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覺得科幻不如奇幻好看.
據我了解,科幻這門文藝,在上世紀80年代後就開始衰落了.
我個人覺得中國科幻不好說,一方面許多優秀的作者已經不寫科幻了,像王曉達.柳文揚的早逝,使中國科幻又失去了一個優秀作者.現在的王晉康不禁讓人感嘆"廉頗老矣".但另一方面,超新星一般的劉慈欣,後起新秀長鋏和夏笳等人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不管怎麼說,只要有科幻迷,好的科幻作品就不會消失。
中國載人航天科幻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載人航天科幻小說是從引進外國作品開始的。早在1903年,魯迅已將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譯介到中國。次年,中國載人航天科幻小說的處女作《月球殖民地小說》(1904)在《綉像小說》上連載。小說的作者荒江釣叟讓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乘氣球飛向月球並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險。雖然小說缺少結尾,而且採用了章回體,這對當今讀者來講,造成了一些麻煩,但其中昌明科學的想法和對科學世界觀的宣示,導致它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秀科幻作品。有趣的是,這部小說也是我們現今查到的第一部中國科幻小說。僅以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載人航天在中國科幻小說中的重要地位。
從《月球殖民地小說》之後到解放前夕,在中國科幻文壇上還有大量優秀的航天題材作品,如東海覺我撰寫的《新法螺先生譚》(1905)、包笑天撰寫的《空中戰爭未來記》(1908)等。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說《貓城記》(1932),描述了地球主人公在火星上的種種見聞。這是利用航天題材對中國當代社會形態進行辛辣諷刺的重要的文學作品。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的載人航天科幻創作進入了全新階段。1954年鄭文光撰寫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相當湊巧的是,該文竟然也是載人航天題材的作品。這部以浪漫的筆調描述幾個孩子飛向火星的歷險故事雖然簡單,但小說在當時卻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轟動,人們競相湧入天文館去觀測火星。作為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員,鄭文光對航天題材情有獨鍾。在隨後30年裡,他創作了一系列被視為經典的載人航天科幻作品。短篇小說《第二個月亮》(1954)寫載人空間站上的各種驚人科技成就。長篇小說《飛向人馬座》(1978)被稱為中國內地發表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故事仍然圍繞載人航天題材:三個錯誤地登上東方號飛船的年輕人被錯誤地發射上天,並險些墜入宇宙邊緣的黑洞。幾經周折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戰勝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
中篇小說《太平洋人》(1978)講述的是將一顆小行星從太空中俘獲並發現其中隱藏的原始人類的故事。小說對太空行走、星體移動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述。鄭文光的兩部火星題材作品也大受讀者的歡迎。《火星建設者》(1957)以明快的筆調描寫人類改造火星的歷程,該文曾經獲得莫斯科國際青年聯歡節大獎。而《戰神的後裔》則轉用寫實方法呈現出火星改造的艱辛與困境。
除鄭文光之外,童恩正、肖建亨、葉永烈、劉興詩、王曉達、郝應其等都曾經創作過優秀的載人航天科幻文學作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載人航天科幻小說也進入了全新的天地。韓松的《宇宙墓碑》(1991)描寫人類在茫茫星海中尋求人生意義時所能領略的苦澀與艱難。王晉康的《拉格朗日墳場》(1997)揭示了未來太空中仍然存在的勢力角逐。劉慈欣的《中國太陽》(2002)展現了開發西部過程中航天技術的有效參與。星河的《路過》(2001)通過一支月球考察隊的個體化經歷介紹了月球的另類歷史。周宇坤的《會合第十行星》(1998)描寫了人類對太陽系認識的逐漸提高。蘇學軍的《火星三日》(2001)尋找普通人的視角下呈現出的火星開發。凌晨的《水星的黎明》(1998)把太空中的救援與自救場面描寫得壯觀美麗。綠楊的《魯文基探案》(1995)表現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楊平的《庫克岩石》(1998)目擊了人類探險隊在火星上與異類的接觸。而吳岩的《滄桑》(1997)則展現了人類百萬年移民火星時所經歷的「後文化危機」與「後感情危機」。
縱觀100年的中國科幻史,載人航天不但是最重要、也是內容最豐富、風格最多樣的科幻題材。作家在航天技術的全方位探索的同時,更加關注載人航天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
2. 現實世界中真的能實現科幻小說中的時光機嗎
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應該有看過動畫片《哆啦A夢》,其中哆啦A夢有著各種各樣神奇的道具,例如記憶麵包、任意門等等,其中時光機應該是最令人著迷的道具之一了。畢竟我們對於這種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或者去到未來的機器充滿了嚮往,藉助時光機,我們可以前往任意一個我們想去的時空。那麼,我們人類是否有希望能夠製造處這種可以進行時空旅行的機器呢?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人心裡都有了答案,時光機器終究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在現實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無法實現的。
