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華《活著》的閱讀感悟
余華《活著》的閱讀感悟可以以啟發為主題,描述書中的大致經過,最後總結感受。
正文:
余華的《活著》這本書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的時候,並未打算一個晚上就讀完,讀完後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男主人公福貴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難中,只有在一開始享受了幾天富貴日子。從敗光家產,到氣死父親,妻兒被接走,明明是准備去城裡請大夫為母親看病,卻被人捉去拉大炮;
我相信,即使現在再苦再累,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世界會給你回報的,就如史鐵生,在20歲雙腿癱瘓時,如果他選擇放棄生命,也許就沒有我現在所認識的史鐵生,一切已然,必屬本然,必然與當然。
(1)活著小說閱讀理解答案擴展閱讀: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在那樣的年代,一個最普通的家庭在巨變的歷史中浮沉,根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且不幸和坎坷總是纏繞他們,但他們也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對生活和未來依舊充滿著美好的嚮往,那種精神真的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不允許我們懦弱。
2. 求《活著》閱讀答案!急!急!急!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余華,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蘇童、格非等人齊名。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電影。 作品特點: 余華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此前他發表了二十幾篇小說均沒有多少影響,這篇作品發表後,深得李陀等著名評論家的好評,余華於是一舉成名。此後,他在《收獲》等國內重要刊物上接二連三的發表了多篇實驗性極強的作品,令文壇和讀者震撼,在評論家的密切關注下,他很快成為了馬原之後中國先鋒派小說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余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余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由於先鋒文本讀者甚少,成名之後的余華及時地做出了調整,自《在細雨中呼喊》開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澀難懂,而是在現實的敘述中注入適度的現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盡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 余華的早期小說書要寫血腥、暴力、死亡,寫人性惡,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現象。他小說中的生活是非常態、非理性的,小說里的人物與情節都置於非常態、非理性的現實生活之中。正如謝有順指出:「暴力是余華對這個世界之本質的基本指認,它也是貫穿余華小說的一個主詞。」 余華說:「那時期的作品體現我歐冠世界結構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對常理的破壞。簡單的說法就是,常理認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裡是堅實的事實;而常理認為可能的,在我那裡無法出現。導致這種破壞的原因首先是對常理的懷疑。很多事實ijing表明,常理並非像它自我標榜的那樣,總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規律,世界彬飛總在常理的推斷之中。」 余華認為:我更關心的是人物的慾望,慾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在敘述態度上,余華追求羅伯-格里耶的「零度狀態寫作」,即「無我的敘述方式」。 結構上,余華採用時間結構小說,他把物理時間轉換為心理時間,幾個時間交錯敘述,把時間進行分裂、錯位,呈現出多重象徵。 余華的小說在形式和語言上做過大膽的試驗與探索,語言感覺與法國新小說相似。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星星》《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黃昏里的男孩》等 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難逃劫數》《世事如煙》《一個地主的死》《古典愛情》《戰栗》《我膽小如鼠》等 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 文論集:《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
3. 《活著》的閱讀答案
1.解放後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煉鋼鐵、三年自然災害
2.
本書作者用近乎冷漠的筆觸,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讓我們感受福貴的內心,感受福貴的溫情,也去感受福貴的苦難,作者用第一人稱,拉開了敘事的時空距離,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午後,我們感受了福貴對「死亡」的無奈,也感受了福貴的人生哲學——堅韌,「死人的已死去,活著的人繼續好好的活著。」
3.
不矛盾。其實本書一直以死亡為主題,而故意用活著,突出這個死亡的主題,從一開始提福貴死的那個騙他錢的老千,到後來他的親人,家人,等等,從而寫出了一個那些動盪年代帶給人們的痛苦和折磨,而福貴最後活了下來,單純的活著,寓意深刻
4.
《活著》顧名思義就是對人生生活的一種反思,據我對該書和作者余華的理解,他是藉助小說主人公「富貴」一生的遭遇來反映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們生活的艱辛,以及種種社會問題,同時小說的時間背景也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寫照,作者通過對富貴及其一家人的慘痛遭遇說明了書的主旨,這就是人的一生活著並不容易,它需要經過多重災難的洗禮和凈化,也許只有等到人不如晚年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人一生活著的真實意義,就如小說中富貴對這老黃牛所訴的一番話一樣,那番話就是對主人公富貴以及人生活著的一種最好闡釋。
其實我很喜歡看余華的活著,寓意深刻
4. 余華長篇小說《活著》的賞析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余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簽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5. 《活著》閱讀理解
活著的主題就是活著。主角福貴一聲悲慘的遭遇就是要讓人們忍受生活,努力的活下去,不因為別的,只因為每個人都想活著。
6. 余華的經典小說《活著》,到底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第一個道理是我們如果活著的話,就要知道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 人們常說世上沒有賣後悔葯的,因此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就要懂得去珍惜。正如這本書當中的福貴,他是一個不懂得珍惜的人,他沉迷於賭博之中,當時懷著孕的妻子跪在賭桌前面求他回去,而他卻不回去,等到他回家的時候,卻對他的妻子是一頓毒打,後來他老的時候,每當想起這件事都覺得很後悔,但是他卻不能回到那個時間了,因此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做好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每一件事,不要等到後來失去了才知道後悔 。
總之,《活著》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大道理,我們要從中吸取這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