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個康有為 梁啟超電視劇武俠片80年代還是90年代的叫什麼名字
新加坡經典武打劇《怒海萍蹤》?是講戊戌變法失敗後,七君子被處決,康有為和版梁啟超逃到海外,主要講康權有為逃到新加坡,慈禧派人追殺他,然後當地有志之士保護他的故事,記得大內高手是叫安德岩還是什麼的,還有個和尚叫達摩奇,還有畢四海和海盜好像
Ⅱ 請問有沒有康有為梁啟超的書籍介紹啊 名言名句也行啊
康有為: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和《歐洲十一國游記》等。
梁啟超: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國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王安石傳》、《飲冰室合集》、《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
望採納~
Ⅲ 我想問問康有為寫過的著作有哪些
《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廣藝舟雙楫》等。
Ⅳ 有關康有為
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說,它屬於今經學內部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學派。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分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據舊時經學家的一般觀點,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以後又長期在公羊家族中傳承,故得名。公羊學派從戰國至西漢初的傳授系統,據唐代徐彥在《公羊傳疏》中引戴宏序雲:「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胡毋子都著於竹帛。」從這則材料來看可知兩點。其一,公羊學派自孔子弟子子夏傳統後開始形成的,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毋子都(生);其二,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弟子胡毋生(子都)「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對這一傳統的說法,近人崔適表示懷疑,他在《春秋復始》中指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一年,則子夏生於定公二年。下迄景帝之初三百四十餘年。自子夏至公羊壽,甫及五傳,則公羊世世相去六十餘年;又必父享耄年,子皆夙慧,乃能及之,其可信乎?」崔適的懷疑是頗有見地的。根據《公羊傳》的內容來看,其中明文有引「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宮子」、「魯子」、「高子」等六人遺說,可證明「公羊學」的早期傳授決非限於公羊氏家族內部。一般說來,古代的經傳,不是積累而成,就是經過後人的增刪,「公羊學」同樣不能例外。
西漢景帝時期,立治《春秋》「公羊學」的博士胡毋生、董仲舒(當時的博士還不是專經的博士)。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其中的《春秋》博士就是公羊學派,而傳授系統就是胡毋生和董種舒兩條線索,其中胡毋生的傳授系統更清晰一些。
在石渠閣會議以前,《春秋》學專指「公羊學」。漢宣帝始立《榖梁》博士,「榖梁學」得與「公羊學」並立為官學,「《公羊》善於讖,《榖梁》善於經。」(鄭玄《六藝論》)西漢晚期,讖緯之學風行,《公羊》學受到高度重視,東漢光武帝置今文十四博士時,把《榖梁》博士取消了。然而,東漢一代,古文學興盛起來,學習《左氏春秋》成了熱點。「公羊學」而臨著日趨衰微的嚴峻形勢,不斷地遭到古文學家的批評。同時,公羊學派的學者本身也有不少弊病,如只貴文章,不重義理,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是以講誦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這些「俗儒」研習《公羊》,「授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這就為反對「公羊學」的人提供了可乘之隙。至東漢末年,「以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的呼聲甚囂塵上。這時,公羊學派中出現了何休這個大師。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最大的《公羊》學者。他「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曾為太傅陳蕃召用,參與政事,後受到黨錮事件的牽連,廢官而居,他決心繼承沒初以業「公羊學」的事業,花了十七年心血,撰成《春秋公羊解詁》,「略依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括使就繩墨焉」(《公羊解詁》自敘)。《公羊解詁》是兩漢「公羊學」的集大成著作,它博採眾家精華。何休自序雲遵照胡毋生的「條例」,他還鑽研過「公羊學」大師董仲舒的學說(參見《東塾讀書記》)。此外,還兼取《嚴氏春秋》和《顏氏春秋》,以及東漢今文學博士李育和博士羊弼的學說。何休在總匯前輩《公羊》學基礎上,進一步「自設條例」(孔廣森《公羊通義》)。所謂「條例」,就是根據孔子「寓入」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加以疏通,並提了一系列待人處事的行為准則。綜觀何休《公羊解詁》,「條例」大約有三類:一是承襲先師的版權務例,二是串解疏通經文後提出的條例,三是何休自設的條例。通過這些「條例」,使《公羊傳》成為一部更有系統的今文學經典,反映了何休企圖重振「公羊學」的努力。《春秋公羊解詁》一直流傳至今,完整地保留於《十三經註疏》中。為了反擊古文經學家的攻擊,何休還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三書,言《公羊傳》義理深遠,不可駁難應當「墨守」,即如墨子之守城。所謂「膏肓」、「廢疾」,則喻《左氏傳》和《榖梁傳》之疾不可為也。漢代之後,公羊學派沒有大的發展。唐代出現了一個徐彥,為何休的《公羊解詁》作了疏義。
公羊學派的重振要到清代中後期,十八世紀中晚期,常州學派的出現,標志著「公羊學」的重新崛起。庄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屬於清代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公羊學派在晚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當時中國學術中的主流學派。鴉片戰爭爆發前後,龔自珍、魏源打出「公羊學」旗號,探究何休所謂《公羊傳》中的「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借經學議政事、改風俗、思人才、正學術,把「公羊學」研究與經世、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近代的公羊學派大多繼承龔、魏的傳統,其中的精銳者更成為新思潮的弄潮兒,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利用「公羊學」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學說,作為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
Ⅳ 有誰知道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早年求學
康有為畫像(2張)
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
