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閱讀 » 美室小說閱讀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美室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24 11:24:39

① 善德女王德曼最後和金庚信在一起了嗎

應該沒有。歷史上女王誰都沒嫁,金庾信娶了天明的孫女,即金春秋的女兒。根據小說《美室》,美室最後隱居,死在了廟里,薛原郎一直陪伴她到她死。正史上沒有美室其人,金庾信的年齡跟女王也相差好多。具體的結果,還要看編劇怎麼編,會不會依據歷史和小說,那隻能看劇才能知道。

② 美室的譯者序言

譯 序
薛舟 徐麗紅
「如果對待自己的身體都不真誠,人就沒有自由」。而人類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究竟屬於動物學范疇,還是屬於社會學范疇,今天談論這樣的問題,結論不言而喻。然而如果同樣的問題沿著時間的軌道前推1500年,那又將得出什麼結論呢?
應該說是美室通過韓國作家金星我闡述了這個問題,而不是作家金星我通過美室回答現代人的疑問。那麼美室是誰?美室,新羅時代的「埃及艷後」,通過色相操縱了新羅三代國王,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美室,聽憑本能的指引追逐愛情,她是聖女,也是娼妓。美室,引領少年變成了男子漢,她是母親,也是妖姬。
美室生活的新羅時代,儒家思想還沒有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也就是還保留著人類童年時代的質朴無華和天真爛漫。既然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美室的故事恐怕也就不難理解了。美室生於未珍夫和妙道的偷情,本身就是慾望的產物,「出世之後的第一個五年,美室是跟野獸共同度過的。玉珍把她放在密林深處,讓她自由自在的生長」,「美室萬事不縈於心,從不處心積慮,也不會尋根究底,像風吹過,像水流過,消失了就不再記起。時間逗留於她的身邊,然後緩緩地流走。美室聽見了所有時間的窸窸窣窣的聲音」,這時候的美室與動物無異,身上殘留著動物的痕跡。應該說這個女人天賦異稟,後來在外祖母玉珍的教誨之下學習古代典籍,如《般若心經》、《談天衍》、《玄女經》、《素女經》、《養性延命錄》等,美室漸漸成長為懂得如何使用自己身體的女人,能夠進宮履行自己家族的使命。十四歲那年,美室進入王宮,與殿君世宗情投意合,彼此深深吸引,然而不幸捲入宮廷斗爭,很快就被發落出宮。宮外期間,年輕英俊的花朗斯多含為她填補了寂寞的內心,治癒了她的心靈傷痕,由此兩人產生了深厚的愛情。然而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她們的愛情註定要遭到摧殘。世宗為美室得上了相思病,太後下令將美室召回王宮。再度入宮的美室變成一個內心冷酷的女人。為了權力,她的慾望在燃燒,日益向著淫亂的深淵淪落。美室從被動到主動,並以美色為武器,懂得利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她接連服侍了三位國王,最後終於掌握乾坤,從幕後走到了歷史的前台。
相傳新羅聖德王時期的學者金大問寫有《花郎世記》,描寫了三十二位風月主的傳奇故事,不過有人指責《花郎世記》為偽作,認為它是小說,而不是歷史,然而這樣的指斥正好符合了小說家金星我的旨趣,於是她放開筆墨,索性以小說家的視角去重新解讀那個時代,那段歷史,那些人物,於是就有了這部震驚韓國文壇的《美室》。「美室」是真是假並不重要,她是被現代人脫去窠臼見真淳的理想。正如評論家金美賢所說,「通過美室,我們窺見了自我」。美室,就是現代人面前的鏡子,以其虛無,燭照著現代人的復雜,她既是源頭,又是歸宿。如果此時重新回顧「人類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的問題,恐怕已經不能再說結論顯而易見了。「《美室》不僅從細節上復原了我們不太熟悉的古代史,而且向我們暗示了21世紀的新人類。」小說家金衍洙的話道出了《美室》的意義所在,應該說「美室」是個大隱喻,至於其中隱含的喻旨,只能留待時間為我們揭曉。
金星我認為遭遇「美室」是快樂的時間旅行,而譯者的遭遇《美室》卻是愉悅而艱難的語言之旅。金星我的語言絢爛而美麗,也只有這樣的語言才配得上這樣的靈魂,對於譯者而言,這樣的遭遇幸福而又疲憊,只能搜腸刮肚,動用全部的語言儲備,全心全意塑造好「漢語的美室」。「流則流矣,停則停矣,只是緩慢,不催不問,只要緩慢,萬事不縈於心。風在吹拂中掠過,水在流動中消失,心也隨之埋葬。美室隨著春天消失了」。最後一行叫人非常尷尬,這個句子很難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稍不留神就會流於翻譯腔,實在不能亦步亦趨,況且譯者從「驚濤駭浪」中走來,急於棄舟上岸,反復默念又思忖良久之後,決定合上書本,完全以我口寫我心,來它個大寫意,讓美室徹底消失,不露痕跡。如果過分執著、拘泥,想必她會抱恨而去,翻譯的人也不得安寧。正為這個句子得意之時,故事已然結束,更不可能以此時此刻的狀態重新開始,這使人確信翻譯也是「時間的藝術」。
誠如所言,《美室》的翻譯與其說是作家與譯者的交流,不如說是韓語和漢語的對決,而作者對古典的大量引用,已經在冥冥中決定了譯本(尤其是漢語)的語言風格,所謂「翻譯是再創作」的命題顯得虛偽,我們只是在尋找、去順應,所以它應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誠惶誠恐地捧出自己的譯作,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與指正,讓漢語的《美室》變得更美。 2006年8月7日 北京

