》

閱讀題
一部武俠小說,假如只有(泛濫的感情戲)而無(表現對感情的忠貞),版就(會變得艷俗):權假如只有(一味的打鬥)而無(體現俠義思想),就(會變得庸俗)。金庸小說達到了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境界,因而能夠廣受喜愛,長盛不衰。
對於「俠」,學者們有千百種定義,作者以為「俠」就是(為國為民的人,PS:詳見金庸原句):這樣解釋「俠」的好處是俠是一個具有社會責任的個體,用一個成語說就是(俠肝義膽)。
有人認為,中學生不宜讀金庸的小說,度過本書之後,你又怎樣的看法?請用簡短的語言說說?
(金庸的小說,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其中儒性非常突出,深刻彰顯了儒家的精義,就像大俠郭靖一樣,為了包圍自己的家園不受外族侵犯,舍己成仁,滄海洪流方顯英雄本色,金庸小說描述的這種愛國情操值得我們學習)
碼字真的不容易 樓主請給我20分吧 謝謝!

㈣ 武和俠的意義

武,是一種行為表達方式;俠,是一種內在文化人格。「武」是「俠」的基本要素,而「俠」則是「武」的評判標准:偉大的俠客必然有過人的膽識和絕妙的武功作支撐,而武德的高尚與卑下則是決定武功成敗的根本因素。經歷了千百年的磨合,武俠逐漸從單純的文化形象積淀成了一種文化心理:武,因俠義精神而令人心馳神往;俠,因絕世武功而使人盪氣回腸。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殺」,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兩者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理想的和諧世界。

在中國,俠的原始形態就是先秦的職業殺手——刺客,如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這些人雖然具備了俠的膽識、勇猛,但尚未形成獨立的人格和風范,處在由武而俠的過渡階段。到了秦漢,大一統的政治背景限制著俠的生存空間,而多年征戰積累的尚武之風卻催生著各種類型的俠客。唐宋以後,俠真正走向了民間,武林也開始形成,武俠形象也多蘊涵在武功造詣、師承淵源當中。

時代不同,人們或許對「武」與「俠」有迥異的關照,但對於典型武俠形象卻有著很難改變的文化理解。從史家經典到野史雜抄,從詩詞歌賦到私人筆記,我們可以發現眾多鮮活的武俠形象。到了近代,一大批武俠小說作家把「武」與「俠」糅合到了極至,使得武俠小說成為了人們寄託精神夙求最為生動的一種方式。當然,影視媒介的出現,又增添了一種對武俠的表達工具,雖然與紙質武俠小說相比讓人們失去了許多想像的空間。

武俠小說其所以能夠獨立發展並具有非常的吸引力,首先得益於諸多武俠形象早已植根於人們的心底,小說家不過是通過再塑造去觸動了人們的心弦。正與邪、善與惡、是與非本已成定論,但在武俠小說里卻變得相互交錯,使人輾轉游移——藝術的真實往往比歷史的真實更有魅力。其次,武俠小說放大了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因子。情與理、愛與恨、恩與仇在武俠小說里超越了傳統小說的相思纏綿、先亂後棄、恩仇必踐的表達範式,在「至情至性」的字里行間,塑造了有血有肉但滲透著殘缺審美的武俠形象。再次,對武功的描述是武俠小說的生花之處。武俠小說中的武功達到了「至幻至真」的境界,是最典型的「行為藝術」。最後,武俠小說的美還在於恰當地表達了剛與柔。這種美既體現於外在的人物形象,又蘊涵於內在的武功修為。
武俠形象無外乎「因武而成俠、因俠而就武」的藝術路徑。比如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已經超出了武功的范疇,而是人內心情感的外向宣洩——武功與生命相互交融,生命升華了武功,武功完美了生命。

㈤ 武俠小說與古典小說

古典小說復中有武俠小說制,武俠小說里有寫作年代意義上的古典小說,應該是交叉的關系。
例:《三十三劍客圖》、《史記·刺客列傳》、《虯髯客傳》、《七俠五義》、《聊齋志異·俠女》等,都可算是武俠小說,同時又是古典小說。

㈥ 如何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與「俠」

武與俠是技與道的表象,俠是民族大義與江湖道義的精神,是貫穿小說的版靈魂所在,權是道之所存。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江湖正義,其一是關乎國家民族的至高無上的大義,其二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族教化、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這些都與家族、個人的榮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關。
要維護民族大義與江湖正義,武藝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藝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換言之,如果為大義和正義所用,其境界則會迅速提升。

俠上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技,俠只能是空談;沒有俠義精神的武技,則會為惡人所用,淪為惡人的幫凶。武技是基礎的修養,是技術水平的修煉和提升;俠是主導靈魂的精神,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在金庸小說中,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佛、道、儒諸家的修養是相通的,濟弱扶傾、濟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於小說常常處於歷史架空的格局中,沒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響,俠義這種與個體相宜的精神,更易於操作。

㈦ 古人的「武」與「俠」

武俠說著叫武俠,實則是兩個方面的東西的結合。武是個手段,俠是目的或者叫做內在之精神。

原始粗糙的俠思想大約就是墨俠,秦漢之間有游俠,不過這些俠的內涵和後來被各種文藝作品構建出來的俠精神畢竟不同。好勇任俠之人,多半後來只是個豪強,終究只是個中性的概念。至於後來內化於中國精神的俠,則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絕對壓倒性的向理想的氣質,這種氣質的構成與其構成過程都是復雜的。

