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大全 »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17:49

A. 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什麼

一、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書劍恩仇錄》

二、作品簡介: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著於1955年。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與清廷浴血奮戰的故事,也是這本小說把研究乾隆是否漢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為金庸的開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顯示出大家風度。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之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主要人物有陳家洛,

霍青桐,香香公主。

三、人物簡介: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B.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1972年9月11日,武俠名著《鹿鼎記》在香港報章刊完最後一節,其作者金庸內終於封刀容。
金庸於50年代中期開始在《新晚報》上試寫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此後一發不可收拾,15年寫了14部武俠小說,幾乎部部引起轟動,在台港澳和東南亞華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俠迷」和「金庸迷」。
1970年,金庸宣稱從此封筆不寫武俠,但因其最後一部《鹿鼎記》用隨寫隨刊,故實際至1972年才正式封刀。

C. 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

與金庸後來的作品相比,這部小說還比較回青澀。

但是其文答風卻已經初成,形成了金庸武俠的獨特風格。

這部小說,使金大俠成為開創一代先河的宗師級人物。

他的武俠故事,也是自此開始的。

aquiteamo。

D.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什麼

金庸於三十一歲時(一九五五年)創作出了第一部武俠小說《
書劍恩仇錄》,《越女劍回》是最後一部創作於一九七○答年。

1955《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0的《越女劍》反映了金庸想寫歷史小說的願望,這是金庸的個人進步,與武俠小說關系不大。

E. 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誅仙手游文曲初試答案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 晚 報》,回1980年出版單行本。

該小說以清乾答隆年間漢人反 滿斗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 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

F. 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

金庸於三十一歲時(一九五五年)創作出了第一部武俠小說《
書劍恩仇錄》

G. 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最後一部是哪一部

《書劍恩愁錄》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鹿鼎記》是最後一部

H.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鹿鼎記》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

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8)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擴展閱讀:

《鹿鼎記》這部小說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連載在金庸主辦的《明報》上,連載時間長達兩年零十一個月。

《鹿鼎記》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斗爭是緊密相連的。

可見,金庸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深深地關心著政治。《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中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



I. 金庸寫的第一篇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1955年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金庸是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從1955年第一篇武俠小說問世,到1972年「封筆」,金庸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在這十五部小說中,不僅有波詭雲譎的政治畫卷、盪氣回腸的英雄俠義、出神入化的絕世武功,更有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愛情人物和愛情故事。如何看待金庸筆下的情愛世界?

金庸小說的愛情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其中《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黃蓉的愛情無疑是其中的經典。《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的主題是南宋末年宋、金、蒙古之間波瀾壯闊的戰爭和社會生活,而貫穿始終的小說主人公--郭靖與黃蓉的愛情也是小說中的「華彩樂章」。郭靖與黃蓉,一個木訥憨厚,一個古靈精怪,性格稟性反差如此之大的兩個人為什麼能走到一起?郭靖與黃蓉的愛情為什麼受到讀者最熱烈的歡迎與羨慕?這個經典的愛情模式反映了金庸怎樣的創作觀念?

除了《射鵰英雄傳》之外,《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同樣是金庸小說愛情中的經典,不同的是這個愛情模式更加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神鵰俠侶》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故事的主題就是描寫主人公楊過與他的師父小龍女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的。那麼在《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在天慘地絕的重重懸念中是如何突破禮教的羈絆,實現愛的承諾的?它的震撼與感人之處究竟體現在哪裡?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不只經典,更具深廣,一部作品通常會表現出多組、多種、多層次的愛情,《飛狐外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描寫主人公大俠胡斐的成長歷程。在《飛狐外傳》中,胡斐與袁紫衣、胡斐與程靈素、馬春花與福康安,為我們展現了幾組刻骨銘心的悲劇戀情。那麼,一往情深的女子會如何對待薄情寡義的壞男人?出了家的人真的就能割捨得下愛嗎?

如果說金庸在大部頭中游刃有餘地描繪出了引人入勝的愛情故事,那麼他在中短篇小說中也同樣毫不示弱。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反映的是一個叫李文秀的漢族少女,在新疆哈薩克部族與幾個青年的感情故事。在這篇小說中,李文秀究竟會遭遇怎樣的悲歡離合?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會帶給我們怎樣超乎尋常的深層思考?