小時康有為最早的教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出生在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自幼學習儒家思想,他十八歲時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學者朱次琦為師。康贊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辟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他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2]
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遊了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後他又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
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他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3]
公車上書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
康有為(2張)
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
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布為偽造的文獻。後一部書把本來偏於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觀念的人。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而這兩部書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
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當然是荒謬的,因為「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在從容不迫地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後,1895年~1898年,康有為積極
光緒帝
地進行了變法實踐。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為憤慨。康有為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一千三百多人集會,通過了這個萬言書。
1895年都察院。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在上書中,康有為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強烈主張「拒和、遷都、變法」,建議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以後,康有為又連續給皇帝上了幾次書。光緒皇帝對康有為提出的問題,很受感動。在這些上書中,康有為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變法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幾個方面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政治方面,康有為提出了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的要求。他指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經濟方面,康有為提出了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文化教育方面,康有為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的主張。這幾個方面構成了康有為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4]
歷史真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康有為自稱得知
康有為肖像(12張)
《馬關條約》簽訂,在松筠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事實上,這次行動康有為僅有眾弟子支持,而公車上書的主要發起者均為其他人。由於光緒帝年紀較輕,且沒有實際從政經驗,康有為依靠其激進且不符合實際的改革觀點於當年5月底第三次上書,這得到光緒帝贊許。但根據不少學者的看法,康有為在進行政治宣傳以及回憶的時候,(最明顯如其《康南海自訂年譜》)他的做法存在著很多不尊重事實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現象。而茅海建等不少學者則根據許多文獻認為康有為所謂的組織舉人聯名上書,事實上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但是被康有為的派系不斷地塗抹,篡改了歷史,並被之前許多歷史學家所接受。公車上書實則是由當時的翁同龢、李鴻藻、汪鳴鑾等京城高官發動組織,目的是阻撓《馬關條約》的簽訂[5] 。
戊戌變法
慈禧太後
1898年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尚有較大爭議。
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皇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後人稱為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後經學者考證,光緒皇帝收到的每筆奏摺,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審閱,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詳細紀錄,因此慈禧對變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不會維持一百天時間。只是因為改革中光緒皇帝身邊的維新派官員,魯莽地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激進政策,才導致慈禧發動政變。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6] 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7]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後:「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8] 」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後在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1897年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9] 」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10] 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後於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千島與僑商李福基、馮秀石等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1900年2月11日,清廷下令,嚴命李鴻章將康有為、梁啟超在廣東本籍的祖上墳墓盡皆鏟平,以儆凶邪。14日,清廷又命閩、浙、廣東督撫懸賞10萬兩,緝拿康有為、梁啟超,呈驗屍身,亦一體給賞。如願得官階,亦必予破格之賞。如有購閱所發報章者,嚴拿懲辦,並將所著各書嚴查銷毀。[11-12]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撰寫了兩部有關明治維新史的專著。一部是《日本書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出版。另一部是在故宮博物院發現的《日本變政考》,戊戌年進呈光緒帝御覽。據日本學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閱讀日本書籍的過程中,他對明治維新的史實進行不少改動和捏造,藉以適合中國當時變法改制的需要。這些改動大都和作者所建議的具體變法措施有著密切關系。」[13]
