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常見的概念
武器系:激光——電磁炮——粒子軌道炮(動能炮)——熱粒子線——重力系武器——空間系武器——二向箔(降維打擊其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不過可以理解為規則律武器的一種)——因果律武器,防禦系:高速激光攔截系統(研究中)——高能盾(太空堡壘)——磁場盾(獨立日)——AT力場等。
② 中外所有科幻小說中航程最遠的宇宙航行出現在哪部作品中
三體3:死神永生。
其中的主人公程心搭乘人造小型平行宇宙跨過了幾乎整個大宇宙進行合適行星的搜尋。
③ 介紹一篇科幻小說有哪些切入點
科幻小說題材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大,以至於難以列出單獨的清單——除非另開一本網路全書。以下將粗疏地對主流的科幻小說主題做一個簡單羅列。所提供的例子並非全部曾有單獨成篇的作品,更常見的情況是在同一個作品中便牽涉兩到三個主題,比方說在時間機器中對主角所旅行到的未來世界的描述,就有文明崩壞的味道。如果你有一個科幻類的自認為嶄新的點子,不建議你在下表當中尋找有無類似的,這很可能讓你喪失創作熱情;不過當你想要尋找靈感時,倒可以瀏覽下表追循前人的足跡。社會形態 因為某種理由,故事背景所在的未來、或者一個曾有先進遠古文明的架空世界,明顯曾發生文明崩壞或倒退。常見的理由例如過度污染使自然環境惡化產生巨大天災、大規模毀滅兵器、星際戰爭、人口過度膨脹資源供應體系崩潰造成的大規模滅絕、瘟疫、超科技失控(例如奈米機械)。 烏托邦。作者基於自己的一種創見,描述未來或似未來架空世界的人類,怎麼利用更高的科技或其他層面的應用技術消弭高科技的副作用,達成和諧的生活。
比方說針對燃油車的污染問題,科幻小說家曾提出反重力運輸設施之類的構想。 反烏托邦,尤其是其中抓緊近代技術濫權疑慮的塞伯朋克。所謂的技術濫權疑慮,是指近代新生的專利權概念,卻可能支持一些掌握尖端科技的人可不受監督的運用這些科技、從而以曲折手法達成極權目的。在這類小說中最常見的邪惡勢力角色由托拉斯扮演。其他的反烏托邦,則是更廣泛地針對某種被作者認為有害的高科技、或者太天真的理想主義,進行渲染並反諷。自然被過度壓縮,人類傲慢征服一切的未來社會或似未來架空世界。可能對這種社會的病態現象也備有一些陳述,但活在那個世界的人似乎都已經習慣了。對人工智慧或其他高科技過度依賴的病態未來社會或似未來架空世界。有時這些高科技也會產生人類似的野心,而開始或試圖進行它們的極權統治。
④ 求一部科幻小說名字,講得是主角有火種超能力,然後帶著剩餘的人在宇宙中流浪,其中的幾個人都有超能力。
我也看過這部小說,只是它後來爛尾了。
⑤ 求一篇科幻小說名字,在一本科幻文集裡面看到的,發生在未來人類好像可以轉變成一團能量或者機械人
這篇短篇小說被收錄在一本科幻小說集裡面
⑥ ( 我走在路上,迎面走來一個人,說:「請問,這是地球嗎」)除了這一句還有別的最短科幻小說嗎
美國近代著名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寫過一篇就目前來說,堪為世界上最短專的科幻小說。把它譯成現代漢屬語恰好是25個字,僅僅只有一句話:
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盡管只有一句話,但它同樣具備了小說的特點。就小說的三要素而言,有人物(一個人)、有情節(一個人獨坐,聽到敲門聲)、有環境(僅有一人的地球上的某房間里)。科幻,重在科學幻想,其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擅長誇張、製造懸念,給讀者設置自由而廣闊的聯想、想像等思維空間。這25個字促使讀者追究、探求的問題太多了——
地球上怎麼會只剩下一個人?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是去往別的星球還是都死了?如果死了是因為什麼而死的?既然地球上僅剩一個人,那麼敲門的又是誰呢?是人類,是外星人,還是其它高智能的動物?這最後一個人是否去開門?開門後將看到什麼?如果是外星人,他們能夠通過語言來溝通彼此的情感嗎?……最後故事又將會怎樣發展?……總之,將會使每個讀者都產生多維而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關於「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的故事
⑦ 星際科幻小說 主角是一個特種兵 其中有一段情節是主角治理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並建立城市
http://tieba..com/p/2629001357
沙 漠 奇 遇
(科幻小說)
(一)
陽春四月,應當是萬紫千紅的春天了,可在西北邊陲的高山上還是白雪皚皚,春意寂寥,沙棗花還含苞未放。科學分院沙漠科考隊的隊長彭龍楊帶著隊員們冒著凜冽的寒風,向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軍了。越野車載著他們和儀器、帳篷以及生活用品在沙漠中的「公路」上顛簸行走,車輪揚起一片塵土,雖然是大白天,車都開著大燈。
越野車經過二十幾個小時的東倒西歪的「爬行」,他們就「安營紮寨」了,第二天便開始工作了。
這一天天氣晴好,彭龍楊打開收音機,氣象台預報是晴天,氣溫升高。
