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需小說閱讀(記敘文閱讀)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閱讀題解題技巧
隨著考試制度的不斷革新,閱讀題的容量在增大,難度在提高,考生失分較多。其實,只要掌握解題方法,就能手到題解。
一、平心靜氣 讀懂全文
面對閱讀題,千萬莫慌張,心慌則意亂,意亂則思維不清。在閱讀過程中,對於首尾段,每段的首句,過渡句、段應給予高度的注意。因為這些句子往往起到提綱挈領,揭示中心的作用。另外,對於數字、年代、人物、地點、事件及關鍵詞要特別注意,弄清「六要素」,准能把握文章內容。
二、看清要求 逐一作答
先將閱讀文章通讀一遍,看清閱讀要求,能解答的閱讀題目可就地解決之,不能立即作答的題目,再帶著問題去閱讀,去尋找答案,答案往往在文中,只要仔細搜索,是不難發現的。
三、先易後難 各個擊破
有些閱讀題的答案一目瞭然,要果斷填上,不然會浪費寶貴的時間,甚至會因其容易而大意失荊州。一時沒把握的題目,不要老對著它苦思冥想,而是先放一放,繼續往下答題,也許答案就在下文中,也許因暫時放鬆,靈感突至,答案得來全不費功夫。
四、抓住難題 反復推敲
對於較難的閱讀題,要認真分析比較,站在全篇的角度,融會貫通全篇的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反復推敲,選出最佳答案。
五、不留空白 方無遺憾
對於難解之題,有的考生望而卻步,不寫一字,留下空白,這是欠考慮的做法。現在的試卷沒有「倒扣分」的規定,拿不準的題目,也要把自己的思考結果答上去,也許,你的想法正是正確的答案,即使答錯了,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我的建議:另外,如果做記敘文的文章時,做好的解題方法:把主人公當成自己,用自己的思想去解答題目記敘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記敘文的概念: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敘文教學中。
二、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三、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記敘的順序:常用的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五、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六、記敘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七、記敘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准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八、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五種——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
解題思路和技巧:
做記敘文的閱讀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初中三年,我們在課本中學習了大量精美的記敘文。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應該從這些例子中學到閱讀記敘文的一般方法,然後將這些方法應用到課外文段的閱讀中去。
記敘文是我們生活和學習中最常用到的文體。所以,一定要掌握閱讀和寫作記敘文的方法。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多讀、善思會有利於學習和應試。
比如,從1999年起,國家教委就倡導開展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2001年頒布的國家《語文課程標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可見,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閱讀生活,會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體步驟如下: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中心。
2.看出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文章層次。
3.感受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和句義,領會詞句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深層含義。
6.欣賞文章中優美、精闢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7.閱讀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寫的人或事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體會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8.閱讀小說,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故事的情節,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略讀,細讀,從讀,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帶著問題仔細讀
3多讀能更好的掌握書的思想感情
最好做筆記,分析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故事的情節,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 初中語文 記敘文(小說)閱讀方法
記敘文閱讀考點及簡析作答技巧
最近幾年記敘文考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容概括的形式命題:做這類題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當然,有時候,重要的時間、地點、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結果也要體現在答題中,同時,要注意題目是否有字數方面的限制,在字數范圍之類,盡可能詳細,字數超過要刪去次要信息。
2:記敘文的人稱及作用:第一人稱,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實感。第二人稱,如同作者和讀者對話,讀起來給人一種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從多方面自由敘述。
3:記敘的詳略:考試中,常以這樣的形式考查:「什麼內容為何要詳寫或略寫?」,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麼內容與什麼中心或人物關系不大,所以略寫。或者是什麼內容與什麼中心或中心人物關系密切,能夠更好的表達什麼中心或更好的表現什麼中心人物,所以詳寫。」
4:記敘的順序及其作用:常見的有四種: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
順敘的作用是:按事情的發展為序,使敘事的層次更清楚。
倒敘的作用是:構成強烈的懸念,吸引讀者閱讀下文。
插敘的作用是:對主要的情節起 純托或補充作用。
補敘的作用是:起補充、豐富、深化敘述的作用,使敘事更嚴謹,有時也起到突處強調的作用。
5:記敘的線索:記敘的線索可分為:以人為線,以物為線,以事為線,以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為線(考查的較多),以時空轉移為線。(這類題時常以填寫題目出現)
6:記敘文人物形象刻畫多樣性:概括描寫和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等。
一般是以這樣的題型出現:怎樣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刻畫的具體方法?並用例句進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樣的?(比如:「————」句就是通過什麼描寫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7:記敘文里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以自然環境描寫考查的多)
自然環境的作用: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渲染氣氛;為下文做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幾種考查的都較多)比如:劃線句運用了什麼描寫?表現了人物的什麼心理(表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渲染了什麼氣氛?為下文做了怎樣的鋪墊?)
8:記敘文語言評析:可以從語言本身的風格來評;可以從修辭格來評(這個方面考查的比較多:時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樣的修辭?其作用是怎樣?
這類題型是:某句話中加點詞語為何使用好?答題有三步:第一,這個詞表示什麼?是表示範圍?是限制?或是估計等等;第二,聯系本句內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點詞後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如果這個詞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為運用了什麼修辭?首先回答運用了什麼修辭,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擬人必須要回答「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什麼內容?)