③ 求高人推薦幾本好看的書,注意不是網路小說。真真正正的好看的故事,是書。能在書店買到的書。

你是哪個年齡段,正讀書還是工作?
那些名著老實說是見仁見智的,不是誰回看了就有什麼體悟,答更多的人只是純粹因為它是名著所以去看,完全不了解其中的含義。
所以我建議你結合自己的經歷,興趣愛好, 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比如你在大學有點迷茫,可以看看《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如果你還是比較天真懷著浪漫情懷的BOY OR GIRL,可以看看韓寒的,如果已工作嗎,抱歉,幫不了,社會比較復雜。

④ 有沒以朝鮮古時為背景的後宮小說

最近看了《同伊》,講的時朝鮮蕭宗時代的故事。雖然主角不是張禧嬪,也不是仁顯王後,但是主軸仍然是圍繞著這兩個關鍵歷史人物的。可以說,這部戲是從崔淑嬪的角度來看待仁顯王後和張禧嬪的傳奇的。為了豐富我的知識,特地挖出了1年多前從韓國網路書店買的書。那本1970年代出版的書想必早已絕版,能買到已經很開心了,雖然說外殼已經有點破舊了。

小說書中收錄的3個故事,主人公都是朝鮮時期以品德出眾而聞名的女人。其中一個就是仁顯王後。這個故事屬於宮廷小說,是一個不知名的宮女寫的。寫得很詳細,連人物對話都出說來的。故事一開始是描寫仁顯王後如何如何得好,如何如何得受到朝鮮王室眾人的喜愛和尊重,特別是蕭宗的生母王大妃非常喜愛仁顯王後。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直到張禧嬪的出現。這兩個女子的個性截然相反,張禧嬪心術不正,野心極大。她散播惡毒的謠言,讓蕭宗動搖,之後產生了廢後之心。在忠臣們極力反對之下,蕭宗仍一意孤行,廢仁顯王後而立張禧品為後。這轟動的事件造成了無數忠臣的死亡和流放,舉國動盪。仁顯王後之後在私宅過了5年清苦的歲月。期間蕭宗再次改變心意,重新迎接王後回宮。仁顯王後復位,張禧嬪心有不甘,竟用巫術詛咒王後,導致王後被怪病纏身,在眾人的淚水中,仁顯王後逝世,留給蕭宗多少遺憾。故事的結尾說「世間賢德女子,莫過於商周的娥皇、女英,而我們朝鮮則以仁顯王後為榮「。

