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 奈何只鍾情於你txt百度雲
你好,我是大魚兒不吐泡泡,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3的分享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㈡ 這首詩是誰寫的叫什麼名字原詩全文在哪裡可以找到 詩如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你好,原詩如下:
卞之琳詩選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解析《斷章》
卞之琳的《斷章》是20世紀中國詩歌史上傳誦最廣的佳作之一,該詩寫於1935年10月, 《斷章》全詩只有四句,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體驗、感悟到不同的審美意蘊。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你與「風景」的關系是互為對立的兩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對、互換中, 都悄悄發生了轉變,因為「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又成了「風景」。你原先看到的「風景」,在注目於你的人中,又不是「風景」了。「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此際, 沒曾想在樓上賞景的「你」,又下意識地來到窗前,欣賞明月的萬里清輝,不經意間卻又成了一道令別人夢繞魂牽的「風景,「—在別人的夢境中,「你」是他的一輪皓月,前兩句的意蘊從連環往復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升華,形成了一種無限繁富的多元開放系統。
「你」、「樓上人」,無數個「你」。無數個「樓上人」。共同組成這個世界。「你」過著自己的生活,「在橋上看風景」;「樓上人」也過著自己的生活,「在樓上看你」。在某一個偶然,或者必然,你們相逢,之後。或者離開,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懷著自己的夢想,共同創造這個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輔相成,相依相存,裝飾著彼此的「窗子」與「夢」。
世界上許多人和事, 貌似彼此獨立、無關, 猶如」斷章」 ,實際上卻構成了一個互有關聯、統一不分割 的系統,「斷章」本身也是相對的,任何一個系統,既是」斷章」,又是更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就審美而言,或許惟有「斷章」的風景,才具有欣賞性,如同斷臂維納斯。
正如作者所說,此詩是「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以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由此可見,詩人意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自然、社會、人生是一軸軸滾動的風景,人生風景, 層出不窮。
㈢ 屈原為何鍾情於香草美女
一 說香草——惟草木之零落
《離騷》屢言以香草為一身佩飾,起筆實敘天賦「內美」,「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徒然虛筆設喻,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三種植物,王逸《章句》均注曰「香草」,並說明取喻含義說:「言己修身清潔,乃取江離、辟芷,以為衣裳;紉索秋蘭,以為佩飾;博採眾善,以自約束也」。王逸《章句》把屈原筆下凡香草佩飾歸結到「自約束」,是對文句獨立解釋的傳統章句之學的結果,因為可以不必理會上下文以及全篇語境,這種注釋只能傳達注者的概念,屈原是否欲表達「自約束」的訊息,循覽上下文便豁然。
《離騷》運筆至「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王逸注眾芳為「諭群賢」。屈原此下虛筆設喻:「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王逸《章句》說明取義:「蕙茝皆香草,以諭賢者。言禹、湯、文王,雖有聖德,猶雜用眾賢,以致於治,非獨索蕙茝,任一人也。」在此,香草均是比喻賢能的人物,前面說及「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句的香草,亦不會是自喻。
屈原又縱筆寫道:「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所及的蘭、蕙、留夷、揭車、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謂「香草」,這些植物各有特性,可以入葯,比喻各懷才具的諸色人才,用王逸的說法是「眾賢志士」。則「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句三種香草,自然是此「眾賢志士」,並非自喻性質的「自約束」。此句應理解為結交賢士,物以類聚,屈原申明自己擁有過人的稟賦和德行,與善類同行,共襄國政。辭賦運筆的特點是敷張揚厲,乘勢開拓文意。若依王逸的解讀,文意便突然剎住,了無氣勢。如果把佩飾香草理解為朋友相磋切責善內涵,文意既涵「內美」而得開展,且下文述及兩處香草比喻句又復互相貫通呼應。屈原於《離騷》寫道:「□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於今天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這兩節文字先虛喻,然後實筆,主意在取法前賢,木根、蘭茝、薜荔、菌桂、蕙、胡繩等,王逸俱明言「香草」,這些香草用以比喻古代眾賢士,為「法夫前修」立勢。《離騷》「香草」設喻,或比況當世賢德,或喻指古代賢人,隨文見意,但都不是自況。