(全文)

可能有的朋友聽了會覺得驚訝,說金庸,那不是寫武俠小說的嗎?藉助武俠小說來談愛情,這合適嗎?在很多朋友看來,武俠小說不就是寫那些英雄豪傑們沒日沒夜地打架、殺人、喝酒,不就寫這些的故事嗎?從這些故事裡邊要探討愛情,是不是好像是讓李逵來綉花,讓張飛來畫畫,讓竇爾敦唱小曲,是不是不合時宜?其實我告訴大家,歷史上的張飛他還真會畫畫,而且專畫美人,張飛是以畫美人見長的。在殺場上能夠浴血奮戰,給人一個非常粗豪這樣形象的人,他同時,他可以非常秀雅,非常文雅。

而上述我所提出來的這種擔憂,其實正是我們社會上很多人對武俠小說誤解的一種反映。很多人以為武俠小說就是武打小說,我們很多中學老師沒收學生的書就說不許看武打小說,所謂武打小說在他們理解起來就是暴力文學,教孩子怎麼打架的教科書,就是粗製濫造的低俗文學。而這些朋友不了解,武俠小說也好,通俗小說也好,其實只是我們給文學分的類,只是文學中的某一個類別,這些類別只是說它們有不同的特點,而不是說它們在藝術價值上有高有低,通俗小說不見得它不高雅,不見得不嚴肅,而那些所謂的非通俗小說,我們想想發表在所謂嚴肅刊物上的那些小說,它們都是精品嗎?它們都高雅嗎?不是說你寫某一種類別的東西,就決定了你的高下,就好像我們大家從事的工作,當教授就一定高雅嗎?在木樨地賣饅頭就一定低俗嗎?這可不見得。所以類別只是一種特點上的劃分,而不能決定它的高下,看文學作品跟看人一樣,不能看錶面上的名目。比如大家看我今天穿這衣服,不能代表我就會武功,其實我不會打架,我連我的夫人都打不過,我可能只能打過我家那隻貓。所以不能只看這個表面現象,武俠小說裡面它就不能寫出非常精彩的愛情嗎?我想讀過武俠小說的人,會對這個問題有非常清楚的認識,特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當然是一流的武俠小說,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沒有人會對這個提出疑問。但是,我們不去講他的武俠,就看金庸小說里邊的愛情,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說金庸的小說是一流的愛情小說。今天我們可以說金庸寫愛情之廣,寫愛情之深,寫愛情之奇,可以跟世間任何言情大師一決高下。所以說今天我們《百家講壇》的這一講就來看看金庸筆下愛情的深廣性和它的典型性。

金庸小說的愛情模式之一--英雄美人式

一般的武俠小說都是以男性為絕對中心的,《射鵰英雄傳》也不例外。它的主要人物是男性的,郭靖,這是它所要塑造的成長的一個大俠,周圍有什麼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加上江南七怪,還有全真派,一大堆人。但是我們看,從小說主人公郭靖的成長歷程來看的話,郭靖比較笨,主人公比較笨,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智商大概是三四十、五六十,就是他學東西非常慢,人家學一遍、幾遍就會,他幾十遍他都不會,他的好處就是永遠地學下去,永遠地練下去,直到會。如果不是靠著黃蓉,他後來認識了黃蓉,如果不是靠著黃蓉一路引領他,幫助他,甚至是護導他,郭靖就不可能後來武藝大成,成為一代大俠。作為一個英雄人物,郭靖是遠遠沒有諸葛亮的智慧,岳飛那種膽略,排兵布陣這些方面他都是外行,大事小事都是黃蓉領導著丐幫,在暗中或明或暗地指指點點的,一到緊急時刻就是黃蓉幫他想出一個奇妙的招數,化險為夷。所以說沒有黃蓉,郭靖就不能正常地成長。沒有她郭靖不能正常成長,所以說黃蓉在小說中的作用實際上是郭靖的「精神輔導員」、「政治導師」,很像一個班裡邊,一個學習比較差的男生,這老師給他安排一個學習很好的女生,是班裡的學委加團支部書記,所以這個郭靖才能正常地成長,而這種描寫是此前的武俠小說中從來沒有過的,所以說郭靖與黃蓉兩個人的合作是力量與智慧的合作。而力量與智慧哪個重要?智慧當然要比力量更重要,所以郭靖這個人物是在黃蓉的映照下完成的。