小說其實我覺得故事有真有假,事件肯定假不了,但是人物的刻畫上多多少少有了美化的成分。仁顯王後就不說了。光看朴泰波(Pak Taebo)。這個人在蕭宗廢仁顯王後的時候極力組織,發動群臣,聯合上疏,但卻惹的蕭宗龍顏大怒,將他處以極刑。蕭宗親自行刑,然而即使酷刑如何殘忍,剛正不阿的朴泰波坑也沒吭一聲,仍然堅持勸阻蕭宗。故事完全記錄了他和蕭宗的對話。雖然很生動,但這一點我覺得很可疑,應該是有虛假的成份的。畢竟,一屆小小的宮女怎麼可能知道刑場發生的事呢?她所記錄的,應該是人雲亦雲的n手產品。

小說而對於仁顯王後猶如聖人般的品德,我有所保留。畢竟,朝鮮的王後大多都扮演者賢內助的角色,個個都很低調,品行優良,像文定王後那種有野心的女人是少數。而對於她傾國傾城的美貌,ahem...(清理喉嚨),更是不可盡信。韓國人是朝鮮人的後代,她們的容貌如何,相信大家早眼見為實。而且,古代後宮多是和政治掛鉤,真正的美女一般都在隱藏在民間,所以好色的乾隆皇帝才喜歡往江南跑。朝鮮沒幾個留名青史的美女,不像我們中國的四大美人。就連黃貞伊也是以才藝聞名的,張禧嬪、張綠水等謀權弄術的壞女人大概就只會施展狐媚之術。因為貌美而在史書上留名的朝鮮王室女人目前我只知道和協翁主一個。正史自然沒有記載,惠慶宮的《恨/閑中錄》(又是一本宮廷小說)卻略提了。縱使這樣,和協翁主的美貌也是相較於惠慶宮所見所知,沒人知道如何詮釋她的美貌。但是既然惠慶宮會為此留下墨跡,大概和協翁主的容貌是真得很出眾。

小說另外,故事中也隱隱暗示了蕭宗的善變和多疑。蕭宗的性格應該是有缺陷的,他多疑,容易被讒言動搖。區區流言蜚語就讓他對仁顯王後生出了廢後之心。而廢王後,再朝鮮自開國以來,從沒有先例。而蕭宗不顧大臣阻止,一意孤行,這更凸顯了他是那種沖動而且一旦下了決心就會堅持到底的人。事後,蕭宗又後悔了,廢了張禧嬪,讓王後復位,真讓人猜不透他多變的心思。這應驗了一句古語「伴君如伴虎「。

小說蕭宗廢後的事件對朝鮮之後的200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立下遺訓,不準子孫立後宮為妃。他應該沒有想到,他的決定改變了朝鮮的命運。因為不能升後宮為妃,貞聖王後逝世後,65歲的英祖沒辦法,只好娶了相當於自己的孫女的年饉15歲的貞純王後金氏。他心中一定不會好受。畢竟,英祖不像他的老爸蕭宗那麼喜歡女色。如果不是這條規定,英祖一定會立宣禧宮李氏為王後的。這個女子伴著他白頭到老,一起攜手走過了50多年的風雨,並且為他生了多名子女。其中有英祖最愛的和平翁主與和緩翁主,更有他討厭的和協翁主與思悼世子。宣禧宮為人低調,在思悼世子事件中,她默默地躲在幕後,秉持著一個後宮該有的沉默。若她能成為王後,也許思悼世子的悲劇就能改寫吧……貞純王後的角色在整個事件歷史很模糊的,她應該是沒有任何野心的。然而她的父親卻參與世子的事件了