上午10點左右,突然颳起了大風,北風呼嘯,氣溫下降,漫天的黃沙在他們身上橫掃著,臉被打得很痛。遮天蔽日的沙塵擋住了視線,近在幾十米外的同事都看不見了,他大聲呼叫,要同事們撤回帳篷,只聽到同事們微弱的答應聲。
他收好儀器,准備回營,可他突然發現,原來面前的一片開闊地變成了一個沙丘,擋住了視線。他知道,像這樣強的沙塵暴,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可以把一座沙丘吹走。他突然感到害怕了,他想借太陽來判別方向,但已看不到太陽了。他掏出指南針,也不能確定帳篷的方位,只要作罷了。他又掏出手機與夥伴們聯系,雖能聽到他們的聲音,但無法確定他們所在的地點。現在他唯一的辦法是只能根據自己的估計,步履艱難地向前走。
他就這樣走啊走啊,拔步越來越困難。不知道走了多久,他感到沒有一點力氣了,水也喝完了。正在這時,他突然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點微弱的淡綠色的光,他想可能是同伴們打著手電筒來救他了,他大聲呼喊,但沒有人答應。他急忙拔步向前,但用力過猛,頭一黑,就倒在了沙地上了。
⑧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覺得科幻不如奇幻好看.
據我了解,科幻這門文藝,在上世紀80年代後就開始衰落了.
我個人覺得中國科幻不好說,一方面許多優秀的作者已經不寫科幻了,像王曉達.柳文揚的早逝,使中國科幻又失去了一個優秀作者.現在的王晉康不禁讓人感嘆"廉頗老矣".但另一方面,超新星一般的劉慈欣,後起新秀長鋏和夏笳等人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不管怎麼說,只要有科幻迷,好的科幻作品就不會消失。
中國載人航天科幻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載人航天科幻小說是從引進外國作品開始的。早在1903年,魯迅已將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譯介到中國。次年,中國載人航天科幻小說的處女作《月球殖民地小說》(1904)在《綉像小說》上連載。小說的作者荒江釣叟讓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乘氣球飛向月球並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險。雖然小說缺少結尾,而且採用了章回體,這對當今讀者來講,造成了一些麻煩,但其中昌明科學的想法和對科學世界觀的宣示,導致它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秀科幻作品。有趣的是,這部小說也是我們現今查到的第一部中國科幻小說。僅以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載人航天在中國科幻小說中的重要地位。
從《月球殖民地小說》之後到解放前夕,在中國科幻文壇上還有大量優秀的航天題材作品,如東海覺我撰寫的《新法螺先生譚》(1905)、包笑天撰寫的《空中戰爭未來記》(1908)等。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說《貓城記》(1932),描述了地球主人公在火星上的種種見聞。這是利用航天題材對中國當代社會形態進行辛辣諷刺的重要的文學作品。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的載人航天科幻創作進入了全新階段。1954年鄭文光撰寫了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相當湊巧的是,該文竟然也是載人航天題材的作品。這部以浪漫的筆調描述幾個孩子飛向火星的歷險故事雖然簡單,但小說在當時卻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轟動,人們競相湧入天文館去觀測火星。作為北京天文台的副研究員,鄭文光對航天題材情有獨鍾。在隨後30年裡,他創作了一系列被視為經典的載人航天科幻作品。短篇小說《第二個月亮》(1954)寫載人空間站上的各種驚人科技成就。長篇小說《飛向人馬座》(1978)被稱為中國內地發表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故事仍然圍繞載人航天題材:三個錯誤地登上東方號飛船的年輕人被錯誤地發射上天,並險些墜入宇宙邊緣的黑洞。幾經周折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戰勝引力的方法,安然返回地球。
中篇小說《太平洋人》(1978)講述的是將一顆小行星從太空中俘獲並發現其中隱藏的原始人類的故事。小說對太空行走、星體移動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述。鄭文光的兩部火星題材作品也大受讀者的歡迎。《火星建設者》(1957)以明快的筆調描寫人類改造火星的歷程,該文曾經獲得莫斯科國際青年聯歡節大獎。而《戰神的後裔》則轉用寫實方法呈現出火星改造的艱辛與困境。