從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就對人類的發展有利,利用得不好只會對人類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甚至會將人類毀滅掉。時光機器也是一種具有雙面性的機器,我們不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視它潛在的壞的一面。
3. 請問有誰知道有什麼東西是在科幻小說里出現後來實現了的
夾子元元朋友,你好。其實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這位偉大的幻想家以科學為依據,在自己小說中描述的飛機、潛艇、電視經歷了一個世紀後都變成了現實。
舉例如下:
環球旅行的預言
凡爾納預言: 100多年前,儒勒·凡爾納在他這部最富盛名的小說中讓主人公在 80天之內繞地球轉了一圈,當然這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小說出版 17年後,一名女記者僅用 73天便環遊了地球。 1993年,幾名法國航海家駕駛雙體機帆船環繞地球一周,歷時 79天 6小時 16分。
人類登月的預言
凡爾納預言:在《從地球到月球》中詳盡地描述了如何利用大炮把人從地球上打向月球,而且主人公登月的發射點和落點竟然與美國 1969年的登月驚人地吻合。
現代社會的預言
凡爾納預言:《神秘島》中的預言包括水下呼吸器、電視,以及太空旅行……在 100多年前描述的世界儼然一個今天的現代化社會。
潛水艇的預言
凡爾納預言:在《海底兩萬里》的小說中,凡爾納創造了潛水艇「舡魚」號。那時,這艘可以無限期地潛在水底的「大魚」承載了太多孩子的夢想。
但凡爾納最偉大的預言,不是潛水艇、飛機或者宇航技術,而是他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預言。這一預言體現在他晚年的傑作《約拿旦號歷險記》中。可惜的是,這部沒有任何科技奇觀的偉大作品淹沒在《海底兩萬里》的驚濤和射月大炮的烈焰中,久久不受人重視。
小說完成於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在這部作品裡幾乎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驗。小說的主人公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把「無上帝、無主人」作為自己的信條。他的真實身份是某北方帝國擁有繼承權的王子,按照故事中的描寫,可以斷定他是俄羅斯王子。當時的俄羅斯也是無政府主義者的大本營。這位王子厭惡人對人的統治,渴望無限自由,最終自願地離開當時被各國瓜分的土地,來到南美大陸最南端火地島中的奧斯特島上。那裡還不屬於任何一國,只生活著印弟安土著。王子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被他們稱為「勒柯吉」,意思是「救星」。因為他擁有火槍和醫術,經常救助原始狀態的土人們。勒柯吉就成為他在故事裡的名字。
勒柯吉在奧斯特島生活多年後,智利和阿根廷達成協議瓜分火地島,奧斯特島屬於智利管轄。不過,由於遠離智利本土,智利從未派人前來。勒柯吉知道這個協議後,准備遷往另外的無主島嶼。就在這時,一艘名為「約拿旦號」的移民船在該島外遇難。船上載有一千多名前往南非拓荒的各國移民。船長、大副等有權力的人都在風暴中死去。勒柯吉就把這些人接到島上生活。並幫助他們建房過冬。在這個過程中,勒柯吉顯示了高超的生存本領,受到幾乎全部移民的愛戴。移民洛德士等人請求他在一盤散沙的情況下擔任領導,但堅持無政府主義信仰的勒柯吉一次次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智利政府為了吸引移民留下來開荒,承諾放棄奧斯特島主權給這些移民。「奧斯特邦」成立了。信奉社會主義的律師博瓦勒通過宣傳,成為領導人。但他除了政治鼓動外,全無治理能力,只知道把船上儲備的生活物資無償分發給人們。大部分移民素質低下,怨天尤人。除了李威利等少數人自覺進入島的深處開荒外,剩下的人酗酒、斗毆,坐吃山空,很快消耗了生活物資,飢荒來臨。博瓦勒無力改變局面,就以財產共有的名義,煽動懶惰的移民去搶掠那些通過勞動獲得財富的移民。而另一個「社會主義者「多里士更想通過危機,奪取博瓦勒的政權。在移民自相殘殺的動亂關頭,勒柯吉終於放棄了自己的信條,宣布自己是領袖,從無政府主義者一下子變成絕對的獨裁者,並受到移民的擁戴。島上的秩序迅速恢復。勒柯吉廢除財產共有、無償分配的制度,恢復貨幣流通,確定移民的土地所有權,鼓勵經商,發展對外貿易,並且建立起法院、警察部隊和監獄這些他曾經十分反感的機構。幾年後,奧斯特島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之邦,不僅本國人民生活富足,更吸引外國人來這里作生意。在勒柯吉的領導下,奧斯特人還擊敗了巴塔哥尼亞人的進攻。多里士等人試圖推翻他的統治,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盡管情況良好,但由於獨裁地位和自己的內心信條相悖,勒柯吉還是准備退位。就在這時,奧斯特島上發現了金礦,本地居民受到誘惑,不事生產紛紛去淘金。更有大量外國人聞訊湧上島嶼,奧斯特邦社會秩序一片混亂。勒柯吉不得不廢除事先確定的民選日期,保持獨裁領導,引導本國人恢復生產,並且驅逐了外國流民。在這個過程中,勒柯吉不得不命令士兵向手無寸鐵的流民開槍,從而使自己與最殘暴的獨裁者並列。
小說結尾,身心俱疲的勒柯吉將領導人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弟子迪克,在夜幕中登上合恩角新修建的燈塔,准備在那裡終老一生。