《離騷》中提及以荷花蓮葉製作衣裳的設喻,文雲:「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沒有註明是香草。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所及的諸種香草,或用於佩掛飾物,或用於盛載香袋,不會用以縫制衣裳。裝飾性質的東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體,絕不可缺,這對守禮重美的屈原更為重要。因此,荷之於其他香草,地位更為特出。朱熹《集注》謂「此與下章即所謂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職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質。
於《離騷》所敘諸種植物之中,屈原用以自喻品德的只有荷,注家稱為香草的諸種植物,一概比喻賢能志士,非用以自況。植物總又隨季候時節榮枯,不能長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狀態;材質毀頹變壞,這是屈原痛心的:「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芳草被野草掩蓋,不能彰顯特長,固然令屈原見之悲哀,但最令屈原絕望的,是「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洪興祖《補注》雲:「蕭艾賤草,以喻不肖」,正是王逸所說「失其本性」,「君子更而為小人,忠信更而為偽佞」;屈原切責這種見利忘義而迷失人性以至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變質行為:「既於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時知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把「香草」質變的根源,揭露無遺。向來堅持「初服」、不改素志的屈原,又怎可能以這些隨時質變的香草自喻呢?以香草為屈賦中自寄理想的象徵,實有違屈原心志。
二 說美人——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離騷》開端以低徊哀傷的筆致寫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王逸《章句》謂:「美人,謂懷王也;人君服飾美好,故言美人也。」以人君冠冕堂煌華美,美人之義取於服飾;這種隨文生訓,不免牽強。洪興祖《補注》謂:「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遲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滿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 《補注》意在歸納屈賦「美人」的取義,喻善人及自喻例俱見《九歌》,至於本句,亦同意王逸訓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慨嘆身旁賢智之士質變枯落,開啟下文香草榮枯的敷敘;緊接的「恐美人之遲暮」,連類筆觸,正為下文「求女」立勢。從語境筆勢來考察,本句以美人喻懷王,終嫌突兀;若論尊卑,亦不應廁懷王於眾賢士之下;屈原恪守禮義,這方面是有絕對的自覺的。屈原縱筆至闖天門而不納的失望之餘,更求人間傳說的古代美人,「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並結情愫以成家,紓解朝廷上失意的孤獨感,尋求精神上的共鳴和慰藉。這是無可奈何、等而求次的抉擇,但依然受制於時機,「遲暮」表明時間之緊迫,不容鬆懈;「及榮華之未落」申明必須抓緊時機,否則美人之美將隨時間而消失。因此,「美人」之為屈原心儀的美女,前後文意互相呼應,與前句「草木」的取義亦輕重得當。
《離騷》敘筆至「求女」的過程,也是一連串的挫折。先求宓妃,但「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申明求女非徒漁色,宓妃固然外貌吸引,可惜用情不專,「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既為帝嚳妻,又與後羿染,「保厥美而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行為放浪,絕不可能理解和欣賞屈原忠耿專一而守禮的稟性,勉強求合,對紓解失意的心境毫無好處,屈原只有放棄這次機會而他求。筆墨落到簡狄身上,卻以媒母從中阻梗,帝嚳已先屈原而得到簡狄,第二次求女又告落空。經過兩次失敗,屈原已跡近心灰意冷;趁帝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結親前,一碰運氣。但屈原心想到媒母的能力,也就主動取消了求親的行動,只能慨嘆:「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這些「美人」並非不可求,若屈原只求女色,不問其他,宓妃隨時可得;又假如屈原不守婚姻禮儀,不用媒母而親自提親,簡狄或二姚垂手就懷。但屈原意不在此,他希望尋求共同理想而相知的生命同路人,可惜的是這些絕世佳麗,要不是性情反復,又或人為阻梗,即使求女成家的私事,也無緣實現。屈原可謂時窮,通向「美政」的目標的道路實在太遙遠了。
「美人」固然為屈原傾心愛慕,卻不能視為屈原理想的人格象徵,其反復多變的行為特點便是與屈原理想人格 格的關鍵。「香草」萎絕和「美人」遲暮,雖是屈原傷痛之處,但以「香草美人」為屈賦藝術的象徵,始終有些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