逃亡海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後宣布「臨朝聽政」,光緒皇帝被軟禁,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攜僕人李唐於9月20日天未明時離京,從天津塘沽南下逃亡香港後輾轉日本、美國、歐洲,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間,康有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後游歷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臘、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印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十二日(9月25日),楊銳之子楊慶昶詣都察院,將密詔上繳光緒帝的弟弟攝政王載灃,請昭雪楊銳,康有為篡改密詔從此真相大白。[1]
1903年,康有為又發起成立了名為中國商務公司的股份制公司,總局設在香港,在廣州、上海、橫濱、舊金山都設有分局,並先後開辦了十餘家企業。
1904年,康有為還在瑞典買下了一個小島,並在島上搭建了中國式的園林建築「北海草堂」。據廣東省社科院的趙立人研究員考證,康有為花了2.8萬克朗買下,又花了7999克朗進行修繕。「房屋雖非廣大,但約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傢具及裝飾極其豪華,似乎頗為富裕。」這有點像說一套做一套。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
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為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為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眾人來看,正是康有為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台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
1918年春夏暢游杭州。這位「聖人」竟「挾妓游湖」,並乘興做詩一首,開頭便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時被傳為笑柄。
康有為泛湖閑游,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經打聽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康趕緊託人提親,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堅決要求和媒人盡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1919年,康有為在上海舉行婚禮,親朋好友盡皆道賀,唯獨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
晚年生活
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游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為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為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關於康有為的生平事跡,雖然諸多歷史學家已寫下了許多專著,但對於他在1916年秋至1927年春這段時間里,曾一度超脫世外,遁身茅山的往事,卻至今鮮為人知。
應該承認,康有為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歷史的局限,其晚年政治上趨於保守。[14]
辛亥革命以後,康有為從海外歸來,心情抑鬱,但仍未能忘情政治。他一面組織「孔教會」,發起「定孔教會為國教」的活動,一面又千方百計地與盤踞在江蘇的張勛等人保持密切聯系。 1916年夏,有位茅山道士到上海找到康有為,邀請他到素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一游。康有為對於那位被稱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仰慕已久,故欣然前往。他到茅山後,住在乾元觀,並將當初陶弘景住過的萃黃館改為宰相堂。後來,他又在華陽洞口書寫了「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為」的對聯,自喻身居 成深山,胸懷國家之志。這次他 在茅山住了將近一年時間。張勛復辟的丑劇僅上演 了12天,就匆匆收場了。康有為遭通緝,潛逃上海,此後又長期隱居茅山。[15]
1927年3月29日,康有為去一位廣東同鄉家中作客。回家飲了一杯檸檬紅茶,腹痛如絞,請了兩位醫生診斷,一位日本醫生斷為食物中毒。苟延殘喘20多小時,於1927年3月31日(陰歷二月二十八)清晨5時斷氣。據說死時七竅溢血,屍體不僵。
1927年康有為逝世,正值北伐軍進入江浙,張靜江任浙江省主席,曾以康有為系「保皇餘孽,占據公產」封閉一天園。雖託人說情,也未有結果。抗日軍興,杭州失陷,二姨太梁氏親生的子女三人,將一天園出售,從此風景絕佳的一天園逐漸湮沒。
Ⅵ 急求有關評論康有為生平的書籍要求有書籍的名稱,出版社,出版年代,和作者名字@
《康有為卷》
作者:劉夢溪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01
原價: 55 元
簡介:
將傳統今文學趨於政治化新學的康有為先生,是清代今文學派的集大成者,晚清新學的第一號人物,體用一致的西方論者。本卷依定稿或修正的時序,選入其代表作《實理公法全書》、《教學通議》、《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和《我史》等五部,可作為其思想學說衍化過程的段落表徵來對待。書前小傳,編校者用力頗多,所述生平均可靠。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早年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後來在龔自珍、魏源以來「今文派」經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新學」的影響下,不斷講學著書,成為19世紀後期中國政治學術界的一個領軍人物。他先後7次上書,請求變法圖強,其中以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的「公車上書」最為有名。他與梁啟超等人一起創辦《萬國公報》,建立強學會,發行《強學報》,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1898年與梁啟超等人發動戊戍變法運動。變法失敗後,逃亡國外。其後思想日趨保守,遺老氣味日重,已不足觀也。主要著作《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南海先生詩集》、《廣藝舟雙楫》等。
目錄:
康有為先生小傳
實理公法全書
凡例
實字解
公字解
總論人類門
夫婦門
父母子女們