我們再從人物語言上進行分析,《射鵰英雄傳》中女性的語言壓倒男性的語言。因為在小說中,哪些人物重要,往往體現在這個人物他說的話是否重要上。我們想想你讀過的其他小說,重要的人物,他的話一定是重要的,比如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很重要,因為他的話是重要的。而在《射鵰英雄傳》裡面,最會說話的人是黃蓉,她說的話多,她說的話有權力,有優勢,有壓倒性,而且有藝術含量。而郭靖呢,這個一號英雄,被設置為一個說話不太行的人,很木訥,有時候看上去好像很口吃,結結巴巴,他沒有話語權。在和黃蓉相處的過程中,他只是靠自己的一顆純朴的心,黃蓉是處處占上風。黃蓉不僅跟郭靖這樣一個不太會講話的男性說話的時候占上風,她跟其他那些能言善辯的男子對談的時候仍然是具有優勢,比如說歐陽克,比如說周伯通,都是能言善辯的,但都不是黃蓉的對手。她說話不僅口才好,而且有學問,這一點更是出人意料。一般的小說中可以寫這個女的能言善辯,可以寫她口齒伶俐,說話不饒人,這可以做到,但是這女的說話很有學問,比男的有學問,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一般的小說寫男的可以說話少,但他說一句就把女的壓倒了,但是這裡面黃蓉是壓不倒的。小說中有一場就是黃蓉和「漁、樵、耕、讀」四大弟子來鬥嘴,那麼他們在這裡面篡改前人的詩句,篡改經典,對對子,人家給她出一個「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黃蓉對「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然後她一句一句,唇槍舌劍,把「漁、樵、耕、讀」四大弟子罵了一遍,讀者感到非常精彩,沒有辦法駁倒她。對方只好欺負她是一個女性,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因為看郭靖背著她嗎,說你們怎麼「男女授受不親」,讓郭靖背著你,引用孟子的話企圖來羞她一下。可是黃蓉斷然反唇相譏,說「孟夫子最愛胡說八道」,她一下子就把你們引經據典的那個聖人給推倒了,把儒家心目中的那個聖人推倒。她說他的話怎能信得?然後這個話可不是一時的氣憤之言,她是有理有據的。下面就說了四句詩,

「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

這首詩一句一句都是針對孟子之言的。《孟子》這本書里邊有一個寓言,說有一個乞丐,他有一妻一妾怎麼怎麼樣,黃蓉說既然是一個乞丐,怎麼可能有兩個妻子呢?飯都吃不上家裡還有兩個妻子?孟子還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天天到鄰居家去偷雞,黃蓉說鄰居家哪來那麼多雞,天天給你去偷?這都是不合理的。還有儒家都是推崇孟子、孔子周遊天下,去說服那些政治家,販賣自己的思想,但是黃蓉敏銳地指出,當時還有周天子啊,周天子還在啊,最高中央領導人還活著呢,你到各個省去游說什麼呀?你這不是謀反嗎?你這不是要顛覆國家秩序嗎?所以她的批判使對方啞口無言,就是使我們這些做學問的讀者讀來,也覺得,小丫頭有兩下子,小丫頭不錯,就是你很難把她駁倒。所以在這些談話面前,在這些男性面前,她的光彩是那樣的鮮艷,光彩四射,使男性都黯然失色。