9:文段的作用:開頭段的作用通常是總領下文或是點題;文中段時常是過渡段;文末段是總結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以上各點只是考點中的大部分,記敘文的題型設置比較多而靈活,但是掌握答題技巧也很重要。)
說明文閱讀考點及淺析作答技巧
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文體,是中考語文試題重要考試內容,常見的考試內容如下:
(1): 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或者說明的事理及原因;
(2): 說明順序的考查;
(3):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 說明文語言的理解分析;語言特點;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5): 各種表達方式的辨析及在文中的作用;
(6):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意或段落;
(7): 說明文寫法的分析;
(8): 說明文語段的作用;
(9): 說明文結構的分析;
(10): 聯系實踐談感受;
列出以下考查內容和答題技巧:
1、 說明文的分類: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的說明文。
2、 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說明文、生動說明文。
3、 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類: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對什麼內容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4、 說明的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作比較:把什麼和什麼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將什麼比作什麼,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潔、更直觀。
作引用:引用事例、數據(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諺語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說明在文章的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5、 說明文的語言評析:
對整篇文章語言的評析,一般從兩個角度:首先是准確,其次是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6、 分析說明文中字詞(時常是對句中加點字、詞進行分析):有三種考查方式:其一是加點字有何作用?其二是能否替換一個詞語;其三是加點詞語能否刪去?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規律或是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達。
7、 說明文寫法分析:
結合說明方法談: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說明了什麼內容,使說明怎麼樣?
結合修辭手法談:這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大量了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什麼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結合表達方式談: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答題的規范格式如下:這篇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什麼什麼,如舉出例子,就是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8:說明語段的作用:
結構、內容作用:或引出下文,或承上起下,或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候在文章的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9:文章的結構主要有: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
議論文閱讀考點和解題思路、技巧
(一) 議論文閱讀考點
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看,所選文章以課外為主;內容側重於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題型由主觀題佔主導地位,也開始嘗試開放性試題,並有擴大的趨勢。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
閱讀議論文,首先要有議論文的概念,即了解議淪文的有關知識,把握其文體特徵。假如做議論文的閱讀題,答出「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一類的說明方法來,就不夠規范。那麼,有關議論文有哪些知識點呢?
一、議論文的概念:又稱淪說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邏輯思維評事論理的文章體裁。
二、議論文的分類:廣義的議論文,一般可分為政治論文和學術論文。通常所說的議論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論文。從論證方式來看,議論文又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三、議論文的特點:內容具有理論性,結構具有邏輯性,語言具有概括性。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只有準確地把握文章的論點,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並不難。分論點是用采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從,哪是綱哪是目。
2.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
3.論證: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四種: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⑦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證明論點。
(二) 議論文解題思路和技巧
做議論文的閱讀題,一、找准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儉以養德)。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論點,這就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
除了以上分析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來找淪點外,還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內容,有助於找出論點。2.分析論據有助於找到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3。分析題目有助於找到論點。注意區別: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題。
二、分析論據:1.分清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2.找出此論據是用來證明什麼觀點的。
三、明確論證方法:辨別文章使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中的哪些方法。其中,舉例論證比較好辨別。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開頭提出了什麼問題,是從幾個方面分析論證的,其中著重論述的是哪個方面,再進一步研究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議論文的語言往往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例如<儉以養德)中「儉以養德」,意思是要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品德。它內涵豐富,警策動人,只有聯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內容,才能有較深理解。
六、閱讀議論文,同樣涉及到語音、詞語、句意的理解等基礎知識,這就要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隨時積累詞語,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領悟。考題上出現此類內容,要從文章內容上,尤其是從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從整體上把握。答題要在通讀了全文之後再動手,有時甚至需要讀兩遍,才能真正讀懂。只有讀懂了。答題才會准確。
③ 記敘文閱讀書
「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寫作亦然。一篇優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意、構思、語言上吸引讀者、感染讀者、打動讀者外,也不可小覷開頭藝術。猶如一台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很講究閃亮登場,要緊緊地抓住觀眾的心,從而使其欲罷不能,才能使其為之嘆服。尤其是考場作文,倘能別開生面地開頭,給閱卷老師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調動老師的評閱積極性,往往就因這好開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個得分檔。筆者在這里給同學們整理出十條思路,供同學們作文時參考。
