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閱讀 » 馬步與孫桂英小說閱讀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馬步與孫桂英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27 18:22:56

1. 水滸傳張清的事跡詳細點的。

張清是彰德府人氏,善用飛石打將,百發百中,人稱沒羽箭。他原是虎騎出身,後鎮守東昌府,麾下副將有花項虎龔旺、中箭虎丁得孫。宋江與盧俊義分兵攻打東平府、東昌府,約定先攻下城池者為梁山泊主。盧俊義率軍前往東昌府,結果首陣便被張清以飛石打傷井木犴郝思文。次日再戰,丁得孫又用飛叉擊傷八臂哪吒項充。盧俊義連輸兩陣,只得向已經攻破東平府的宋江求救。

宋江聞訊轉戰東昌府,張清施展飛石絕技,連打金槍手徐寧、錦毛虎燕順、百勝將韓滔、天目將彭玘、丑郡馬宣贊、雙鞭呼延灼、赤發鬼劉唐、青面獸楊志、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大刀關勝、雙槍將董平、急先鋒索超等梁山十五員戰將,並將劉唐捉回城中。但龔旺、丁得孫卻被梁山軍生擒。宋江為此割袍立誓,定要活捉張清。

梁山軍師吳用為引誘張清出城,命人水陸兩路運糧。張清果然中計,帶兵出城劫糧,以飛石擊傷魯智深,劫取陸路糧草。他又去劫取水路糧草,卻被林沖率鐵騎逼落水中,最終被阮氏三雄生擒。梁山諸將都要求將張清處死。宋江卻力排眾議,義釋張清,並折箭為誓。張清便歸降梁山,並引薦獸醫皇甫端。後來,龔旺、丁得孫也歸降梁山,一百單八將至此聚齊。

大聚義梁山排座次時,張清排第十六位,星號天捷星,職司為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位居第五,與花榮、徐寧、楊志、索超、朱仝、史進、穆弘並列。兩贏童貫時,張清擔任「巡哨都頭領」,率領三十餘騎哨馬負責哨探,在童貫軍前連哨三遭。

(1)馬步與孫桂英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張清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沒羽箭,彰德府人氏,原為東昌府守將。他擅用飛石,曾連打梁山十五員戰將。歸順梁山後,排第十六位,上應天捷星,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征四寇時屢立戰功。征方臘時戰死於獨松關,追封忠武郎。

張清姓名出處:宋元時期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三十六部下中有「沒羽箭張青」,便是張清的原型。而同時期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張清亦在其中,贊言為「箭以羽行,破敵無頗。七札難穿,如游斜何」。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水滸傳》的雛形或藍本,也應是張清這一形象可考的較早出處。

張清綽號考究:沒羽箭的「沒」應讀為mò,出自李廣射石的典故。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一次打獵時誤將草叢中的一塊大石當成老虎,於是一箭射去,結果「中石沒鏃」。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引用晉代徐廣的話,認為「沒鏃」一作「沒羽」。沒羽箭意思是說箭射得又准又狠,竟連箭羽都沒入石中。

2. 關於楊家將

楊家將
戲曲《楊家將》

戲曲里的在《楊家將》大多取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之所以能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厚愛歡迎垂青,到如今有著幾百年的旺盛的生命力,當然離不開無數梨園前輩大師們的精雕細刻千錘百煉的傾注一生的狠功夫,才使得戲曲的種子深深根植於觀眾百姓的內心裡,舞台上的演員們所表演的楊家將人物身上特有的勤勞、勇敢、智慧、善良,大義凜然,保家衛國的品質性格它不僅僅屬於戲中人物,它屬於人民群眾。這些優秀的戲曲藝術真應該值得現在的藝術家們的搶救和挖掘,不應該讓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寶貝」消失在我們的手裡,千萬不要等數年以後,當我們的子孫面對劇本里的經典唱詞,卻不知為何物?那時我們會成為戲曲得罪人,到那時我們將無顏面對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