如果從審美關繫上看,《射鵰英雄傳》中的女性,以黃蓉為代表的女性,她不是簡單地成為男性的一個審美對象。我們知道很多小說中寫女性,寫得女性很美,很可愛,但是這種描寫,實際上是把女人看成是男人的一個觀賞對象,就是她是好看的。所以我們看小說中寫女人的容貌,寫女人的身體,往往佔了比較多的篇幅,小說中很少去描寫男人的容貌,男人的身體,因為女人是要給男人看的,所以這是男女不平等社會的一種現象。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女性總是主動地表現出自己的主體性。比如黃蓉一出場,她是打扮成一個小臟孩兒,一出場不是光彩照人,打扮成一個小臟孩兒,又黑、又丑、又臟,她不讓人看見她長得漂亮,她不需要用自己的漂亮來吸引人。她為什麼喜歡郭靖呢?因為郭靖愛她不是愛她的美貌,後來她穿上漂亮的衣服了,恢復本來面目,她說「我穿這樣的衣服,誰都會對我好,那有什麼稀罕?我做小叫化時對我好,那才是真好。」她和郭靖的友誼,是起源於她做小叫化的時候,這種人和人之間真誠的情感,而不是那個像歐陽克一看,這個小丫頭長得很漂亮,所以他處心積慮地追她。所以她知道郭靖是好人,是真正的好人。所以在這個小說里,作者所表達的不僅是女人的社會需要和自然需要不可忽視,應該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作者對一種理想的兩性文化的展望。從《射鵰英雄傳》中可以看出,只有兩性互補的狀態,才是人類的理想的狀態,男尊女卑固然是不好的,但是你矯枉過正,說一定是女尊男卑,說現在這男人太壞,壓迫女人,咱們顛倒過來吧,我們退回到母系社會吧,還是女人做主,男人在外邊幹活就行了,那樣也不是理想的。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不合理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黃二人的愛情受人喜愛,就是因為這樣一個道理。兩個人一個比較木訥,一個比較機敏;一個其貌不揚,很本分,一個很漂亮,但是精靈古怪;一個純朴少知,一個機變博學;一個豪邁大度,一個活潑俏皮。但是只要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正好像手足一樣互補起來,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黃蓉的巧慧是郭靖質朴的補充,而郭靖的天拙,有時候又能剋制黃蓉的機巧,有時候她這個人太聰明了,全是鬼主意,有時候想使點壞,但是郭靖是非常純朴的,他有一個底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是不能做的。所以這兩個人才肝膽相照,生死相依。我們不能說《射鵰英雄傳》就是弘揚女性主義的作品,但是他的確寫出了理想中的一種男女愛情,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也找不到這樣的愛情,但是它可能存在,它永遠吸引著人們去找,所以這一組愛情受到了最廣大的歡迎和羨慕。

金庸小說的愛情模式之二--感天動地式

《神鵰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可以說是金庸小說中,也可以說是所有小說中最感人的愛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為這個愛情流過多少眼淚。這個愛情首先它是充滿了反叛性的,這是它的一大特點,它寫的是愛情與封建禮法的沖突。我們知道《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南宋,南宋是個什麼時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這個禮法開始加強、開始森嚴的時代。在那個時候,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是不被理解的,因為在名分上他們是師徒,封建禮教特別講究名分,不顧實際情況,不管你們兩個人之間感情,所以他們一說他們相愛了,所有人都不能理解,所有人都不能同意,說你這是混賬,簡直是禽獸的行為。第一,小龍女是楊過的師傅;第二,你管她叫姑姑,你怎麼能和你的姑姑結為夫妻呢?沒有人會理解他,甚至郭靖這么偉大的一個豪俠,他把手放在楊過的頭頂上,說「你再堅持,我就一掌打死你」,但是面對這樣的生死威脅,楊過不為所動,他不懂得這些禮法,他知道這個威脅,但是他心中只有一個純朴的念頭,就是我喜歡她,她喜歡我,這有什麼錯?在這方面,他呈現出一種「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英雄氣魄可以表現在戰場上,可以表現在國家大事上,但是在愛情中,在個人愛情中,同樣可以表現出一種英雄氣魄。死就死了,我認為我沒有錯,這一點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即使在今天,在我們號稱個性解放了一百多年的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想想今天一個男同學和一個年輕的女老師談戀愛,家長能讓嗎?校長能讓嗎?社會上得有多少人來給你做工作呀--孩子,迷途知返吧,你錯了,或者說這個男生從小就心術不正,或者說這個女老師心術不正,勾引青少年,他們身上肯定會被潑上很多很多的污水。沒有人會去想,他們兩個人如果是純真的相互喜愛,這有什麼錯?所以考慮到南宋的時代,這個反叛性它具有的這種震撼力就更大。