一、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開篇點題,或點明題目,或點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而是簡潔明快、單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記實散文《背影》是這樣開頭的:「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便是開門見山:「我」思念父親,最難忘懷他的背影,它凝聚著父子間深厚、真摯的愛。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著全文。又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魏巍的《我的老師》等。
二、巧設懸念,欲擒故縱。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賣關子。「欲說還休」,巧妙地埋下伏筆,設下懸念,能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開謎底,一睹為快,故能引人入勝。如習作《「常勝將軍」生死傳》一文開頭如下:「這常勝將軍是何許人也?別忙,你且聽我慢慢道來……」這一開頭很新穎有味,頗能吊人胃口,然後再自然引出下文「常勝將軍」生的威風,死的悲壯,並悟出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慎重,來不得半點浮躁。」很值得借鑒。又如課文《棗核》開頭的「再三託付」、「蹊蹺」使人覺得如此牽掛一棗核簡直不可思議,非要刨根就底,看它個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詩句,活潑流暢。
一些文質兼美的或蘊含哲理的詩句、名言、諺語等如果引得恰到好處,能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語言亮麗優美的詩句能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如習作《春天如詩》開頭順手拈來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詩般的春天邁著輕盈的步子走來。蘊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則能使文章顯得厚重、有高度。如習作《青春暢想》開頭「有位哲人說過:世上有一種東西,當你擁有它的時候,可能無視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會發現它的價值。」接著便自然闡述到「青春」的話題,抒發了珍惜青春,讓青春閃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四、鋪陳景物,渲染氣氛。
景由心造,「一切景語皆情語」。精當的景物描寫能烘託人物思想感情,襯託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情節發展,使文章景中顯情,情因景設,情景交融而渾然一體,便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如課文《七根火柴》開頭描寫暴風雨後的草地陰沉、荒涼、寂靜,展示出紅軍長征的艱辛,表現紅軍戰士的堅強意志與毅力,為無名戰士的英雄氣概營造了悲壯氣氛。又如習作《美,向我起來》記敘的是一位受傷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堅強的故事。文章這樣開頭:「秋深了,梧桐的葉子飄然而落,凄涼地在空中打著旋兒。天空是灰色的,空氣冷冷的。偶爾飛過一隻麻雀,傳來的也是無奈的叫聲……」極力渲染了一種傷感,映襯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後的落寞、悲涼。
五、娓娓道出,順理成章。以一種平穩的語調講故事般地和盤托出,不顯得故弄玄虛,不突兀離奇,能使讀者感受到親切、寧靜。這種手法常用於記敘故事情節明顯的文章中,如小小說、寓言、童話等,顯得落落大方。讀者便自然沿著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開頭道德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敘寫他們的拮據的家境,初步揭出他們愛幕虛榮的性格特徵,如此,後文盼於勒——贊於勒——遇於勒——躲於勒的故事情節順理成章,耐人尋味。又如課文《最後一課》、《皇帝的新裝》、《盤古開天闢地》等。
六、挑起爭端,初見端倪。 「文似看山不喜平。」正如戲劇文學中的矛盾沖突,是戲劇的生命,能揪住讀者的心。根據內容的需要,可以在文章開頭猛地擺出一個矛盾爭端,造成石破天驚之效,使文章顯得跌宕起伏,有波瀾。如課文《羚羊木雕》開頭:「『那隻羚羊哪去啦?』媽媽突然問我。」開篇便寫出一種緊張氣氛,顯出媽媽的驚慌,「我」的驚嚇,暗示了下文中的一場家庭糾葛,火葯味濃濃的。又如習作《風波》一文寫同學之間因借一本書而展開的「風波」。開頭是這樣的:「『哼!真討厭!真……』我氣沖沖地從辦公室里跑出來」,文章開篇先聲奪人,醞釀著一場「戰火」,「風波」名副其實。
七、「本末倒置」,追本溯源。
也即採用倒敘的寫作順序,將事情結局先擺到面前,然後再回過頭來敘寫事件的發生、發展,能吸引讀者去弄清事件來龍去脈,也使文章結構顯得別出機杼。如課文《一件珍貴的襯衫》的開頭「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件白色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襯衫,凝聚著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群眾的階級深情。」就是採用這種寫作方法,先點出襯衫的珍藏、珍貴,再追述一件不平凡的往事,文章脈落清晰,增強了表達效果與感染力。
八、直抒胸臆,情感奔涌。
即以抒情筆調引出全文,讓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一開頭便汩汩流瀉出來,奠定全文的基調。這類開頭多運用於謳歌、緬懷類主題的文章,好處是因情深意濃、感情真摯,很能引起讀者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開頭一段,作者以迫切的心情,用熱情洋溢的語言抒發在朝鮮戰場的深切感受,為全文謳歌我志願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偉大的犧牲精神而營造了濃郁的情感氛圍,使得全文情感凸現,令人動情,催人淚下。
九、由此及彼,類比聯想。
這類手法通常運用於懷念某人某事或想像作文中。因某一事物或某一景物而不經意地觸動作者的某處記憶火花,從而調動寫作靈感、創作思維,自然引出寫作內容,殺入主題,這樣的開頭顯得自然、朴實、和諧。如習作《美麗的朝霞》一文敘寫一位纖弱而勇敢的姐姐,為救一誤入車道的小男孩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博愛之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開頭是:「我常常到西邊山頭,看那美麗的朝霞。我站在這里,望著遠方想念著你——姐姐……」小作者由絢麗的朝霞想到正值青春年華的姐姐,想到她如朝霞般美麗的品質,過渡自然而不露斧鑿之痕。
十、議論入手,開宗明義。
以議論入手,一開頭便開宗明義,揭示全文的主旨,言簡意賅,常常成為全文的文題、文眼。如課文《秋魂》開頭「人們啊,人我可知秋天為何有一個豐厚的收獲?因為它有著一個成熟的頭腦。」這里「它有著一個成熟的頭腦」就成為全篇的文眼,課文以此為綱,用「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七個方面來歌詠秋魂,文眼可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一篇優秀的記敘文是離不開別具匠心的開頭設計的,開頭的方法很多,當然各種方法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很多時候也可以相互融合,彼此包容。但是,不論哪種開頭法,一定要跟文章標題、內容、主題、語言相匹配,不應該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刻意雕琢與粉飾,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聰明的同學們,不要畏懼寫作,大膽地開動大腦,啟動思維的火花,讓你的文章在登台亮相的一瞬間,就給他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吧!堅信自己。
④ 記敘文,小說,散文,三者是什麼關系
在答閱讀上三者的給分點一樣,而記敘文注重事情的描寫,小說注重人物的塑造,散文注重景物的抒情
⑤ 記敘文閱讀題要答案!急需!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邊喝茶看報紙,讀到一則消息:一個高中女生為情跳樓自盡,第二天,她的男友從橋上跳入河心,也自殺了。
這時候,一隻小黃蜂從窗外飛了進來,在室內繞了兩圈,再回到原來的窗戶,竟然就飛不出去了。
可憐小黃蜂不知道世上竟有①「玻璃」這種東西,明明看見屋外的山,卻飛不出去,在②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響。
忙了一陣子,眼看無路可走了,它停在③玻璃上踱步,好象在思考一樣,想了半天,小黃蜂突然飛起來,繞了一圈,從它闖進來的紗窗縫隙飛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黃蜂的舉動使我感到驚奇,原來黃蜂是會思考的,在無路可出之際,它會往後迴旋,尋找出路。
對照起來,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對於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闖入一個房子的小黃蜂,等到要飛出去時已找不到進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與生活中的情感④玻璃使我們陷入絕境呢?隔著⑤玻璃看見的山水和沒有⑥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樣的,但為什麼就走不出去呢?