師弟門
君臣門
長幼門
朋友門
禮儀門
刑罰門
教事門
治事門
論人公法
整齊地球書籍目錄公論
教學通議
敘舊
原教
備學
公學上
公學中
公學下
私學
國學
大學上
大學下
失官
亡學
六經
亡經
春秋
立學
從今
尊朱
讀法
德行
……
春秋董氏學
孔子改制考
康有為先生學術年表
康有為先生著作要目
Ⅶ 請問,李敖是不是有一本書講到康有為等等國學大師的呀
是的。名字叫《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歷史小說,是台灣歷史學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李敖在獄中構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成書於1991年。 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有消息宣稱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不過,由於提名諾獎的門檻很低,只要大學副教授就可以提名任何作家了,因此諾獎從不公布每年有哪些作家被提名,所以這種說法的真偽可能永遠也無法得到檢驗。
[編輯本段]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法源寺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0年,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躁,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
法源寺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王北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在法源寺內,不可不提的是那滿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遍紫霧般在暖春中開放,與寺中高可參天的占愧,牆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蘭草,丁香樹下悠閑跑動的放生動物,共同構築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編輯本段]法源寺的珍貴文物
法源寺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製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1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兩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華嚴三聖」,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製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米,腦後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相庄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1.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製品。
此外,法源寺還留存有許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紀初,寺里收藏有清龍藏經,趙子昂、吳道子所畫的菩薩像以及其他許多名人手寫金字經,墨寶等。因歷史上的年年的戰事、人禍,許多寶物如今已不知所蹤,但是寺里,仍可見到一些各個時期的佛像、法器,足夠盤亘大半日。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佛教造像風格上,可以穿過歷史的塵埃,依稀想見當初的繁盛榮辱。
[編輯本段]法源寺的歷史變遷
法源寺自其初創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據《元一統詰》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發展到唐代,國家統一,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一的戒律以加強自己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習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規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眾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卧的種種規定。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身僧侶,鑒於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境中的正常發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
《御製法源寺碑文》稱:「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達矣,(必須)識心達本源」,並且聯系社會現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制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顏,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里,「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才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的話,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是北京城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北上,就曾囚居在這里。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遺臣榭枋得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食身亡。
據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證,著名變法維新人物譚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如今也被歷史的時光隧道鎖閉。不變的,只是黃昏中飛起飛落的群鴉,以及盪滌心靈的暮鼓晨鍾。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見證,千年的寧靜。
Ⅷ 康有為的代表作有哪些
《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廣藝舟雙楫》。
Ⅸ 我想問問康有為寫過的著作有哪些
《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廣藝舟雙楫》等.
Ⅹ 康有為的著作都有什麼
康有為著作很多,其代表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書》,都版有新印本。這些著作權以托古改制來指導變法便有隔靴搔癢之弊,不能抗拒頑固派的攻擊,需要運用新的思想武器與封建頑固派斗爭。1898年6月16日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以後,令康有為進呈《俄彼得變政記》,康有為在此書中具體說明了俄國是怎樣從一個弱國,經彼得大帝雷厲風行的變法,變為一個強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