這個愛情的感人之處不僅僅是它的反叛性,還有很深刻的問題,這個愛情被寫得天慘地絕,這是讓人揪心之處。金庸在他們的愛情問題上寫得非常大膽,這樣一個感天動地的,讓人覺得非常神聖的、非常聖潔的這樣一個愛情,它居然是有著先天缺陷的,有重大缺陷的一個愛情。特別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甚至覺得不太能夠接受這個缺陷。什麼缺陷呢?楊過是被削掉了一隻臂膀的,楊過少了一條胳膊;而小龍女,小龍女居然是被人姦汙過的。一般作家哪敢這樣寫,你想塑造一個很純潔的,讓人家感動,讓人家羨慕的這樣一個愛情,感天動地的愛情,他居然先把自己最有利的條件給抹煞掉,先寫這兩個人都有重大的缺陷,不把他們寫得完美。小龍女她在不知情的狀態下,練功的狀態下,稀里糊塗地被全真派的一個青年,被叫尹志平的,被他給姦汙了,楊過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被郭靖的女兒叫郭芙,一劍把胳膊給削了下來,就是楊過等於是殘廢人,雖然武功很高,他只能參加殘疾人奧運會,去拿特奧會的金牌的。但是我們沒有覺得他是殘疾人,我們覺得他比我們正常人還要高大無比。所以他們的愛情首先有個不利的條件--天殘地缺,很難寫好,就是金庸對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把這樣的一段愛情寫好。但是最後我們看到的,沒有影響我們的審美接受,反而促成了這個感天動地,不得了。

也人有分析過,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感情?其實一開始他們之間很難說是愛情,特別是楊過對小龍女,一開始是愛情嗎?在小說的前半部,楊過對小龍女可以說是感恩之情,雖然兩個人年紀沒多大差別,但是小龍女是照顧他的,是師傅,他對小龍女實際上含有對母親的依戀的感情,小龍女對他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就是為了一個責任,要照顧他,因為死去的婆婆說了,必須照顧這個孩子,對他像弟弟,甚至像對孩子一樣。這種感情天長地久之後,兩個人之間就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所以兩個人的感情是慢慢形成的。在這里,在小龍女的古墓里,給了楊過一個溫暖的、安全的家,又關心他,又教他武功,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感情是很純潔又很崇高的。一直到後來,小龍女稀里糊塗被姦汙之後,小龍女以為這是楊過乾的,她以為這是楊過做的,所以她已經心中把楊過當成自己的男人。但是楊過不知道,他一直不知情,他一直覺得是因為你對我好,所以我情願為你而死,這是一種報恩的心理。他對小龍女是忠貞不貳的,但是這種忠貞不貳到底是感情上的忠貞不貳,還是道義上的忠貞不貳?這是比較復雜的。

最後,小龍女是願意回到古墓中去的,因為她不喜歡外面的世界。可是後來楊過成了一代大俠,社會上東游西走之後,幹了那麼多轟轟烈烈的事業,我們可以看到楊過性格是很活潑的一個人,他不喜歡外面的世界嗎?小說中後來有很多女孩子都喜歡過楊過,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所以楊過最後他仍然對小龍女忠貞不貳,這裡面是有很多道義因素的。所以說這個愛情不是說非得寫那種浪漫的、純情的,這個純情是有不純情的根基的。

最後是小龍女對他的一往情深打動了楊過。小龍女對他是設身處地,處處為他著想,甚至為他跳下了懸崖。她怕楊過殉情也跳下來,所以騙他一下,說你等我十六年,正是這漫長的十六年,使楊過成熟了,成了一個真正的成熟的男人,懂得了愛情,他終於明白小龍女對自己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這個感情不是姑姑的感情師傅的感情,不是。在小說第二十八回洞房花燭中有這樣一段:

楊過見她命在須臾,實是傷痛難禁,驀地想起,「那日她在這終南山上,曾問我願不願要她做妻子,那時我愕然不答,以致日後生出這許多災難痛苦,眼前為時不多,務須讓她明白我的心意。」大聲說道:「什麼師徒名分,什麼名節清白,咱們通通當是放屁!通通滾他媽的蛋!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能孤苦伶仃。從今而後,你不是我師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

小龍女滿心歡悅,望著他臉,低聲道:「這是你的真心話嗎?是不是為了讓我歡喜,故意說些好聽言語?」楊過道:「自然是真心。我斷了手臂,你更加憐惜我;你遇到什麼災難,我也是更加憐惜你。」小龍女低低地道:「是啊,世上除了你我兩人自己,原也沒旁人憐惜。」

