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四道拐梅松原型
該劇以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為主旨。在拍攝過程中,劇組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場景,特意修復盤江吊橋。導演張玉中表示:「我們可以演繹歷史,但不能扭曲歷史,更不能傳遞出錯誤的歷史觀。青少年本身對歷史了解得就有限,又缺乏相應的判斷,打開電視,每天看到的都是仇恨情緒,他會覺得,那就是真實的歷史,日本人全是『壞蛋』和『草包』。在這部戲裡面,我們會表現中美盟軍的團結英勇,但不會刻意地弱化日本人,會客觀地呈現出法西斯的殘暴。」
回歸真實 英雄也是普通人
劇中,英雄不再「高大上」,由劉小鋒飾演的鐵血軍人梅松頗富人情味和趣味。他在面對甘婷婷飾演的間諜王雅琴時也心動過,兩人「過招」猶如年代版的「史密斯夫婦」,劉小鋒說道:「與一般抗戰劇不同,我們這部戲是尊重歷史、還原真實的。我這次演戲的感覺整體與以往不同,梅松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很真實、很接地氣,他並非刀槍不入,但為了守路、和平他可以毫無保留地犧牲自己。」
導演張玉中表示,「我們這部片子不走雷劇路線,我們尊重歷史,但不會板著面孔搞說教。《二十四道拐》將客觀呈現當年中美盟軍為了和平共同奮斗的歷史。我們盡量使畫面、人物語言等各種信息符合當代觀眾的欣賞習慣,不拖沓、不矯情,以符合歷史真相為首要標准」。
『貳』 《二十四道拐》全集(1-32集)二十四道拐大結局劇情...
二十四道拐:朋友們來這里看看
百-√-度,一下:【 妲視 】可以一口氣看個痛快了。
~~~~~~~~~~~~~~~~~~~~~~~~~~~~~~~~~~~~~~~
有時候,也會因為你的話,而狡辯半天或者故意裝出一副不懂的傻樣。其實,心裡是甜的,就如上學的時候領獎,總好像是受了批評一樣的低著頭前去。或許骨子裡對你還有種女孩子的羞澀,盡管已經是大人了。
『叄』 二十四道拐的劇情簡介
二戰時期,美國來的援華物資經源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當時中國的「陪都」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中共貴州工委書記帶領貴州工委來到了晴隆縣,按照中共中央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指示精神,在晴隆展開了宣傳抗日,並積極護橋保路,為保護國際運輸大運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42年,美國的公路工程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貴州睛隆修築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證了運輸暢通。日軍對它既「封」又「斷」,中美聯軍對它要保「通」護「暢」。一個善於決戰疆場刺刀見紅的一流軍人梅松來到了「二十四道拐」,明處他要防日軍轟炸和日軍偷渡,暗處他要與內奸鬥智斗勇。這是一場反法西斯的血淚戰斗,不可避免的艱苦對決 。
『肆』 24道拐的目錄
無序
一、半個世紀的謬誤
24拐在哪裡?
雲南和貴州的「孩子」
二、我也已版出發
一個文物管理權工作者眼睛中的事實
一個女大學生眼睛中的歷史
乖孩子的彎彎
美國人遭遇彎彎
我也已出發
三、24拐——歷史的彎道
路從何來,物從何來
重慶成為陪都
滇緬公路
駝峰航線
『伍』 二十四道拐故事
二十四道拐是個地名,是一段二十四道彎的公路,古代稱鴉關,當地人又稱之為半關,位於貴州省晴隆縣城南郊1公里處。二十四道拐盤旋曲行於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一 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明清時代,此處是蜿蜒的古驛道,關口建有「湧泉寺」,寺外設茶亭,專供路人遊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勝跡」、「雲陵山色」、「烏道乾重」、「且以飲人」等石刻。鴉關之雄險,名噪滇黔,明詩吟誦「列哉風高仰萬山,雲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築路時毀損。民國16年(1927年)賈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局局長馬懷沖(睛隆人)之命,進行踏勘。民國24年(1935年),工程師周岳生領隊,再度進行勘測設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於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 二戰時朔,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准將約瑟夫.史迪威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並致力於「改進中國陸軍的戰斗效能」。1942年,美國的公路工程 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貴州睛隆修築滇黔公路,駐扎在沙子嶺3公里處(又稱美國車站),由連長麥頓負責,用美國製造的水泥砌擋牆,對二十四道拐進行維修,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務,保證了運輸暢通。美國工兵一直駐守到日軍無條件投降後一個多月才逐漸撤離。1945年,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到達重慶,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 美軍搶修後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一道拐與山頂第二十四道拐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度左右,驅小汽車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約需8分鍾,由上至下約6分鍾,雖坡陡彎急,但無驚恐之感。現在由縣公路局養護,仍可通車,但只有少量車輛通行。
『陸』 二十四道拐大結局是什麼,大結局,人物最終結局
王雅琴押著梅山向二十四道拐進發,在路上,劉顯龍突然持獵槍沖出來,企圖解救梅山,卻被王雅琴打死。梅山誓死不從,王雅琴便以他母親為要挾。
就在這時,梅山看見山對面舞動的火把,他馬上意識到,這是梅松的暗號,這是他們小時候經常玩的,梅松是在告訴他,他已經准備好了。梅山會意後,帶著王雅琴等進入到梅松的包圍圈。明知敗局已定的王雅琴依然企圖用梅山做人質做最後的反抗,最終還是死在梅松的槍口下。
『柒』 電視劇二十四道拐是根據什麼小說改編的
電視劇根據
張國華
同名小說《
二十四道拐
》改編,以1941年
安南縣
(現名
晴隆縣
)和
太平洋戰爭
暴發為歷史背景,圍繞發生在當地梅、劉兩大家族明爭暗鬥展開。
『捌』 二十四道拐作者張國華簡介
作者「張國華「是興義原書記嗎?
『玖』 二十四道拐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4道拐,是抗戰期間「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形象標專識。「24道拐」在屬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至關口,雄、奇、險、峻,堪稱險峻公路建設史上的典範。是中美兩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
劇本創作
電視劇根據張國華同名小說《二十四道拐》改編,以1941年安南縣(現名晴隆縣)和太平洋戰爭暴發為歷史背景,圍繞發生在當地梅、劉兩大家族明爭暗鬥展開。
拍攝過程
《二十四道拐》於2014年4月18日在晴隆縣開機,2014年6月26日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