⑤ 談談你對倫理思想傳統的基本看法

「倫理」和「道德」嚴格地說是兩個概念和范疇,在中國傳統理論思想史上,「倫理」和「道德」兩個概念原本以單字表示,運用也有區別。「倫」表示輩分、類別、秩序;「理」表示治理、條理、規律;「道」表示道路、道理;「德」是理的規定,道的遵守。在西方倫理學史中,認為「倫理」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是絕對精神在客觀精神階段的真理性存在。「道德」是體現倫理精神、調節倫理關系的形式。倫理賦予道德以客觀內容。可見「倫理」側重於社會,強調客觀關系和秩序;「道德」側重於個體,強調主觀內在的操守。
在客觀關系和實踐層面上,人們往往用對自身實踐及其形成的關系的調節上去理解「倫理」「道德」,將兩個概念等同使用,並在日常思想交流中約定俗成。所以「倫理」和「道德」這兩個詞有時通用,有時則要加以嚴格區別。
一 談談傳統倫理思想
傳統文化理論中,「道德」是關於修身的學問,它以「善」為核心,「倫理」是關於治世的學問,以「公正」為核心。中國古代思想史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關於「倫理」理論范疇的論述,但是,在大量的關於社會、政治、個人修養與社會關系的論著中,蘊藏了豐富的倫理學思想。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倫理
家庭倫理主要體現在孝悌、仁愛上,「孝」是對父母祖先的敬愛,「悌」是對兄長的順從,在儒家倫理思想和文化中是連用的。「仁愛」就是「博愛」。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思想史上,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孝」最為崇尚。孔子是倡導「孝」的第一人,他所創立的「仁」學即以「孝」為其根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到西漢時,由於儒學的至尊地位,「孝」也被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形成系統的孝道。首先就是西漢的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到了宋明時代,「孝」被推向極端,成為「愚孝」。可見,「孝」的道德觀念有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作為倫理道德的起點,也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後,幾乎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可以說,孝道在封建社會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成為系統化理論化的道德規范。由於孝具有齊家與治國的雙重功能,並且被視為齊家治國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觀念遠遠地超過了道德觀念的范圍,它被無限擴大,應用於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漢代以孝治天下,實行「舉孝廉」之制,行孝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了大批的孝子。
孝的主要表現,首先是家庭血脈的延續,養育後代,使家族後繼有人。其次是敬養長輩,能使父母精神上得到慰籍是「孝敬」,是大孝,能使父母衣食無憂是「孝養」,是孝的基本要求。在中國傳統倫理中,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強調敬親的精神層面,例如《居家雜儀》一書中就說了:「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以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反命之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許之,然後改之。若不許,苟於事無大害者,也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已志,雖所執皆是,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事?」作為晚輩,對父母的吩咐要記在心上,立即完成,完成後要告訴父母,即使父母的話是錯的,也要和聲柔氣地進行說明,即使你自己的意見是對的,自作主張地完成了,從情感上說也是對父母的不孝。因為父母子女之間除了原則性的是非以外,更重要的是感情。其次,由敬愛自己的父母、祖先擴大到尊敬所有的長輩和老人,這是「敬親」又引申了一步的含義。《孝經》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博愛也),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廣敬也)。」這里提出了在敬愛自己雙親的前提下,「廣敬」和「博愛」的主張。明確要求人們不但要敬愛自己的父母兄長,而且要用同樣的情感去敬愛別人的父母兄長,即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離婁上》)這種由敬愛自己的雙親,推廣到敬愛所有長輩老人的道德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困濟危、尊老愛幼的民族性格和人道主義精神,可以說是封建孝道中更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成分。
其次是和順,和順是家庭關系融洽的基本要求,傳統家庭倫理所關注家族內部的人際關系不僅僅是夫婦、父子、兄弟等「三親」關系,還涉及到幾乎所有與血緣有關的親屬關系,如祖孫、外祖孫、叔侄、婆媳、翁媳、妯娌、姑嫂、堂兄弟、表兄弟等。如何處理好這些眾多而復雜的關系,傳統家庭倫理中都不乏精闢之見解,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和總結。家庭關系中首先是夫妻關系,夫婦之道,天地之義,風化之本原也,夫婦和順,要求為夫要守義,見色而不忘義,處富貴而不失倫,為妻要節儉、勤勞等。如果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夫婦只有相敬如賓,才能和睦美滿。其二是兄弟關系,兄弟之間是一種血氣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親情關系,相互間應友善相處。其三是妯娌關系,妯娌之間沒有兄弟、父子之間那種血緣親情關系,家庭矛盾大多由此而起。處理好妯娌關系是家庭和順的重要要素。家庭和睦,夫婦、父子、兄弟、妯娌怡怡其樂,成為家道興盛、光耀門楣的基礎和保證,也是要著力解決的倫理問題之一。在家庭人倫關系中,主要是夫婦、父子、兄弟之間的關系,正所謂「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