我們知道什麼「你愛我」、「我愛你」這樣的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從西方販運來的,我們中國人是不說這些肉麻的東西的,什麼是「你愛我」、「我愛你」?「憐惜」,「憐惜」是一個多麼好的詞!我們中國人講憐惜,講恩愛,我們不說我愛你,在古代愛甚至可能不是一個褒義詞。

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不是那種一見鍾情、羅曼蒂克式的愛情,而是經過種種考驗,自然形成的。好像一篇學術論文,經過反復考證、確鑿不疑之後,排除了種種偶然性,才堅定下來的愛情,所以它的感人是實實在在的感人。最後楊過十六年之後,發現自己被騙了,他知道小龍女再也不回來了,他知道小龍女跳下懸崖殉情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他雖然是一個成熟的男人了,但是他仍然要跳下去,他追隨小龍女而去。但是就在他跳下去的時候,發現小龍女竟然沒有死,小龍女就一個人,還像在古墓里一樣,這些年就一個人生活在下面,就生活在那裡。他下去之後看見那放著幾件衣衫,正是小龍女為他做的。

他自進室中,撫摸床幾,眼淚撲簌簌地滾下衣衫……忽覺得一隻柔軟的手掌輕撫著他頭發,柔聲問道:「過兒,什麼事不痛快了?」楊過霍地回身,正是十六年來他日思夜想、魂牽夢縈的小龍女。

我看這兩個人恰恰因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所以她跳下去,他也才會跳下去,小龍女也是因為是至情至性之人,才會在下面非常淡泊地度過了這么多年的歲月,他們也才能在十六年之後又一次相會。這個情節是很奇異的,但它又是合乎這兩個人的性格的,它是合情合理的。經過了這么多磨難之後,他們的相會,他們這里找到了人生最大的、最快樂的價值,種種曲折歸於平淡,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在最後,他們為國為民幫助郭靖守了襄陽之後,就告別群雄,攜手歸隱。所以說小龍女跟楊過的愛情,是《神鵰俠侶》這部書最值得議論之處,這部書是武俠作品,但是武俠部分可以改變,武俠部分都可以去掉,就講他們兩個愛情。他們兩個人不是武俠人物,是普通的工作者,都可以的。楊過在電視台工作,小龍女在報社工作,一樣,一樣感人,所以說這個愛情才是這個《神鵰俠侶》真正的主題。

金庸小說的愛情模式之三--痴情女與負心郎式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不只經典,更具深廣,一部作品通常會表現出多組、多種、多層次的愛情,《飛狐外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描寫主人公大俠胡斐的成長歷程。在《飛狐外傳》中,胡斐與袁紫衣、胡斐與程靈素、馬春花與福康安,為我們展現了幾組刻骨銘心的悲劇戀情。胡斐與袁紫衣是相愛的一對,但是胡斐一路要追殺的這個壞人,恰恰是袁紫衣的生身父親,這個又是一個情與義的沖突。就是你愛這個女孩,兩個人非常相愛,但是她父親是一個大壞蛋,還要不要完成為了平民百姓報仇雪恨的任務,最後這個矛盾使他不能解決,最後他們的愛情沒有成功,沒有結局。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叫程靈素的姑娘,她深深地愛上了胡斐,但是胡斐並不愛她,胡斐一直愛的是袁紫衣,身邊照顧他的是程靈素。但是他發現了之後,他就跟她說,咱們兩個以兄妹相稱,程靈素就答應了他,他們兩個人兄妹相稱,等於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等於是把人家路給堵死了,說你就是我的妹妹,咱們名分是兄妹。可是最後,這個程靈素為他而死,程靈素心細如發,非常細心,這樣一個女孩子,最後為了救他,他中了毒,為他吮出毒血,臨死之前給他安排得非常妥當。那一段是非常催人淚下的,很少有人讀到那一段不動情的。所以一般喜歡金庸小說的人不太敢看那一段,最動人的段落往往是不敢看的。