除鄭文光之外,童恩正、肖建亨、葉永烈、劉興詩、王曉達、郝應其等都曾經創作過優秀的載人航天科幻文學作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載人航天科幻小說也進入了全新的天地。韓松的《宇宙墓碑》(1991)描寫人類在茫茫星海中尋求人生意義時所能領略的苦澀與艱難。王晉康的《拉格朗日墳場》(1997)揭示了未來太空中仍然存在的勢力角逐。劉慈欣的《中國太陽》(2002)展現了開發西部過程中航天技術的有效參與。星河的《路過》(2001)通過一支月球考察隊的個體化經歷介紹了月球的另類歷史。周宇坤的《會合第十行星》(1998)描寫了人類對太陽系認識的逐漸提高。蘇學軍的《火星三日》(2001)尋找普通人的視角下呈現出的火星開發。凌晨的《水星的黎明》(1998)把太空中的救援與自救場面描寫得壯觀美麗。綠楊的《魯文基探案》(1995)表現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楊平的《庫克岩石》(1998)目擊了人類探險隊在火星上與異類的接觸。而吳岩的《滄桑》(1997)則展現了人類百萬年移民火星時所經歷的「後文化危機」與「後感情危機」。
縱觀100年的中國科幻史,載人航天不但是最重要、也是內容最豐富、風格最多樣的科幻題材。作家在航天技術的全方位探索的同時,更加關注載人航天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
⑨ 科幻小說中如何描寫飛碟降落在地球上
反物質引擎損毀,制動離子引擎失效,光學迷彩系統停止響應,吸波隱形塗層大面積損毀,主龍骨變形,居住艙大部分受創,能源艙沒有泄漏,動力艙損壞,主船體撕裂,內部空氣泄漏,啟動空氣監測系統,空氣質量良好。
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說,科幻小說就是科學+幻想+小說。在「科學」「幻想」和「小說」三個並列名詞中,誰最重要呢?當然是幻想。
研究中國科幻的英國學者愛麗絲1985年在成都第一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大會上講話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夠大膽。
科幻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想像力的競賽。
一種大膽的、全新的幻想的點子決定了科幻的價值。
艾薩克·阿西莫夫從現代電子技術,特別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聯想到縮微技術,從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戰艦能縮微到可在人體的血管中激戰。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縮微人在人體內臟器官內的感覺。如果沒有驚人的微縮技術這一核心,這部長篇科幻就無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頻發的海域,這本是事實。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蘭將它幻想成飛碟基地,其幻想充滿了真實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圍。《魔鬼三角與UFO》這部科幻小說使他一舉成名。
我們可以想像恐龍在某個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像在金星可怕的風暴中生存;可以寫地球兒童與外星小孩的友誼,也可以寫地球人與外星殖民軍的戰斗。……總之,從古到今,從宏觀到微觀,盡可馳騁自己的想像力。
有專家將機器人、外星人、飛碟、時空隧道、災難預言(比如核戰之後的世界)作為科幻的「傳統題材」。
我國青年科幻作家韓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寫主人公子承父業當上宇宙殯葬工,專門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險中故去的宇航員的故事。作品寫出了地球人的孤獨感,因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處飛去,越是寂寞。韓松描寫的人類的孤獨感,從更深層的意義上喚醒人類要珍惜現有的一切,特別是人間的真情。這篇作品在台灣榮獲「華人科幻大獎」絕非偶然,而是因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鮮的,很大膽的,因而是很可貴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嘗試著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獵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靜的《女蝸戀》《嫦娥戀》是比較成功的例子。蘇學軍以戰國時的秦楚大戰為背景,寫從飛碟上來的外星人與鑄劍師的友誼,在極其悲壯的氛圍中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於它不停地創造出「傳統」(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現。既然人類的想像力的競賽不會停止,科幻的創新就不會停止。