2、教育倫理
教育倫理在傳統文化中,多是以家書、家訓的形式來表現的。它首先強調教育的道德倫理。人的道德品質是一種後天的社會屬性,形成之後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一旦形成了某種不良品性,要改變則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且會因此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
「天真純固,固須早教」。強調早期教育不僅符合兒童生理發展的規律,也能充分體現兒童的心理特徵。少年時代精力旺盛是人生的知識儲備時期,其基本任務是學習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各種知識,形成一定的生活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意識和知識技能。這時期兒童的求知慾特別旺盛,記憶力、模仿力也最強,而且其精力也最容易集中,生活經歷單純,心無紛擾。因此,少年時期進行知識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然提起,尚可數行成誦」。(張英《聰訓齋語》)
進德、修業是不可分割的,學業的增長有利於提高孩童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其各種能力的發展。從大量的文獻來看,古人是把「立志」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明代大儒者姚舜牧說:「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總是虛浮,如何可以任得事?」什麼是「志」呢?就是重視自身的修養,包括重義輕利、安貧樂道、喑世不欺等等。具有這種遠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人,必能安邦治國、撫民施政,以天下為己任,以報國為自許;必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有了志向就會自我完善,做一個有作為的人,立志是一種人生境界。例如,明·楊繼盛就說過:「人需要立志。初時立志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志,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志起志氣來。」(《明·楊繼盛《楊忠愍集·給子應尾、應箕書》)
名人先哲有名人先哲之志,庶民百姓也有庶民百姓之志。北宋詩人張耒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同列「蘇門四學士」。他寫了一首反映賣餅小兒寒夜沿街叫賣的詩教育兒子要為立志向而努力,詩的題目很長,像個述事小序:《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秸秬》。其詩曰:「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這首示兒詩不僅充滿對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又以此例教育兒子:「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不管職業的高低,意志都應當堅定,男子漢有了追求,就不可能清閑自在,生活的艱辛應當成為催人奮起的動力,詩人借賣餅孩童之例教育兒子,是別具一格的教子詩。
人立了志,就需要勤奮學習,人才能學有所成。首先強調學貴勤勉。古代關於教子勸學的格言、傳說故事、家書家訓不可勝數,僅從流傳甚廣,影響頗大的《三字經》看,其中就列舉了20多個勸學、勤學、勵學的故事,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退,爾小生,宜早思。」些故事通過《三字經》琅琅上口的傳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傳統教育倫理中,非常注重治學方法的傳授,左宗棠談到讀書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至今都仍作為讀書的經典之法。鄭板橋在精讀與泛讀的問題上,有著自己的精闢見解:「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方宮賦》至四鼓,老吏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櫥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鄭板橋集》)。世人常以為自己有過目成誦的聰明就逞能,鄭板橋認為這是最不濟事的。孔子讀《易經》使編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至深夜四鼓,這些名篇都不是以過目能記就了事的。但也不能什麼都讀都記,如一部《史記》,洋洋數百萬言,其中只有如《項羽本紀》中的鉅鹿之戰等精彩篇幅是最好的文章,宜反復誦讀。如果篇篇都去讀,就成了沒分曉的鈍漢。讀書要有選擇,不能什麼都讀,什麼都看,只有對真正的好書,才要求反復閱讀,仔細探求,不能「以過目成誦為能」。鄭板橋一身奇異,他的讀書體會彌足珍貴。另外,在讀書不如抄書、愛惜書籍和老老實實做學問等方面,中國傳統倫理中都有很好的精闢的論述。
3、處事倫理