相關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眾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征西》和揚劇《百歲掛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為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為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準的支持下凜然掛帥,全家出征。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征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只此獨子,不準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借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絕谷,以威脅楊家。其計為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絕谷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谷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於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谷去,太君允准,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龍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絕谷後,歷盡艱險幾經波折,終於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采葯老人的幫助下,攀上的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谷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為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沖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里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曲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獎。並成為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掛帥成了中華民族戲曲史上一曲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台風采決不減當年。該戲作為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為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里,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掛帥前後兩種不同的復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家將捨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才」誓不為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掛帥我掛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振耳如饋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於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庄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將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舞台上。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家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征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家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游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於《楊家將演義》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不過,傳統的影響無論多麼巨大,畢竟只是一方面。清皇朝已是我國封建社會全面走向崩潰的時代,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各部門匯合了一股反封建正統的「異端」勢力,形成了一個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地方戲曲中的新編楊家將故事,正是這股「異端」勢力在民間的一翼。

楊家將故事發展階段上反傳統的「異端」傾向,明顯地表現為題材的變更。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於《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於《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於是,楊家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向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家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跡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台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台上流行的楊家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台下歡迎」。同時在當舞台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家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家門里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余塘關》、《穆柯寨》等)大為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里只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龍峪》、《孤鸞陣》等),男女關系的描寫卻也佔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眾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向始露端倪。

戲曲界的不少專家一直認為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向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台上楊家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裡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曲藝術家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里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慾望和弱點。借用「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著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

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為「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為奸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里,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凄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出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為愈」的死節變成了由於「被困兩狼山,白日受飢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絕望。這出以唱為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為整出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為「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家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麼京劇便是以「一家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兇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向十分鮮明。

戲曲藝術家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里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只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11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這出喜劇通過「我今日到無有父子的恩大,她那裡卻還有夫妻的情長」,12這樣的形象對比,贊頌了人懷對於「王法」的勝利。盡管這是以獻降龍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家」為代價的人情,實際上跟王法並不抵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

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家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向。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沖擊。

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相似,《四郎探母》、《楊八姐游春》這些戲雖然取材於舊故事,利用了傳說中的人物和一部分情節,但進行了大量的發揮和脫胎換骨的改造,徹底擺脫了楊家將故事的「忠君報國」的傳統主題。以《四郎探母》為例,它就是以「血成河屍骨堆山」的兩國交鋒為背景,通過楊家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境遇,通過他們極端痛苦的內心世界,形象含蓄地表露了劇作者對這類戰爭的厭惡,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這種主題的變化,不僅是藝術跳出了舊的窠臼,而且是思想意識的大飛躍。

在新編的故事裡,傳說中的楊家將形象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楊門女將不再因為忠君報國、效死疆場而被歌頌。《楊八姐游春》里敢於譏諷皇帝的佘太君,敢於提兵抗婚的八姐、九妹,都以她們的叛逆精神而光彩奪目。《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也以善良、爽直、多情、機智的性格區別於演義里那個「嫁夫隨夫」、三從四德的公主形象。