在這樣的絕境,為什麼人不會像小黃蜂退回原來的位置,繞室一圈,來尋生命的出口呢?
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黃蜂還要沖動?
是不是由於人的結構更細密,所以失去像小黃蜂那種單純的思維?
是不是一隻小黃蜂也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對這一層一層湧起的問題,我也無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絕境時,更應該懂得靜心,懂得冷靜地思維。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時,要後退一步,觀照全局。或者,就在靜心與觀照時,生命的出路就顯現出來了。
昨日當我們年輕時,在情感挫折的時候,都會想過了結生命,以解脫一切的痛苦與糾葛。
但是今日回觀,並沒有必死之理,那是因為情感的發展只是一個過程接一個過程,乃是因緣的幻滅,如果情愛受挫就要自盡,這世上的人類早就滅絕了。
何況,活著,或者死去,世界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情感也不會變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創造再發展的生機,豈不可惜復可憐?
正如一隻山上飛來的黃蜂,如果剛剛撞⑦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麼改變呢?現在它飛走了,整個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飛或者不飛,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許多選擇,它的每一個選擇都會比死亡更生動而有趣呀!
第一次情感失敗沒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沒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許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難的人,如果有體驗,一定會更觸及靈性的深度。
我這樣想著,但是我並不譴責那些徇情的人,而是感到遺憾,他們自己斬斷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我的心裡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來生,可以了卻他們的愛戀痴心。
可嘆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隨時可以創造的,而來生,誰能知道呢?
(選自《讀者》2004年第一期)
18.作者在文章中認為人如果因為情愛受挫就自盡「豈不可惜復可憐?」, 「可惜復可憐」是因為: 。(4分)
19.「玻璃」一詞在文中共出現7次,請分類歸納「玻璃」在文章中共有哪幾層意思。(4分)
答:
20.作者在文中說「但是今日回觀,並沒有必死之理」,聯系全文,請分類說說作者認為沒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麼?(至少答出3點)(6分)
答:
21.下面對本文內容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樓自殺寫起,用小黃蜂的舉動和人類進行對照,勸誡人們在陷入絕境時要冷靜思考,尋找生命的出口,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B.作者說「小黃蜂的舉動使我感到驚奇」,是因為作者沒有想到小黃蜂在無路可出之際,竟然仍能執著地尋找出口。
C.作者對小黃蜂陷入絕境時的舉動細加描繪,是為了表明小黃蜂的選擇以便和某些人的選擇加以對照。
D. 「現在它飛出去了,整個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說明小黃蜂從絕境中出去了,就會享有更多的自由。
E.作者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娓娓道來,像一位長者,言語中透出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祝福。
答:[ ][ ]
18.因為不管人活著,或者死去,世界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情感也不會變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創造再發展的生機。
19.⑴ ①②③⑦是指現實中實實在在的玻璃。⑵ ④⑤⑥是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困惑,一種自我的感情桎梏。
20.①情感的發展只是一個過程接一個過程,沒有必要因為一點的因緣不如意就自殺。②不管活著還是死去,世界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情感也不會變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創造、再發展的機會,斬斷了一切幸福的可能。③生命可以有多種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比死亡更生動有趣。④多體驗失敗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更幸福的人生,更觸及靈性的深度。⑤並沒有想像中的來生。
21.A、E
熬 葯 吳克誠
所謂的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長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葯的,即使硬放進葯屜,不久它也會爛掉,因為它未經灑、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葯。
所以葯都身世滄桑。身世滄桑的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歡這個「熬」,「煎葯」的煎太輕薄,與葯的身世不協調。
急火出菜,文火出葯——飽經滄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輕攏慢捻,是斷不能把它再打開了——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葯鍋底下繚繞——繚繞成花的瓣,那麼鍋中葯就是瓣中蕊了,熬著熬著,蕊心舒開,塵封已久的滄桑便一絲一縷地傾吐出來。
越王勾踐很善用文火熬葯。越國病入膏盲,他卻不慌不急,他用去二十多年的光陰,來熬一服復國之葯。伍子胥在這方面可就遜色了,他輸在一個「急」字上,一急,葯煳了。急火攻心,自己當然也在劫難逃。
滄桑是苦澀的,所以葯都苦。
苦葯祛病。
魏徵是個善獻苦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葯。雖然有時他也會緊皺眉頭,但他最終還是咽了下去。紂王咽不下去,漸漸就百病纏身了。病是潛伏著的陰謀,肉眼一時半會兒很難看到,它一旦現出山水,就勢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總拒絕好心好意的葯。我甚至都拒絕走進父親的葯房——我至今仍記著那個春夜,月色正好,我溜進父親的葯房,倚著門,看他熬葯。搖曳的燭影里,父親被葯擁著,也如一味葯了。葯香如蝶,滿室翩躚。父親說:「過來啊,過來叫葯熏熏。」我可不願讓它熏,我一扭頭,轉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親故去整已十年。當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會有人喚我熏葯……
當初面對那些苦葯,我真不應拔腿就跑……
從生到老,誰能離得了那些葯?從生到老,誰能說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葯?