墨俠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當然是俠之精神,不過配合在墨家此精神下的一整套宗教化的嚴格控制系統總是少了幾分自由親切的意味。李澤厚認為墨家思想其實並未斷絕,而是在古代各種農民起義活動中表現出來,這點是有見地的。被尊為武俠小說始祖的《虯髯客傳》的主角虯髯客,其實正是一個民間有起義之志的領袖。《水滸傳》雖然算不上武俠小說,但是總體還是一個農民起義的背景。墨俠精神是最初俠內涵的主體,這點毋庸置疑,它在廣大下層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種極端個人化的俠崇拜傾向。墨家雖然名義不傳,不過這種精神畢竟還是在各種故事傳說中保存下來了。

但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之俠,畢竟太過強調個人的傳奇力量。當傳奇的身份只能被天子壟斷,這種俠必然要缺位。這個時候另一個傳統──儒家──便對整個俠文化做了創造性的拓展。

一來,儒家精神擴展了俠行為的領域。不僅僅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是俠,不僅僅武鬥是俠,不僅僅保家衛國是俠,能夠全德盡義,便是俠。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千古留名被認為是俠士的,未必都是武藝高強的俠客,未必都是懂得守御之術的戰爭英雄,反而如一些文士,都可以貫以俠名,或是明顯具備俠的精神。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三俠五義》,這可算是第一部成熟的武俠小說(也有人認為只能算俠義公案小說,但是我認為可以算作武俠小說),其中南俠展昭、陷空島五鼠之類的形象自然都是武俠形象,但是放眼整本書,俠義精神的最高體現,卻竟然是個文弱的包拯。就人物塑造而言,包拯絕對不如白玉堂豐富,但是包拯不需要豐富,他只需要鐵面無私為民請命就足夠了。這一方面擴展的意義,還有將傳統墨家與游俠的「強力」與「俠」分離,從而使俠文化真正獨立。

二來,儒家精神提高了俠內涵的內在精神境界。這種拓展至少自孟子就開始了,顧頡剛認為孟子不是單純的儒家,也受到了墨家的影響,這個觀點值得商榷,我以為他是以當時擴展過的墨家精神看孟子,實則這種所謂墨家精神本來就是儒家背景關照下的。孟子對俠的擴容就是「大丈夫」觀念,現在人提到俠,自然都要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否則哪裡配稱大俠?大俠不僅僅要奔走利天下,個人還要有極高的道德人格。雖然不必是個高大全的完人,但是大義面前決計不能顫抖。當然,對內在精神的關照,某種時候也容易有偏差。此處舉明末東林黨人為例,雖然他們的實際行為可能有極大的問題,但是那種鐵骨錚錚的精神畢竟還是俠的。而從另一方面講,雖然他們的行為有俠的精神,但是行為卻很可能是有問題的。

當然,儒家的一整套秩序精神,和俠似乎有一種內在矛盾。這個時候道家的思想確實需要起來補充。說實話,與近現代人俠觀念最像的,不是儒墨,反而是莊子一脈開出的道家。《莊子》裡面《說劍》篇,正是個好例子。裡面說三種劍,雖然具體內容未必合適,但是其分明闡述了俠的三種境界。至於李白《俠客行》里一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正是道家看似無為精神下的內在反動。近現代俠文化的構建,正是需要道家和道教的東西的,特別是和武俠聯系起來的時候。

從近代武俠小說的所謂內外功分野中,俠文化的豐富內涵可見一斑。武俠人物需要三方面的東西,內功、外功和靈魂。我以為,理想的武俠人物,外功是墨家式的,內功是道家(庄道)和道教式的,而靈魂應當是儒家(思孟之強調內在精神之儒)的。外功是守御之術,是狹義的實效功利的武;內功是支持外功行動的,有時候需要超越性的存在和靈活的精神;靈魂應當是高昂的,智仁勇兼備的大丈夫式的。一個只有內外功夫的人,無法判定他的性格,倘若有著低劣的品德,則就必定是壞人,其中只有外功的是嘍啰,內外兼修的就是大魔頭。一個只有外功和高昂靈魂的,則是可愛的熱血匹夫。一個只有內功和高昂靈魂的,一般是有出世情懷而未出世的隱者或方外高人。而至於只有外功的,就是無腦莽夫,有時可愛,有時可恨。只有內功的,則是不確定因素,倘若有最高關懷的,自然演化出宗教隱士之類的人物。一個只有高昂靈魂的人,則是熱血之人,但是多半會因過度的熱情而難得善終。

倘若從只有一樣的人中選出一個來,哪一個更符合俠特徵呢?是最後一種。這也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經典論斷,對於武俠小說,「寧可無武,不可無俠」。這種俠精神應該是內化性的,不應該單純的停留在靈魂之外~

㈧ 中國比較公認的十大武俠俠小說是

1。鹿鼎記
2。多情劍客無情劍
3。射鵰英雄傳
4。流星蝴蝶劍
5。笑傲江湖
6。天涯·明月·刀
7。倚天屠龍記
8。天龍八部
9。陸小鳳系列
10。大唐雙龍傳
南方日報社網站網友投票統計

㈨ 武俠小說什麼意思其中何為武何為俠

武 指練身健體 養氣培元 提高人的身體體質 而「俠」 它是一種精神 一種快意恩仇 縱橫江回湖 不謂強答權敢為自己自由而斗爭的精神 練武之人從古至今大有人在 而配得上被稱為「俠」的 卻是寥寥無幾

㈩ 推薦幾部武俠小說

如果你喜歡古龍的,《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小李飛刀》,《浣花洗版劍錄》,《武林外權傳》,《湘妃劍》,《大旗英雄傳》,《鴛鴦蝴蝶劍》,《三少爺的劍》,《蕭十一郎》,《絕代雙驕》,《大人物》等等都不錯。要是金庸的,《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都行。若是梁羽生嘛,《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好像是他的)都很好。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很好。別的不太熟悉。黃易的奇幻武俠也不錯,不過對於後兩個還不是很了解,具體就只好靠你自己了。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滿意!不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