對於傳統故事裡的各種封建意識,新編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破。一出《四郎探母》幾乎對傳統故事裡的封建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情緒都作了否定。在傳統故事裡,征遼戰爭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征儂智高是相提並論的。這與《水滸》把征遼與征方臘相提並論一樣,實際上都是以宋朝為正統,把少數民族政權和農民起義看成「盜賊」。《四郎探母》卻能擺脫這種觀念的桎梏,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提示宋遼之間「兩國不和常交戰」,「各為其主奪江山」的封建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發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家既是親家,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家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里。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表明了作者能夠跳出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新編故事以濃厚的人情味來與傳統故事的道德教化相對立。《四郎探母》的思想內容,三十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鼓吹「招降納叛」,也有把楊四郎與歷史上的「和親」相並論。我們認為,這些都不符合這出戲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准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著力刻劃了楊家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著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沖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這里的確有人情高於一切的思想。有的評論者認為這是《四郎探母》的「反動思想性」所在。13這種論斷是缺乏歷史觀點的。評價任何歷史現象都不應該籠統地下結論。正象我們不能籠統地肯定「執法如山」一樣,我們也不能籠統地否定《四郎探母》「人情至上」的描寫。首先,要求《四郎探母》的作者運用階級觀點來進行人情描寫是沒有道理的。其次,這種的人情描寫是為戲的主題服務的。把楊家母子、夫妻、手足之情描繪得越純真、越深厚,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動人、越深刻,對封建戰爭的揭露也就越有力,越富於形象性。其三,針對傳統故事「忠節至上」的道德教條,《四郎探母》的人情描寫反其道而行之,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在傳統故事裡,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寫往往只有一個乾枯的概念。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情、手足之義……都淹沒在效忠王事的義務里了。過去許多評論都曾分析過楊家將故事中有關愛情婚姻描寫的民主傾向。其實,傳統故事中的自主婚姻與《卓文君》、《西廂記》一類戲里所表現的愛情追求有本質的區別。楊家將的婚姻與對封建國家的義務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描寫楊宗保私自招親的同時,作者一方面強調穆桂英也是「忠良之後」,表明她與楊家門當戶對;另一方面還把婚姻與獻降龍木、破天門陣-「投效宋家」聯系起來,以此作為婚姻的基礎。說穿了,這不過是一場自主的封建政治聯姻罷了。楊家將的婚姻差不多都離不開這一模式。針對這樣的窠臼,《四郎探母》才把人情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不能說是在封建壓近下的一種「人的覺醒」。而這種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正是新編故事對舊傳統的有力突破。

我國十六世紀以來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茁壯。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缺乏歐洲歷史上那樣「狂飆突起」的巨大聲勢。因而,楊家將故事的發展階段上,反對封建傳統的力量也不強大。《四郎探母》這樣的人文主義作品只是少數。這是《四郎探母》長期不為人理解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的范圍來看,《四郎探母》等新編楊家將故事的革新精神與清代整個文化界反封建的啟蒙運動是血肉相連的。這些戲對楊家將故事題材的開拓,與清代「楊州八怪」畫派對「四王」派正統山水畫的叛逆一樣,其基本精神都是反對舊傳統的大膽革新。而《四郎探母》等戲以人情來對抗道德說教與當時思想界猛烈抨擊綱常倫理的矛頭也是一致的。不管它們的批判有多麼大的局限性,只要它們是針對封建壓迫而作的反抗,就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楊家將故事

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勛,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侯。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跡,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

3. 喜讀《青白鹽》,夜訪馬步升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喜讀《青白鹽抄》,夜訪馬襲步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喜讀《青白鹽》,夜訪馬步升
劍雲(李建榮)
(2007年11月某日夜於蘭州黃河畔)
一、《青白鹽》很有吸引力。
問:《青白鹽》將要出版了,這是從你的毛細血管里流出的鹽啊!
答:確實,小說投入寫作時間不算長,但積累時間很長的。差不多調動了我截至目前最重要的人生經驗好閱讀積累。小說寫成之後給文化層次不同的人發去之後,都說好讀。敦煌文藝出版社社長劉蘭生當夜看完了,放不下,說他一晚上沒睡覺。責任編輯王紅梅也一樣,都是看不完,放不下。他們說,編了一趟書,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我老婆都不做飯了,看了差不多一個晝夜。
問:是啊,這小說真有誘惑力,看得男人睡不著覺,女人也睡不著,有什麼秘密呢?這部小說作為一部家族史小說,對正義與邪惡斗爭的主題,有什麼突破?
答:我力爭突破家族本位主義。作家在寫家族小說時,哪怕是一個虛構的家族,都有家族本位主義情結,這是人的本性,不知不覺間,會使自己代表的(以第一人稱敘事的一方)家族一方成為……
以上

4. 《紅日》長篇小說中,解放軍戰士馬步生的外號是什麼

你好
關於你問的
《紅日》長篇小說中,解放軍戰士馬步生的外號是什麼?
這個沒有聽說過啊
不清楚是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