傳統倫理思想中,對人與人的社會影響,青少年交友成長等處事倫理,都有很重要的內容,首先便表現在擇友方面。顏之推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顏之推又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久而自臭也。」(《顏氏家訓·慕賢》)因此,君子必慎交友。一個人成家立業,逐漸遠離父母的教誨 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後,重要的社會關系是交朋友。如果朋友非常投機,朋友的話就如蘭如芷,十分中聽,甚至連父母兄弟妻子的話都聽不進去,唯朋友之言是信。如果一旦誤交壞人,很容易被帶壞,甚至執迷不悟。所以,「保家莫於擇友」。在至親中,選擇那些德行謹厚,愛好讀書的人兩三個作為朋友就足夠了。兄弟也可以互相交流切磋,也不會太寂寞。
其次是淡泊名利。傳統倫理思想中,儒家給人的印象是貴義賤利的,是反對計較功利的。例如,對於士而言,要學習聖人,其終極的價值取向是道或是仁。聖人標志著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就有很精彩的論述:「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不可貪圖虛名)。」他在《家訓·慕賢第七》篇中說:「用其言,齊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剽竊他人的名利,是一種卑鄙的行為。偷別人的東西有刑罰加以制裁;盜取別人精神財富的人,要受到良心的譴責。高尚的人如果吸收了別人有用的東西即使那人是低賤的也一定要替他揚名,他在《家訓·名實第十》中說:「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干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名譽與實際才能就像形體與圖像一樣。道德篤厚、才能完備的人,名譽自然好聽;面容美麗的人,其圖像也肯定優美。如果不修善自身而企圖在世間求得美名,就像相貌醜陋而幻想在鏡中照出美好的圖像一樣,不可能實現。道德高尚的人,忘卻名利;道德一般的人,追求名聲;道德低下的人,竊取名譽。追求虛名的人表面溫厚內心奸詐,華而不實,但最終卻不能得到名譽。要想立名,先得修身,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卻又在於既品性高尚,又淡泊名利。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精神,而精神可以永存,人死名存,教育後世,造福社會,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源泉。人生在世,當以修善立名為務。
還要崇尚節儉,勤儉節約是中華傳統的美德,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為人處世節儉是非常崇尚的。例如,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說:「若夫為官者,儉則可以養廉。居宦居鄉只緣不儉,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隸欲多,交遊欲廣,不貪何以給之?與其寡廉,孰如寡慾?語雲:『儉以成廉,侈以成貪』,此乃理之必然矣。」一個人片面地追求豪宅美室、妻妾成群、隨從如雲、交遊揮霍的奢侈生活,不貪污是不可能的。要做到廉潔就必須養成節儉之德。
北宋名臣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司馬康,寫下了著名的《訓儉示康》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喪身,敗家。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傳統倫理思想中,還有很多倡導節葬的內容,認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終,主張生前優待而死後葬禮簡單,人生在世要盡量立業揚名,而死後也要節儉。這種思想,至今也在社會上得到提倡。
二、談談傳統倫理思想的特點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在形成過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的浸染,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響最深。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里,儒家思想在人們的思想道德領域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因此,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主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表現。它的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宗法倫理
宗法倫理是我國傳統文明的基本特點,它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以血緣為基礎的一種家庭倫理。宗法家族制以血緣維系家族的完整,例如,家庭由父權支配,血統按父系計算,女嫁男家,妻從夫居等。父權家長作為家庭的核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整個家族實行經濟專制和思想專制。司馬光在《書儀》卷四《家儀》中即說:「號令出於一人,家始可得而治矣。」實際上,父權家長制是整個封建宗法制度的要害所在。宗法家族的倫理觀念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又形成了宗法家族的禮法制度,經過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人的發展,形成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適用范圍更廣的一整套封建禮制,由此而形成了更具實用性的家庭倫理思想內容。
2.宣傳教化的特點