凡爾納之孫在給祖父寫的傳記里,曾經這樣評價這部作品:「不難使人聯想到十五年後列寧倡導的『新經濟政策』」。而一百年後的中國讀者,更可以把這部作品看成極左路線在中國大地興盛到滅亡的寫照:博瓦勒分光吃盡的共產政策,和五十年代末期的大鍋飯何其相似;「多里士幫」和「博瓦勒幫」打著社會主義旗幟進行的火拚,可以看出文革中「保皇派」與「造反派」武鬥的影子。勒柯吉的改革過程,不難看出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甚至,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勒柯吉發放第一份土地證書的場面,把它當成十分一個重大事件。那個場面和安徽鳳陽小岡村農民在包產到戶合同上按手印的歷史時刻也堪有一比。如果讀者能夠讀到這部傑作,就會發現,上面這些都不是庸俗的、表面的類比。凡爾納的慧眼確實穿越時空,預感到了人類社會將要發生的種種悲劇。如果這部作品寫於2003年,可以被看作事後諸葛亮式的寓言。而它竟然完成於一百年前,我們不得不為自己忽略了前輩的智慧而感到汗顏。
在這些細致入微的社會預言之上,凡爾納更站到思想的高度進行了總結:勒柯吉的成功,他之所以受到移民的擁戴,並不是他的無政府主義信念,而是因為他能作實事。小說很具體地描寫了他在打獵、治病、建房、築路等方面的技能和經驗。由於他在奧斯特島生活多年,他對本地環境的了解更是出類撥萃。作者還刻意為他建立了兩個反面對比:高談闊論,滿腹理論的博瓦勒和多里士,褒貶色彩十分強烈。
從科幻文學的角度看,《約拿旦號歷險記》應該算作歷史上第一部社會科學題材的科幻小說。那個時候,社會科學本身尚未成型,也沒有今天這樣的諸多分科,還是一種概括和整體的研究。凡爾納在這部作品裡,展示了他對當時社會科學成果的充分了解。小說里有經濟、金融、政治、法律,乃至國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准確描寫。在「奧斯特島」這個人類社會的縮微景觀中,濃縮了各個民族、各個階層、各種觀念的人物,使它的變化成為紙上的社會實驗。最令人嘆服的是,這個紙上實驗的准確性,超過當時許多社會學者的學術著作。
4. 科幻小說里的科技是不是永遠無法實現
科幻其實都跟小說一個道理,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東西,說明事由現實存在的模子的,所以科幻中的東西,大多數是會實現的,只是時間問題
5. 科幻小說有哪些特點為何作品少見
科幻小說特點:
1.科學性
2.預見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專其中有很重的知識性,並不屬是說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說的內容要有科學方面的知識。
這類小說難寫也難有人才,懂文學的作者很多,懂科學的作者卻極少,想要寫好寫出有實力的科幻小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本身對科學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當豐富,再加上文學才華,才能寫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反之,沒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就會成為一本爛書,根本得不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再加上此類書不是十分普及,讀者群也不是很大,與科幻小說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書選擇多,也受讀者喜歡,書商就不太願意選擇科幻。所以,就導致科幻小說冷場面,寫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6. 未來科技已經在現實中實現的科幻作品有哪些
《極限特工》:攝像機改造的火箭筒
《極限特工》第一部最後,文·迪塞爾手持版「熱追蹤」火箭權筒攻擊敵人,充滿近未來感。事實上,這是由一台索尼攝像機改造後,並加以視覺特效的產物。
《安德的游戲》:真正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安德的游戲》中,機器人對人物實施手術治療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這個手術機器人是真實存在的。
它的名字叫做「Raven II」,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機器人研究室開發,用於執行腹腔鏡手術。
《阿凡達》、《星球大戰》:3D全息投影儀
早在1977年,喬治·盧卡斯就通過《星球大戰》為我們展示了浩瀚宇宙中的先進技術,激光劍、R2D2、太空船,還有無時不在的3D投影通訊機。
事實上,這種全息影像技術,在各種科幻電影中都不難見到,現實中的應用例子也不算少。
《霹靂游俠》、《變形金剛》:自動汽車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80後最熟悉的可能是小時候熱播的電視劇《霹靂游俠》(2008年曾推出電影版),超酷的人工智慧戰車基特不僅會自動駕駛,還能與主角聊天、開玩笑,當然也配備了超酷的武器。
《變形金剛》中的各位汽車人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外星人,但是也是自動駕駛汽車,所以我們也十分期待這類產品可以走進現實。
7. 科幻片和科幻小說中哪些科技會實現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早晚都會實現的,真的很了不起。
8. 你覺得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中的那些設想能實現
我覺得可以實現太空電梯是一個很好的設想,今後如果人類對宇宙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利用太空電梯將人或者飛船直接送入太空,省去了飛船通過脫離地球引力的繁瑣操作,將會使人類對宇宙的利用產生極大的便利。
9. 哪些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力成真了
科幻小說除了帶給人們閱讀樂趣,其構想出的一些未來科技也激發了許多工程師與科學家的靈感,讓他們能開發出改善人類日常生活的新技術。大多數科幻小說家只是靠想像來描述社會可能會需要的東西,但有的時候他們的預測與所開發出的技術非常接近,甚至直接被實現。下面就介紹六位對科技研發頗具貢獻的科幻小說家……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衛星