人們初次嘗試科幻創作,往往從自己的生活出發進行「幻想」——這不失為一條成功的路子。比如:由於考試時間不夠,幻想能有一座「時間銀行」;面對屢屢出現的考試作弊現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機」;由對生活中不合理現象的憤怒創作《後門軟體》;由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贊譽寫下《太空炸彈》。隨著社會生活和知識的積累越來越豐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拓寬了視野,喜歡「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的人們,會逐漸把握住怎樣把瞬間即逝的幻想火花,變成絕妙的科幻構思。
深受讀者喜愛的科幻小說《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張勁松的力作。此作發表後,張勁松聲稱要首先感謝舒明武。因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發表了一束「科幻構思」,其中有一個構思講宇航員執行任務一去千年,戀人為了等他歸來而不斷「單細胞繁殖」,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張勁松就根據這個構思寫成了這篇愛情題材的科幻。由此可見「幻想」何等重要。
初學科幻創作者要打開思路,不妨在一起圍繞著幾個科幻題材「神侃」。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就是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時受到啟發,朋友們稱這種聚會為「奧林匹亞學院」。我們可組織自己的「奧林匹亞學院」,各種「異想天開」大撞擊,說不定能撞出些大膽、美妙的科幻構思來。
⑩ 從《三體》中國科幻小說如何走出困境 高中作文800字
從《三體》看中國科幻小說的困境
閑來無事,看到報紙上介紹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就去書店翻來看,不想一下就被書中一個又一個出人意料的想法吸引住了,連續三天,廢寢忘食,將他的三部曲——《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都看完了。不得不說,《三體》系列是我看過的中國科幻小說里最好的一部。
當然,這部小說也有其缺陷。《三體》系列確實是一部「硬科幻」、「科幻巨著」,這得益於劉慈欣的專業背景,但作為小說軟的方面還不夠,劉慈欣對社會、人物的觀察描寫還不到位,與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相比,甚至與網路流行的那些小說相比,它都不能稱為一部「小說巨著」。
這也是為什麼《三體》三部曲不如一部《蝸居》火,為什麼許多出了名的科幻小說作家還不被知曉,因為中國目前的科幻小說還無法被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中國科幻小說與歐美的科幻小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相比都差一截,因為中國科幻小說各方面的基礎都很薄弱,它的困境也很多。
中國科幻小說的讀者范圍太窄,局限於有「閑」階層,這類人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還要有空閑時間,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大多數是有文化的年輕人,以80後、90後居多。
從事科幻小說寫作的專職作者數量也很少,通常入門者都是從短篇寫起,但受中國稿酬總體水平較低的影響,科幻小說的稿酬更低,而且科幻小說的約稿少之又少,我了解的只有《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有限的幾家雜志刊登科幻小說,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本來稿酬就低,約稿又少,因此作者也就越來越少。
科幻小說要想賺錢,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將科幻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但現實是因為技術和理念跟不上,國內的導演誰拍科幻電影或電視劇誰都要虧。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科幻小說得不到主流文學和評論界的扶持,這也影響這科幻小說的長遠發展。從事科幻小說既不能像網路小說那樣賺錢,也不能像主流文學那樣出名。好在這種狀況已經有所改變,2012年第三期《人民文學》雜志,以專題形式刊發了劉慈欣的4部短篇科幻小說,意味著「科幻小說」重新回到了中國主流文學的視野之中,但還遠遠不夠。
因此,在中國目前所有類型的小說里,科幻小說的生存環境最惡劣,像劉慈欣這類能夠堅持下來的作家,那是確確實實的熱愛科幻小說。但願有一天,我們中國也能有許多的科幻小說大賣,越來越多的科幻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和電影,涌現出一批出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也衷心希望科幻小說為各階層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