(選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動)
18.從文中看,「葯」有哪些特徵?(4分)
答:
19.文中為何說「父親」「也如一味葯了」?請作簡要解釋。(4分)
答:
20.第八段寫了一件「我」不願熏葯的小事,請結合上下文,分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
答: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開篇釋葯,繼而點題,進而談到用葯治國,篇末反問作結,歸結到用葯治人。
B.「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葯鍋底下繚繞——繚繞成花的瓣,那麼鍋中葯就是瓣中蕊了,熬著熬著,蕊心舒開,塵封已久的滄桑便一絲一縷地傾吐出來。」將文火熬葯比作鮮花盛開,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文火熬葯的過程,而且含蓄地揭示了用葯的方法。
C.「病是潛伏著的陰謀」,「葯香如蝶,滿室翩躚」,造語新奇而巧妙。前句給人以警醒,比喻揭示病的潛伏性、危害性;後句給人以美和溫馨,嗅覺、視覺溝通,幻化出了葯效。
D.「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語言含蓄有味,耐人咀嚼,踩碎的不是花影,而是父親苦心凝成的葯。
E.文章用例,均採用正反對比的方式,越王勾踐之於伍子胥、唐太宗之於紂王、小孩子之於成年人等,層層對比中深化了主題。
答:[ ][ ]
18.滄桑,苦澀,馨香(答「祛病」不恰當,「祛病」為「葯」的功效。)
19.①父親也有如草葯一樣的滄桑經歷;②父親積累了為人處事的葯方;③父親養成了用葯治人的能力。(要理解本文「葯」的雙關意義、象徵意義)
20.①用「我」經歷的小事來例證小孩子不解葯、拒絕葯,現身說法,增強了說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說明不解葯、拒絕葯的人無異於小孩子;③為突出下文「我」因不願熏葯而後悔、內疚,以及對父親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懷念作輔墊。
21.B、C(A項,「進而談到用葯治國」不夠全面准確。實際是談要善於用葯:無論治國還是醫人,一是對症下葯,二是肯於吃葯。D項,應理解為:踩碎的不僅是花影,而更重要的是踩碎了父親的苦心;E項,「均採用正反對比」不準確。)
窗
錢鍾書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裡坐不住,就從門里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外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裡陰深處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裡沉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裡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當然,門是造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沒有人進來出去。若據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引進來,使屋子裡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不等於說,只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說:「夏月虛閑,高卧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劉熙《釋名》說:「窗,聰也;於內窺外,為聰明也。」正如凱羅《晚歌》起句所謂:「雙瞳如小窗,佳景收歷歷。」同樣地只說著一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一了我們的內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所以孟子子認為相人莫良於眸子。我們跟戴黑眼睛的人談話,總覺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彷彿跟面具相對,就是如此。據愛戈六記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談話,歌德恨一切戴眼鏡的人,說他們看得清楚他臉上的皺紋,但是他給他們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繚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窗子許裡面的人看出,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所以在熱鬧地方住的人要用窗簾子,替他們私生活做個保障,晚上訪人,只要看窗里有無燈光,就約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開了門再問,好比不等人開口,從眼睛裡看出他們的心思。關窗的作用等於閉眼。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假使窗外的人聲物態太嘈雜了,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安靜地默想。有時,關窗和閉眼也有連帶關系,你覺得窗外的世界不過爾爾,並不能給你什麼滿足,你想回到故鄉,你要看見跟你分離的親友,你只有睡覺,閉了眼向夢里尋去。於是你關起了窗。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關的。
18.文章第一段說「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賤了」,「春天應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麼?(4分)
(1)「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賤了」是因為:
答:
(2)「春天應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為:
答:
19.文章第二段引陶詩《歸去來辭》中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什麼?(4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最後說到關窗,他的用意是什麼?(6分)
答: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才能欣賞到真正的春光,作者說「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 看」,表現了他好靜的性格,也體現了文人的矜持。
B.本文通過對窗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既想開窗讓心靈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紛亂的一種矛盾的心境。
C.本文為我們展現了廣博的歷史風情和深郁的文化氛圍,透過「窗」這個表象,我們可依稀體悟人生百味,強烈感受到作者對自由交流思想的呼喚與嚮往。
D.作者精心選擇了「窗」這一獨特的審視角度,將眾多而零散的材料統攝於「窗」,又借「窗」傳達了精深的人生要義。
E.本文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或借景抒情,或寫人敘事,或抒發胸臆,或直抒已見,渾然天成,毫不做作。
答:[ ][ ]
18. (1)陽光和鳥語都太多 (2)有陰深、沉悶、寂靜作襯托,春天顯得更美
19.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人得到享受。
20. 保障個人的私生活,讓靈魂自由,提防「殘冷」,有時心靈也要設防。
21. A、 E
⑥ 有沒有初中的記敘文和小說的閱讀題
記敘文閱讀題
一、 生存的地方
有兩個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塊生存的地方。他們找到了一座無人的荒島,島上蟲蛇遍地,處處潛伏著危機,條件十分惡劣。