《隋書·卷34·經籍三》說:「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聖人之教,非家至而戶說,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在中國社會里,由婚姻產生的血緣關系而結合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在社會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三綱,首先就是通過家庭教育來實現的。家庭教育在中國往往又是通過家教、家訓、家誡、家書之類來體現的。它對儒家思想向民間和社會的普及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家庭教育的傳播方式,儒家倫理思想才達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古代「家訓」、「家誡」的內容,對於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中庸之道、立身揚名等等,都有具體的闡述,並用此來教育子孫後代,使他們在成家立業、求學、修身上,將傳統的倫理思想、儒家的思想貫穿於生活的言行之中。例如,諸葛亮的《家誡》就告訴子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悲嘆窮慮,將復何及!」這種「家誡」實際上對社會的每一位成員,應該說都是有益的。
3、維護社會的特點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教化功能,為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思想、理論人格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基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譯注》)。身修才能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天下太平。顯然,這個鏈條是環環相扣的,從儒家的觀點來看,家庭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縮影,社會是家庭的擴展,傳統倫理的教化功能是要通過實現兒孫、子弟、家人在道德等方面的修養而達到自律和家庭和睦,這樣,就為「治國」、「平天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基礎。《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 由此可見,儒家是將齊家與治國統一起來的,在家能盡孝,為國則能盡忠。這種家國一體的觀念,當然使統治者感到十分需要。傳統倫理思想不僅為個人需要,亦是家庭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為維護社會,安定社會,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談談傳統道德思想
「道」在中國古代作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其目的在於探討研究天地萬物的本源。道家在通過自覺體悟中,認識到了萬物天地起源於混沌未分的「道」。既然「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那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它的運動變化規律就必須遵守道的「規律」。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學說則主要著眼於道的規律性的涵義,例如,儒家所倡言的「天道」、「人道」、「聖人之道」,「臣道」,中醫學家倡言的「醫道」等等。
「道德」是在道論的基礎上形成的重要哲學范疇。德的本義為「德行修養」,如《老子·三十八章》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家基於清靜無為的思想,以天真淳樸的稟性為德,例如《莊子·天地》說:「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道家亦以淡泊謙下的修養為德,例如《老子·四十一章》說:「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1、傳統思想道德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以道德精神為其主要特質的,道德佔有核心地位。在整個社會結構和制度上來講,它強調的是每個人道德的修養,以個體修養為指向,乃至整個社會運作,都建立在個體的道德修養之上。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其實就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結合了道家德的思想內容,相互融合的一個綜合理論體系。儒家主張仁孝為本,禮樂為用,實踐內聖外王之道。它認為人的德就是對社會倫理、三綱五常的掌握和實行的一種提倡,是作為對一個人的良好品行以及對社會的積極作用的說明。例如,《老子·五十一章》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說明道最偉大的「德」就是生長養育萬物,並不據萬物為己有。儒家也極力贊美自然界化育萬物的大德,正因為有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進化過程,才有了人類的生存,延續,自然萬物是人類的母體,主張人類要「厚德以載物」,「舜之為君子也,其政好生而惡殺。」這其實就是儒家提倡的仁愛、博愛思想。後世稱之為「道德」者,就是一種社會倫理規范的概括。嚴格的說,現在我們所談到的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實質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實質是相互融合的一個整體,很難具體劃分開來。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其實也就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體現。
人立於天地之間,學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要培養完美的人格,首先要從思想道德入手。這就是修身養德,簡稱修養。

