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看姜朝暉 王恆富 《生活中的哲學》,讀後有感
《生活中的哲學》讀後有感
生活就是哲學,生活中的人們總是在思考權衡每一件值得關注的事物。客觀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人區別於動物的是主觀能動性和勞動。人生價值的界定決定我們對事物的選擇,我們權衡利弊,計算可行性,預測成功率。哲學「化隱為顯」作用顯得甚為關鍵。
生活就是哲學,我們無時無刻在認識自我。人生是個矛盾的載體,對於同一事物的判斷不是由天氣決定的,也不是由心情決定的,而是由習慣、教化指引著的。文中提到「你有時樂於組人,有時又拒絕助人,難道是你心中同時存在兩套相反的觀念?如果是的話,你又如何認定自己是一個』人』呢?」,人們善變,這不能完全說是由環境所影響的,而是你並未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你並未真正認識自己,所以困惑、彷徨、掙扎、挫折。
生活就是哲學,而哲學讓我們生活更富有意義。我熱愛哲學,它讓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馬克思的主次矛盾、內外因、質/量變等理論也促使人們更加清晰地面對社會問題,以適應和處理好身邊的各種客觀情況。
萬物都不能獨立存在,相互間都是被關聯著的,生活是由人們的社會交往編織而成的一個共同體,在交織的過程中,哲學是其變得有趣、生動。生活流淌著哲學的血液,哲學的血液燃燒了生活的激情。
『貳』 《生活中的哲學》讀後感1000字
哲學離來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哲學源.套用方東美先生那句「哲學雖然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可以這樣說哲學雖然不能主宰生活,但是能使生活被你主宰. 讓我們藉助哲學這雙慧眼,一起探索生活的真相.關注生活中的哲學,然後運用哲學更好地「規劃生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創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叄』 生活中的哲學有哪些
生活就是哲學!
簡單理解,從自身的角度講,哲學就是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總結起來,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再指導自己更正確、更高效地想事、做事。
只要我們想事、做事,都是總結知識、總結經驗,並指導實踐的過程,所以小到小孩學走路、做飯、做飯等等,大到科學研究、管理社會,體現的都是哲學的思想和實踐過程。
掌握知識、總結知識的程度,決定每個人對哲學的使用程度。
關於生活中的哲學,我國古代就有很多,大部分都存留在古代的典籍、典故、成語中。
比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反映的是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問題。
再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講的是質量互變的道理。
但是,當代的比較系統比較正確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
其中,辯證法的最核心內容就是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比如,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兩點論的分析方法等。
認識論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觀點。
這些觀點對於我們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非常大。
不管是古代樸素的辯證法,還是現代的唯物辯證法,都是我們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在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都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決。
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婚戀觀、生死觀、苦樂觀、得失觀,為我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提供幫助,為我們事業成功保駕護航。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
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
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
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
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
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系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
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
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
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
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參考定義:哲學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觀規則,普遍的實事求是,諸多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智慧之學,哲學主要內容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總結概括。)
『肆』 生活中都有哪一些關於哲學之類的書籍推薦嗎
不是哲學專業的我,比較喜歡簡單一點的關於哲學的書。
我個人比較喜歡柏拉圖,我覺得柏拉圖的哲學還是很有意思的,如果題主也喜歡,建議可以去看一看。哲學很難,但也不難,總之,哲學看多了我們普通人容易變糾結,哈哈。不過題主喜歡哲學我還是覺得很贊的。
『伍』 生活中的哲學理論
一部分:辯 證 唯 物 論(8個)
(一)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原理
基本內容: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二)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
(三)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原理
基本內容: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求:
要重視發揮正確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和抵制錯誤的思想意識。
(四)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方法論要求:
要求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另一方面要重視發揮正確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和抵制錯誤的思想意識。
(五)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要求:
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六)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物質世界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
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七)規律的普遍性、客觀性原理
基本內容: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要求:
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八)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部分:認識論(4個)
(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原理
基本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
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
(二)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方法論要求:
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堅持正確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三)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基本內容: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②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四)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基本內容:
認識具有反復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
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辯證法(22個)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5個)
(一)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要求:
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事物前後相繼的歷史聯系.