其中一個人說:「我就在這里了。這地方現在雖然差一點,但將來會是個好地方。」而另一個人不滿意,於是他繼續漂泊。他終於找到了一座鮮花爛漫的小島,島上已有人家,他們是18世紀海盜的後裔,幾代人努力把小島建成了一座花園。他便留在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來,過得很愜意。
過了很多很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財大氣粗的他經過那座他曾經放棄的荒島,他決定去拜訪老友。島上的一切使他懷疑走錯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齊的田疇,健壯的青年,活潑的孩子……
老友因勞累而過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當說起變荒島為樂園的經歷時,更是神采奕奕。最後老友指著整個島說:「這一切都是我雙手干出來的,這是我的小島。」那個曾錯過這個地方的人,什麼話也說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頓,但他奮鬥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適、再富足,但他缺少艱難的創造和奮力的拼搏,他始終自豪不起來。
1.第二段的「他們」指哪些人?「把小島建成了一座花園」中「花園」是什麼意思?
2.第三段「島上的一切使他懷疑走錯了地方」一句承上啟下,照應了上文什麼語句?引出下文什麼內容?
3.老友說「這是我的小島」。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4.來訪者過得很愜意,為什麼聽了老友的經歷什麼話也說不出?下文為什麼又說他始終自豪不起來?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結合文中兩個人的生活道路簡要談談你打算如何尋找自己人生的立足點,開創全新的人生。
二、爺爺
由於營養不良,我們幾個孩子都很瘦弱。歷歲時,我在一家小商店裡當學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嘗到蘋果的味道,盡管它又小又綠沒有成熟,上面還盡是洞,可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感覺到當初第一次吃蘋果時那種「甘甜」的滋味。
那天,爺爺外出時遇到一次鐵路事故,當時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醫生和救援人員。爺爺卻自己折了一根樹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個小時才回到家。
我很難描述爺爺剛踏入家門時,奶奶那復雜的臉色和心情。先是擔心和心疼,而後突然一陣暴怒一個孩子將一位隨訪病人的鐵路醫生帶進家裡,醫生仔仔細細為爺爺作了檢查,然後對他說:「恭賀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狀況良好。」這時,我母親來了,她堅決地說爺爺至少是腦震盪。爺爺的表情卻未置可否。
醫生走後,奶奶和媽媽在床邊又開始教爺爺如何應付醫生和有關調查人員,爺爺只是機械地點頭。
鐵路出事故的消息傳到村裡以後,幾乎全村人都在等待著調查人員最後的善後處理工作。當鐵路上終於又來人時,爺爺似乎早已忘記家人的叮嚀,面含微笑迎接著來訪者,又不失時機地大談天氣和收成等。當來訪者終於問到他哪裡受傷時,媽媽急忙指著頭向他暗示。誰知爺爺卻不緊不慢地說:「我一切很好。」說罷臉上浮現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說:「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萬元也治不好。」媽媽愣住了,奶奶尖叫著失望地從房子里跑了出去,來訪者也發出一陣莫名其妙的笑聲、嘆息聲。
當一切又復歸平靜時,他們發給爺爺5000元錢——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爺爺在到死也沒明白為什麼人家要給他這么多的錢。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結果。
起因:
結果:
2.第一段寫出了怎樣的家境?這對表現人物性格有什麼作用?
3.爺爺最突出的優良品質是什麼?
4.文中寫我奶奶和媽媽的表現,她們這樣做的意圖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小說閱讀題
賭
①一個暴君,一個哲人。他們同時生活在一座城市裡。
②暴君指著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須從內心臣服於我!否則,我殺你!」哲人笑笑,不說話。暴君突然笑了:「不會讓你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說話。
③這時上帝來了。暴君臣服於地;哲人謙卑地躬下腰。上帝說:「孩子們,不要太吵鬧。」他指著暴君說:「你一吵鬧,我就痛苦難忍。」他又指著哲人說:「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後,上帝建議他們一同穿過沙漠,不帶任何補給。誰活著出來,誰就是王者。暴君罵罵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廝殺、搏鬥生涯使他藐視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見任何異樣。
④開始的兩天,暴君一鼓作氣,遙遙領先。他計算過:騎駱駝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勁,估計5天足矣。哲人並不知道他需要多長時間,如果死了,他就去見上帝;如果活著,他就雲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當車,只是偶爾考慮一下前進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遠遠看見沙漠上有個小黑點。漸漸走近,發現是暴君。那時暴君又熱又累又餓,不堪重負,脫得只剩一條褲衩,坐在沙丘上。看見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與哲人一同前進。哲人一直不說話,世界很靜,只聽見腳踩沙子的沙沙聲。暴君終於忍不住了:「你,不渴嗎?」哲人笑笑。暴君又問:「你,不餓嗎?」哲人笑笑。過了好一段時間,暴君惱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無聊嗎?」哲人笑笑。又過了好一段時間,暴君說:「若有劍,我會立刻殺你!」
⑥第四天,兩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艱難。暴君一路咕咕噥噥,像是與哲人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哲人臉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舊。沙漠越來越靜了。
⑦第五天,暴君遠遠落後了,他的精神已處於半失常狀態,胡言亂語著。靜默的沙漠對於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騰、喧囂。哲人也極端疲憊,難以支撐,但他依然移動腳步,沒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癲狂中迷失方向,後來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虛弱得栽倒,但方向感還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陽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潤。哲人睜開眼,看見不遠處有個村莊。
1.小說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請概括兩人的性格特點。
答:暴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說生動地描寫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過程,請用三個詞或短語將這一過程概述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分析標題「賭」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得到了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不要答案?