小說中有很奇的愛情,有很不同尋常的愛情,像馬春花與福康安這樣的愛情描寫,也是突破常規的。金庸小說里一再寫到這樣一個模式,就是一方是一往情深的,而另一方是薄情寡義的,可是一往情深的這一方,知道對方薄情寡義,不改初衷,雖死無悔。馬春花實際上是被福康安騙娶到手的,她是被他玩弄的一個女性,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我們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個壞男人,他就是騙那個女孩,騙到手就是玩弄,然後始亂終棄,完全是這樣一個人。因為他是一個貴族嘛,風流的貴族男性,仗著自己的地位,來玩弄女性。按照我們現在新文藝的模式來描寫,按照我們電視劇的方法來描寫,女的發現這個男的是個流氓之後怎麼樣,肯定是跟他一刀兩斷,決裂嗎?狠狠給他一記耳光,「你這個流氓」,一般來說都是這樣來描寫。但是金庸不是這樣處理,當馬春花她猜到真實情況之後,她仍然愛著這個人,而且愛得很深。這個人雖然社會評價他是壞人,可是這個壞人的愛人仍然愛著他,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但是是真實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實。有時候我們大家從別的角度看一個人是壞人,但在他親人的眼中,他不一定是壞人。比如我們有時候去商店買東西,和那個售貨員吵架,吵起來了,那個時候,我有的時候我當場會很恨她,這個人是個壞人,但有時候我又一想呢,她回到家裡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母親,她可能是個非常好的妻子,她在別的方面可能非常好,今天她可能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她就拿我出氣,完全可能是這樣的。你在另一個場合遇見她,說不定發現她是你的親戚,是遠方親戚都可能的,就是從她親人的角度來判斷,跟我們的判斷可能完全不一樣,這樣有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換位思考,能夠寬容很多人。而馬春花這樣一個人,最後就被福康安,被她所愛的男人給出賣,給害死了,但是她臨死而不悔,到最後都不悔。這就寫出了愛情的深層次的問題,寫出了愛情的深度。愛到底是什麼東西?明知對方不好,仍然一往情深。

《飛狐外傳》的結尾也很有意思,結尾袁紫衣已經出家了,改名叫圓性,她輕輕念了一首佛偈,來和雪山飛狐胡斐告別,胡斐本來還想和她重敘敘舊情,但是圓性不理他,雙手合十,輕念佛偈: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這是飽含著佛家思想的一首短偈,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切畏懼、一切憂愁、一切恐怖都是源於愛,因為愛是一種慾望。要想一個人,你要跟他白頭到老,你要跟他結為夫妻,等等,這都是有一種欲求的,你怕不能成功,兩個人結合了你又怕不能白頭到老,怕他變心等等,所以有了愛就有了擔憂,有了愛就有了恐懼,如果晚上十點你愛人還沒回來,你一定會擔憂,你一定心神不寧。如何才能離開這些擔憂和恐怖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不愛,只有離開了愛,你沒有愛就什麼都不怕了,你什麼都不愛,你就什麼都不怕,你不愛吃飯,你就不怕沒飯吃,你不愛就什麼都不怕,但是問題是愛又怎麼能夠割捨得下呢?袁紫衣出家了,出了家的人就真的能夠割捨下這份愛嗎?

金庸小說的愛情模式之四--單相思式

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反映的是一個叫李文秀的漢族少女,在新疆哈薩克部族與幾個青年的感情故事。字數不長的這樣一部小說,里邊講了很多組的感情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有一系列的單相思,這都是單相思,李文秀愛的人不愛李文秀,有人愛李文秀,李文秀不知道,或者不愛他。小說中有一系列都是單相思,甚至我們把這個單相思擴大,小說中所寫的、所穿插的大唐帝國,送給高昌國的文化典籍,其實也是一種「單相思」。還有人們在沙漠里去追尋那個高昌古跡,最後在沙漠里迷路,這都是文化上的「單相思」。這些都可以看成某種一廂情願的「無事的悲劇」,很平常中發生的悲劇。

這個小說中的武功描寫並不高超,武術都可以去掉。我們說《神鵰俠侶》的很多武功
參考資料:cctv 10 百家講壇

J. 金庸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1972年9月11日,武俠名著《鹿鼎記》在香港報章刊完最後一節,其作者金庸終於封刀。
金庸於50年代中期開始在《新晚報》上試寫連載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此後一發不可收拾,15年寫了14部武俠小說,幾乎部部引起轟動,在台港澳和東南亞華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俠迷」和「金庸迷」。
1970年,金庸宣稱從此封筆不寫武俠,但因其最後一部《鹿鼎記》用隨寫隨刊,故實際至1972年才正式封刀。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911/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