英國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哨兵》,這部短篇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2011太空漫遊》。
除了寫小說,他還能構想出能夠成為現實的發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發表的報告中描述了人造衛星的概念。現在那些人造衛星所運行的軌道就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二、凡爾納
激發了潛水艇與直升機開發靈感
十九世紀的法國小說家凡爾納並沒有親自發明潛水艇或是直升機,但他在他的小說中描述了這兩種新穎的裝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開水域潛行成功的Argonaut Jr.號潛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爾納知名著作《海底兩萬里》的啟發,當時凡爾納還親自寫了短箋祝賀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爾納鮮為人知的作品《雲之帆》,則是激發了現代直升機之父雷克爾斯基的靈感。雷克爾斯基也曾公開提及凡爾納小說對他的影響,可惜這次凡爾納來不及送出賀詞──他在1905年逝世之後好一段時間,雷克爾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機。
三、阿西莫夫
預言自動駕駛車輛、視頻通話
出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預言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將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設計具備『機器人腦』的車輛」,這幾乎與目前Google等公司進行的開發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活動不謀而合。而現在車輛中使用的GPS系統與各種車載計算機,豈不就是「機器人腦」?
阿西莫夫還預言了視頻通話技術。他在1964年寫過:「通訊將會演變成可視聽的模式,你將可以同時看到在跟你講電話的人。」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視頻通話是在近15年之內被開發出來,並以Skype、Facetime等應用程序呈現,事實上這個技術的發展歷程有點長,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預言了該技術,之後也曾被實現在有限的應用中存在好一段時間。
四、史蒂芬森
想像的虛擬世界即將成真
美國當代科幻小說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並不是第一個提到在線社群的小說,不過他確實描繪出了一個完全讓人身臨其境的虛擬世界可能會有的模樣。
我們的環境與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隨著這種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實現,一個更真實的虛擬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說也預測了人們將會在現實世界與他人互動時,會因為計算機的魅力而在不恰當(而且惱人)的時機分心。他沒料準的是他說那些人只會是一小部分,但實際上現在所有人隨時都在玩他們的手機。
五、根斯巴克
不只寫科幻小說,也鼓勵更多人寫
十九世紀出生的美國科幻小說家根斯巴克一開始真的只寫小說,出版過《Ralph 124C 41+》與《Ultimate World》兩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創辦了科幻小說雜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說過,一個好的科幻小說故事應該是「75%的文學與25%的科學相互交織」。
根斯巴克並非科學家,但他也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說獎「雨果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說、雜志,他還活躍於業余無線電領域,創辦過兩本電子實驗雜志,他通過出版刊物激發了無數人的靈感。
六、海萊因
預測了核子戰爭與網際網路的使用
美國科幻小說家海萊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預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沒有實現。其中一個比較著名同時也令人遺憾的是,他預測美國會比世界其他國家更早製造出原子彈。後來的冷戰時期與海萊因在短篇小說《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雖然不太相同,但他對世界將會面臨核子戰爭的預測卻很准確。
海萊因也提出過不那麼沉重的預言,他設想過兩種不同形式的網際網路。其中一個比較不準,卻很有娛樂效果的預測出現在1938年出版小說《For Us, the Living》中,他構想的一種全國性信息網路不是電子式的,而是透過氣送管,讓人們能通過這種網路閱讀報紙上的文章。考慮到目前部分銀行推出的「得來速」服務,該方案也可以用來實現在線金融。
後來,在海萊因的另一部小說《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國性信息網路,因為該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網路技術應該已經不能算是「預測」了;不過海萊因在書中描述的網路使用模式確實在好幾年之後成為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