⑦ 現代文記敘文或小說閱讀題
回 答(15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如果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冰川紀過去了,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為了在宣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擋的天空。
告訴你吧,世界,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我—不—相—信! 那是未來人們的凝視的眼睛。
〔注〕這首詩寫於1976年清明節前後,是作者以挑戰者的身份,向那個人妖
顛倒、是非混淆的年代發出的戰斗宣言。
16、寫出你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的理解。(3分)
答:
17、「冰凌」和「死海」各象徵什麼?(2分)
答:
18、「我—不—相—信」的破折號有什麼作用?(2分)
答:
19、第6節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最後一節有什麼深刻的含義?(4分)
答:
倔強的生命(14分)
在水泥、混凝土占據的都市裡,兀立著一個孤獨的身影——一株老樹。她根植在與我家一牆之隔的前面院落的舊樓下,畸形的樹干、光禿禿的枝椏,沒有挺撥的身軀,亦沒有曲折盤旋的虯枝,顏色黯淡得甚至有些讓人生厭。
伏在窗前,我常納悶,在那樣一個陰暗的角落,怎會挺出這樣一個倔強的生命,沿著樓後牆壁的邊緣破土而出,僅靠著不定期的雨水和那僅有的一小片土壤而成活。這莫不是一個奇跡,我驚詫了。
大自然賦予了她生的權力,卻又讓風雨鏤刻這扭曲的身影。蓊鬱已煙消雲滅,那滿樹的鮮活也早已隨凄涼的秋風而去,只留下樹幹上道道深可沒指的傷痕,在緩緩陳述著平凡中孕育著的偉大。我有些欣賞她了,悔不該把美拘泥於體格的健壯抑或玉樹臨風飄飄然的感覺,這扭曲而不甘沉淪亦是一種生命美的體現。嬌翠欲滴的亮色是美,脫去那一身綠袍枝椏畢現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張力。簡單、質朴的點線勾勒出一副生命的骨架,流暢而自然。那嶙嶙瘦骨笑傲在風中,仍透著幾分桀驁不馴,也許是孤獨造就了這種不屈的性格吧!她獨自躲在城市的一隅,莫不是怕人譏笑她的醜陋抑或是對那些依賴於人而存活的姊妹的輕蔑與嘲笑。大概她是在孤芳自賞吧!如果我不是處在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現她,更不會驚嘆於她的與眾不同。這種精靈的共性於即使死了也不會倒下,枯骨依舊迎著風,直至朽落變成塵埃卻又化為滋養萬物的春泥。而老樹又獨具個性,軀體是彎的,那是與頑石、砂粒抗爭的遺跡。歲月的浪潮湮沒不了她熱愛生命的慾望。一點、一點,艱難地從牆基拱出。試想,當她第一次綻放生命的綠時,經歷了多少同胞們所沒有歷經的苦難,她還是堅挺地活過來了!
每年都有這么一段時間,喧囂了一夏的樹要由墨綠走向枯黃,繼而撒下一樹的悲愴。四季更迭演繹著生命的歷程。在目光短淺者眼中,樹木休眠是一次漫長的窒息,冬季意味著荒涼,而老樹卻仍然安然地在孤獨時積聚活力。塵封的生命不意味著終結,等待著的是休整後的進擊。老樹探著身子張望不正是尋找著什麼,又在期盼著什麼嗎?
21、「倔強的生命」指誰的生命?(3分)
答:
22、起初,「我」對這個生命是怎樣的情感?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4分)
答:
23、閱讀選文的第3自然段,「我有些欣賞她了」,用自已的話概括作者為什麼
開始欣賞她了。(3分)
答:
24、結合選文的第4、5自然段,用自已的語言解釋「老樹探著身子張望不正
是尋找著什麼,又在期盼著什麼嗎?」(4分)
答:
⑧ 有沒有初中的記敘文和小說的閱讀題要帶答案的
一、 生存的地方
有兩個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塊生存的地方。他們找到了一座無人的荒島,島上蟲蛇遍地,處處潛伏著危機,條件十分惡劣。
其中一個人說:「我就在這里了。這地方現在雖然差一點,但將來會是個好地方。」而另一個人不滿意,於是他繼續漂泊。他終於找到了一座鮮花爛漫的小島,島上已有人家,他們是18世紀海盜的後裔,幾代人努力把小島建成了一座花園。他便留在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來,過得很愜意。
過了很多很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財大氣粗的他經過那座他曾經放棄的荒島,他決定去拜訪老友。島上的一切使他懷疑走錯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齊的田疇,健壯的青年,活潑的孩子……
老友因勞累而過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當說起變荒島為樂園的經歷時,更是神采奕奕。最後老友指著整個島說:「這一切都是我雙手干出來的,這是我的小島。」那個曾錯過這個地方的人,什麼話也說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頓,但他奮鬥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適、再富足,但他缺少艱難的創造和奮力的拼搏,他始終自豪不起來。
1.第二段的「他們」指哪些人?「把小島建成了一座花園」中「花園」是什麼意思?