(二)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基本內容: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
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三)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基本內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要求: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四)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要求:
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五)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原理(系統優化的方法)
基本內容: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要求:
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唯物辯證法發展觀:(4個)
(一)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方法論要求:
發展的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二)發展的實質
基本內容: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要求:
發展的實質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問題。
(三)發展的總趨勢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基本內容: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或: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要求: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四)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要求:
一方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反對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唯物辯證法矛盾觀:(10個)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觀點)
基本內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方法論要求:
矛盾的觀點要求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堅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善於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三)對立統一規律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過程中,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要求: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想問題、辦事情要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要求:
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①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
方法論意義:
必須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意義:
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八)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內容:
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意義:
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九)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方法論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十)重點論和兩點論性統一原理
基本內容:
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分析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方法論要求:
要求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唯物辯證法創新觀:(3個)
(一) 辯證否定觀原理
基本內容: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方法論要求:
辯證的否定要求,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於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二)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基本內容: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
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三)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基本內容: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方法論要求:
要求必須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第四部分:唯物史觀(4個)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
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②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三、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
(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
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求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 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於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
①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
②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發揚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
③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陸』 生活中的哲學有那些
生活中的哲學,主要是生活中的辯證法和方法論。
關於生活中的哲學,我國古代就有很多內,大部分都存留容在古代的典籍、典故、成語中。比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反映的是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問題。再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講的是質量互變的道理。
但是,當代的比較系統比較正確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認識論。其中,辯證法的最核心內容就是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比如,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兩點論的分析方法等。認識論的最核心內容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於我們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非常大。
不管是古代樸素的辯證法,還是現代的唯物辯證法,都是我們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在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都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婚戀觀、生死觀、苦樂觀、得失觀,為我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提供幫助,為我們事業成功保駕護航。
『柒』 生活中的哲學為題的作文
有這樣一個故復事,有制位婦女多年來總嘲笑住在對面的那位婦女太懶:「那女人的衣服,永遠都洗不幹凈,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總有斑點——」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婦女衣服洗不幹凈,原來是她家的窗戶臟了,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窗上的灰漬擦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地在議論、批評、指責、嘲笑別人洗不幹凈衣服,而忘了問問:「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嗎?」
我們總是在抱怨學生不聽話、不知道學習、不遵守紀律、不講衛生、不愛護環境、不知道學習、不講文明、不懂禮儀——我們叩問了自己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我們在文明禮儀方面給孩子們做出了表率了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單單把它用各種優美的字體寫在牆上,把它引用在慷慨激昂的報告中,恐怕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
我們也有一些學生、一些家長
『捌』 生活中的哲學
大自然無處沒有哲學。
最深奧的這里總是寓於最簡單的事物現象中。
人類的頭腦想為了理解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哲學。
『玖』 生活中的哲學故事
相剋相生的謀略
處於亞熱帶的印度、緬甸等國,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擊對象是青蛙。蜈蚣是種小動物,它那發達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斃命,一般的毒蛇對它無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為美食,蜈蚣不怕兇狠的毒蛇卻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經常發現三個冤家對頭一室相安無事。、毒蛇、蜈蚣、青蛙是不會有謀略的,可是經過了世代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它們不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領,也形成利用自己剋星的天敵保護自己的本領。因為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會被蜈蚣所殺,而蜈蚣若殺了毒蛇,自己立刻會成為青蛙的盤中餐,而青蛙如果貪吃了蜈蚣,毒蛇便會毫無顧忌地把青蛙吃掉。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們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就必須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平托上校的高明測試
二戰後期,盟軍攻入比利時,一天,一支部隊抓到一個嫌疑犯,被懷疑是德國間諜。平托上校對他進行了審問,盡管嫌疑犯的回答毫無破綻,但是上校憑多年經驗仍感到這個嫌疑犯非常值得懷疑。他決定從語言入手,尋找破綻。因為這個地區的比利時人都講法語,如果這個嫌疑犯是德國間諜,不管他對法語的掌握程度多高明,作為母語的德語最終還是可能流露出來。上校開始對嫌疑犯進行了三次語言測試。但三次測試都失敗了。第二天,嫌疑犯被帶進上校的辦公室,上校裝作在看一份文件,看完後拿起筆在文件上簽了字,然後,上校抬頭看看嫌疑犯,平靜地用德語說:「好了,一切都有清楚了,你現在自由了。」這時嫌疑犯長長舒了一口氣,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仰起臉露出了愉快的神色,然後開始往外走。但他立刻又警覺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可是一切都晚了。平托上校在一系列失敗之後,終於在最後關頭用驚喜的消息使嫌疑犯露出了破綻。
任何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現象表現本質,本質表現現象。人們認識任何事物,首先現象入手,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現象是入門的向導」,要做到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