⑥ 美室txt全集下載

美室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消失的山櫻桃
四月八日喧囂的祭祀結束了,沙門催促安居的腳步也自然而然地變得急促起來。昨夜通宵下雨。天色將近黎明,飽受雨腳折磨的大地濕漉漉的,散發著絲絲寒氣。水珠的殘痕尚未消失殆盡,拂曉時分的空氣刺得人鼻子生疼。天空清明如洗,綠色從遙遠的天邊日益迫近,終於無遮無攔地暴露於天地之間。美室撫摩著薄衫底下的雞皮疙瘩,邁步走下階石。微微閉合的嘴唇不知不覺地張開了。充滿天地之間的綠色吐出新鮮而清潔的氣息,輕輕地扣敲著身體和心靈。啊哈……美室吹氣如蘭,如絲如縷的氣息溜出了健美的嘴唇。眼下正是果實成長的時節。深綠色的樹葉和漸漸茁壯的枝條之間,淡紅色的櫻桃和山櫻桃胳肢著美室的心,彷彿在無傷大雅地將她戲弄。美室躡手躡腳地向前靠近。捲起衣角,以免被露珠打濕,白皙的手臂赫然暴露,溫柔的衣角沿著光滑的胳膊緩緩飄下。鮮紅而又清澈,尚未完全熟透的果實無情地緊綳著。世界寧靜而飽滿,彷彿全部凝結在這小小的果實之中。美室小心……
以上

⑦ 美室的社會評價

美室搖動了公元六世紀後期的新羅社會,盡管她既非王後,也非妓女,然而作家卻憑借積極的探究精神、永無止境的想像力、豪放不羈的敘事結構,無比真誠地將其形象化,從而超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時空,復活了這個美麗的新羅女人。作家用心良苦,歷歷在目。——金允植(文學評論家)
美室以美色融化新羅全盛時期的英雄豪傑,如真興王、斯多含等,她能動而進取,遙遙領先於今天的女性上位時代。壯麗的文辭、酣暢淋漓的情愛描寫,猶如魔術師般驚心動魄地超越了歷史和虛構的關系。——金源一(小說家)
女性不同於男性,她們知道如何走向神或宇宙,因為女人從源初就有創造性和生產力。《美室》並非單純地復活新羅時代的女人。無拘無束的小說技巧、壯闊美麗的文體、挑戰閱讀定式的小說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室》宣告了新的敘事可能性和女性的新時代。——朴范信(小說家)
美室讓人重新感覺到久已忘卻的自由魂和母性的官能,同時也讓人清醒地認識到,女性冷靜的評價和選擇才是支撐世界的最大力量。美室柔弱而強大。所謂力量,莫過於此。——成碩濟(小說家)
《美室》刻畫了新的女性形象,這種形象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很難見到。她既不是得墨忒耳那樣的母性女神,也不是那種致命誘惑的蛇蠍盪婦,更不是依存於男性權力之下的女性。作家復活了統制女性的制度和現代性道德確立之前的女性,並通過她追問最自然的女性本質究竟是什麼。——金炯璟(小說家)
《美室》的世界屬於儒家禁慾主義成為支配性的意識形態之前。這里的性截然不同於中世紀的倫理,也不同於我們的時代。《美室》既是歷史的局部,同時也生動再現了早已被我們遺忘的重要的生活場景。 ——徐榮彩(文學評論家)
因為這部小說,美室得以穿越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歲月,重生為韓國文學史上最有個性的女人。美室的光芒令人驚詫。——河應柏(文學評論家)
《美室》不是歷史小說,而是時代小說。《美室》不是女權主義的小說,而是人文主義的小說。這是因為作家在文學真實而不是歷史真實的層面上聚焦美室,觀察美室,描寫美室。所以,《美室》不是必須閱讀的消費性文本,而是必須重新書寫的生產性文本。美室本身則是「漂泊的比喻」,體現了作為原罪的美、作為缺陷的愛、作為善惡的性、作為人的女性。 ——金美賢(文學評論家)
這部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靜而優雅的文體,隱藏著呼之欲出的生動人物。《美室》不僅從細節上復原了我們不太熟悉的古代史,而且向我們暗示了二十一世紀的新人類。——金衍洙(小說家)

⑧ 類似韓劇《謝謝》的言情小說

介紹一部日本輕小說《仰望半月夜空》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