2.第三段「島上的一切使他懷疑走錯了地方」一句承上啟下,照應了上文什麼語句?引出下文什麼內容?
3.老友說「這是我的小島」。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4.來訪者過得很愜意,為什麼聽了老友的經歷什麼話也說不出?下文為什麼又說他始終自豪不起來?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結合文中兩個人的生活道路簡要談談你打算如何尋找自己人生的立足點,開創全新的人生。
二、爺爺
由於營養不良,我們幾個孩子都很瘦弱。歷歲時,我在一家小商店裡當學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嘗到蘋果的味道,盡管它又小又綠沒有成熟,上面還盡是洞,可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感覺到當初第一次吃蘋果時那種「甘甜」的滋味。
那天,爺爺外出時遇到一次鐵路事故,當時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醫生和救援人員。爺爺卻自己折了一根樹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個小時才回到家。
我很難描述爺爺剛踏入家門時,奶奶那復雜的臉色和心情。先是擔心和心疼,而後突然一陣暴怒一個孩子將一位隨訪病人的鐵路醫生帶進家裡,醫生仔仔細細為爺爺作了檢查,然後對他說:「恭賀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狀況良好。」這時,我母親來了,她堅決地說爺爺至少是腦震盪。爺爺的表情卻未置可否。
醫生走後,奶奶和媽媽在床邊又開始教爺爺如何應付醫生和有關調查人員,爺爺只是機械地點頭。
鐵路出事故的消息傳到村裡以後,幾乎全村人都在等待著調查人員最後的善後處理工作。當鐵路上終於又來人時,爺爺似乎早已忘記家人的叮嚀,面含微笑迎接著來訪者,又不失時機地大談天氣和收成等。當來訪者終於問到他哪裡受傷時,媽媽急忙指著頭向他暗示。誰知爺爺卻不緊不慢地說:「我一切很好。」說罷臉上浮現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說:「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萬元也治不好。」媽媽愣住了,奶奶尖叫著失望地從房子里跑了出去,來訪者也發出一陣莫名其妙的笑聲、嘆息聲。
當一切又復歸平靜時,他們發給爺爺5000元錢——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爺爺在到死也沒明白為什麼人家要給他這么多的錢。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結果。
起因:
結果:
2.第一段寫出了怎樣的家境?這對表現人物性格有什麼作用?
3.爺爺最突出的優良品質是什麼?
4.文中寫我奶奶和媽媽的表現,她們這樣做的意圖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小說閱讀題
賭
①一個暴君,一個哲人。他們同時生活在一座城市裡。
②暴君指著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須從內心臣服於我!否則,我殺你!」哲人笑笑,不說話。暴君突然笑了:「不會讓你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說話。
③這時上帝來了。暴君臣服於地;哲人謙卑地躬下腰。上帝說:「孩子們,不要太吵鬧。」他指著暴君說:「你一吵鬧,我就痛苦難忍。」他又指著哲人說:「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後,上帝建議他們一同穿過沙漠,不帶任何補給。誰活著出來,誰就是王者。暴君罵罵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廝殺、搏鬥生涯使他藐視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見任何異樣。
④開始的兩天,暴君一鼓作氣,遙遙領先。他計算過:騎駱駝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勁,估計5天足矣。哲人並不知道他需要多長時間,如果死了,他就去見上帝;如果活著,他就雲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當車,只是偶爾考慮一下前進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遠遠看見沙漠上有個小黑點。漸漸走近,發現是暴君。那時暴君又熱又累又餓,不堪重負,脫得只剩一條褲衩,坐在沙丘上。看見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與哲人一同前進。哲人一直不說話,世界很靜,只聽見腳踩沙子的沙沙聲。暴君終於忍不住了:「你,不渴嗎?」哲人笑笑。暴君又問:「你,不餓嗎?」哲人笑笑。過了好一段時間,暴君惱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無聊嗎?」哲人笑笑。又過了好一段時間,暴君說:「若有劍,我會立刻殺你!」
⑥第四天,兩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艱難。暴君一路咕咕噥噥,像是與哲人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哲人臉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舊。沙漠越來越靜了。
⑦第五天,暴君遠遠落後了,他的精神已處於半失常狀態,胡言亂語著。靜默的沙漠對於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騰、喧囂。哲人也極端疲憊,難以支撐,但他依然移動腳步,沒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癲狂中迷失方向,後來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虛弱得栽倒,但方向感還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陽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潤。哲人睜開眼,看見不遠處有個村莊。
1.小說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請概括兩人的性格特點。
答:暴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說生動地描寫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過程,請用三個詞或短語將這一過程概述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分析標題「賭」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得到了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