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唐時期有哪些些有名的詩人
初唐詩壇有兩大創作取向: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取向和初唐四傑、陳子昂等人儒家「詩言志」的創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詩人分為二類:一類是圍繞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則天身邊的宮廷詩人;另一類是與宮廷關系較為疏遠、或者是飄游在山野之中的詩人。詩人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他們詩歌創作的取向和詩歌風格的形成。
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取向為內容上歌功頌德、應制唱和,形式上講究聲律對偶、雕琢辭藻。代表為「上官體」,特點主要有三:一是多寫麗景艷情;二是善於緣情體物,抒寫敏感細膩的心曲;三是屬對精雅。宮廷詩人雖然對近體詩體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思想內容、詩歌風格上,他們的詩歌並不能將唐詩創作引上康莊的大道。
「四傑」的詩學主張集中體現在楊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啟》、盧照鄰《南陽公集序》等文章中,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 批評龍朔詩壇「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提出詩歌創作應有「骨氣」,走「剛健」一路。第二,繼承言志緣情的詩學傳統。第三,注意南北文風的取長補短,自鳴開一代風氣的志向。第四,注意詩文的社會作用。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詩學主張,歸納起來有如下五點:一是倡導「漢魏風骨」和「正始之音」來反對齊梁以來「彩麗競繁」的詩風;二是把「漢魏風骨」與「興寄」相聯系,明確詩歌抒情言志的本質特徵,既抒寫社會現實內容又抒發具有時代美學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風雅」與「興寄」相聯系,注重詩歌風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強調詩歌應該「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這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有機統一所呈現的美學風貌。五是主張詩歌能「洗心飾視,發揮幽郁」,具有發幽思、遣郁悶,泄導人情的功能。這五點相互聯系和制約,相輔相成,構成了較為完整的詩歌理論體系。這也是對先唐詩學成果所進行的較為全面的理論總結。這樣,陳子昂便給唐代詩人指出了一個正確的創作方向。
【初唐前期】
初唐受南朝文風影響較大,隋唐之際的王績善寫陶然自樂的田園生活詩,風格清新樸素,為盛唐田園詩的先驅人物,代表作為《野望》。唐太宗及其大臣們的文學主張比較務實,反對浮華,但在創作中綺麗之風與通脫朴實並存。
宮廷詩人上官儀,其詩即所謂「上官體」風格婉媚,但聲律嚴整。《全唐詩》現存上官儀詩20首。其中12首為應制、宴遊、酬答之作,這類詩多是逢場應景,點綴昇平的尋樂輕歌;4首為輓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詠畫障》和《王昭君》為有感而作之詩。另外據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所載,上官儀在總結齊梁時期沈約的「四聲八病」之說和劉勰《文心雕龍·麗辭》的「言對、事對、正對、反對」之說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六對」 之說,(「八對」,其孫女上官婉兒)並把對偶的技巧運用於詩歌創作。如《酬薛舍人萬年宮晚景寓直懷友》、《早春桂林殿應詔》用了多種對偶形式,對唐代近體詩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從聲律上看,「對時行宮庭中應制、應詔詩的優劣衡定,和以後以詩取士的評定標准,定了一個具體的尺度」。
【初唐後期】
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唐詩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其作品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對初唐浮艷詩風或較單一的體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傑仕宦不顯而才華橫溢,慷慨有志。他們反對綺靡文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其創作在形式上雖未完全擺脫齊梁遺風,但內容與氣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楊工於五言律詩,盧、駱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楊炯的《從軍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聞一多充分肯定了「四傑」在唐詩發展史上的作用:首先,他指出了「四傑」的詩歌創作把唐詩從宮庭、台閣引向市井、江山和塞漠,增加了新的題材,擴大了創作的范圍。其次,他從詩歌形式的演變入手,把「四傑」分成王楊和盧駱兩派,指出王楊的使命主要是建設五律,與沈、宋一脈相承(一在內容、一在形式);盧駱的使命主要是用新式的宮體詩破壞舊式的宮體詩,對劉、張及後代長篇歌行有直接的影響。如果從詩歌的題材、范圍和形式演變著眼,這大致上是符合「四傑」的創作實際的。
「沈宋」(即沈銓期、宋之問,皆為宮廷詩人)和杜審言對唐代近體詩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兩方面的重要貢獻:把「四聲」二元化和將平仄粘對規律貫穿全篇。他們把齊梁「永明體」和初唐「上官體」的聲韻技術和對偶技巧完善地結合起來,由詞義的對偶擴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對偶,既注意平仄的協調,有符合粘連對仗的規則,為唐代律詩創作提供了規范的形式。宋之問、杜審言的五律寫得較好,沈佺期的七律寫得較好。代表作有沈銓期的《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宋之問的《過大庾嶺》、《渡漢江》。某些非應制詩成就較高。另外劉希夷《代白頭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七言歌行的成熟有積極意義。
㈡ 杜甫到底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那一階段的詩人
杜甫一生經歷了盛唐、中唐、兩個時期。
杜甫(712年—770年),盛唐(713年——766年),中唐(766-835)。
杜甫一生基本都處於盛唐,在生命的最後四年是在中唐,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
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初唐少年偵查錄大結局擴展閱讀:
1、初唐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體上是指唐代開國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稱武德至開元初)之間。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
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後,武後於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得以恢復。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繼位後才完全結束。
2、盛唐
盛唐,在文學上和史學上有著不同的定義,也是後世對唐王朝的贊頌之詞。 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匯·總序》中將唐詩的發展分成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其中 盛唐指玄宗開元元年(713)――代宗大歷元年(766)約五十年。
史學上盛唐指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唐憲宗時代結束的一段時期,大致相當於公元650年到820年。此時的中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中國還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
3、中唐
中唐,代宗大歷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共六十九年,是為中唐。
4、晚唐
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從875年後,唐朝進入了晚唐時代,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建立。晚唐時代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盛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晚唐
㈢ 初唐大將侯君集史怎麼死的
高昌戰後的侯君集站在了他的事業最高峰,但是好景不長,三年後,他就被處以極刑。導致他覆亡的原因是他參與了太子集團的謀反活動。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有過預言說侯君集謀反,包括李靖、李道宗、張亮。除了張亮,其餘二人未必有什麼證據,李世民也並不在意他們的話。直到侯君集案發後,李世民都在試圖原諒他,但是遭到群臣的反對。在審判侯君集時,李世民親自到場,怕侯君集受刀筆吏之辱。侯死後,李世民每對其在凌煙閣的畫像,都嗟嘆不已。由此可見,李世民對侯君集的愛護非同一般。
㈣ 初唐時期有哪些些有名的詩人
除了初唐四傑還有以下有名的詩人:
1.陳子昂(661-702),梓州射洪縣(四川射洪)人。被譽為詩骨。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朴質,現實性很強,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盪齊梁余風,開啟了一代新風。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2.沈佺期(約656-713),相州內黃(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並稱沈宋,律詩之祖。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3.末之問(約656-712),汾州(山西汾陽)人。人稱宋學士,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律詩鼻祖。尤善五言詩。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渡漢江、度大庾嶺。
4.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書家之一。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
5.上官儀,子游韶,陝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應詔之作。他把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方法,除為宮廷詩服務外,對格律詩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
6.李嶠(約645-約714),趙州贊皇(河北)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宮廷詩人,詩多詠物。代表作:風。
7.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拓展資料:
1.王勃(650-675) ,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世稱「王楊盧駱」,為四傑之首,被譽為詩傑。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文名甚高,對近體詩有所建樹,為唐詩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㈤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初唐:初唐四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詩》
盛唐:李白《蜀道難》、《將進酒》杜甫「三吏三別」王維岑參高適
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
晚唐:李商隱《錦瑟》、《無題》杜牧、《江南春》、《清明》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2、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5)初唐少年偵查錄大結局擴展閱讀:
1、初唐詩人的詩歌創作:
初唐詩壇有兩大創作取向: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取向和初唐四傑、陳子昂等人儒家「詩言志」的創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詩人分為二類:一類是圍繞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則天身邊的宮廷詩人;另一類是與宮廷關系較為疏遠、或者是飄游在山野之中的詩人。詩人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直接影響著他們詩歌創作的取向和詩歌風格的形成。
2、盛唐詩人的詩歌創作:
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鬱勃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盛唐詩的主要特徵;而即使是恬靜優美之作,也同樣是生氣彌滿、光彩熠熠的。這就是為後人所艷羨的「盛唐之音」。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這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藝術取得輝煌的成就,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處於極盛時期。詩歌創作在唐代已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朝廷的科舉制度也由寫論文取士改變為詩賦取士。在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全唐詩》中,就輯錄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唐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㈥ 初唐四傑在創作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初唐詩人,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被稱為「初唐四傑」。
他們共同反對上官體的纖微雕刻、綺錯婉媚,提倡剛健骨氣,成為初唐詩歌准備時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個人的創作個性又有所不同,其中,盧照鄰、駱賓王長於歌行,王勃、楊炯長於律濤。「四傑」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在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和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在古體和歌行中表現得尤為充分。
「初唐四傑」對唐詩的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題材、內容的大。他們把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轉為走向市井,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楊炯《從軍行》。並且詩中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格調氣勢,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特別是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寫得跌宕流暢,神采飛揚,較早地開啟了新的詩風。有的詩篇有一種昂揚的抱負和氣概,這主要反映在他們羈旅送別之作和邊塞詩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對詩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詩開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楊炯的五律,追求對偶的整齊和聲律的協調,感情相對穩定,具有一種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楊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對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體和歌行體特別是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七言歌行已趨向完備化,氣勢宏大,視野開闊,有剛健之氣。如盧照鄰的《行路難》、駱賓王的《帝京篇》。
當然,「四傑」詩風亦屬「當時體」,並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但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是從他們開始形成的。
㈦ 王勃為什麼被列為"初唐四傑"之首
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嘛 他之所以被封為初唐四傑 當然是因為他才華出眾,他作詩能突破當時文壇的宮體詩束縛,風格較為清新明朗。
㈧ 唐初最有才華的四個人,他們的結局為何被一個宰相猜對了
歷史上的“初唐四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才華橫溢文筆卓著,是當時著名的大文豪,要是放在現在,不是明星也是網紅。大家對於這四個人的成就都是有所了解,但是,對於這四個人最後的境遇,知道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
再後來,駱賓王竟然勾結叛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與武則天作對,要推翻其統治。檄文羅列了武後的罪狀,寫得極感人,武則天讀後甚至打算將其委以重任。但起兵的結果當然是以失敗告終了,而駱賓王也在兵敗之後被定罪斬殺。
初唐四傑,文韜武略,各具特色,自幼是神童,成人之後是才子,按理說,這樣的才華即使不能成就一番偉業,起碼也可以混的衣食無憂,生活無慮啊。但是,命運叵測,個個都是不堪的結局。所以說,人還是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為官之道不懂就不要去觸碰,否則,一生追求,最終,還是不得善終,可惜,可惜呀!
㈨ 他是少年英雄,也是李世民的猛將,凌煙閣中為何沒給他一席之位
少年英雄羅士信是初唐李世民的一位猛將,與李世民征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最終也是寧死不降死於戰場。那為什麼在李世民紀念功臣的凌煙閣沒給他一席之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三,李世民不想勾起自己對他的愧疚之情
羅士信死時,李世民為了大局考慮,沒能出手相救,所以對他很是愧疚。也正是因為對他愧疚,所以花重金買回他的遺體好好安置。在他的凌煙閣中之所以沒有給羅士信一席之位大概也是不想回憶起這段傷心往事,勾起自己的愧疚之情吧。
㈩ 16歲就做官的天才少年,最後是什麼樣的結局
初唐有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王勃青春年少,作品也不多,憑什麼他能穩居C位?
因為他年級輕輕就寫出你高中要背的最長課文,開個玩笑,其實是因為他是個天才!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普通人看見美麗的景色會說“啊~鳥,啊~水”,而有文化的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句正是出自王勃寫的《滕王閣序》。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王勃,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幾經輾轉,王勃終於到達交趾縣,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在歸途中,偶遇台風,王勃不幸落水身亡。
關於王勃的死因都幾種說法,有說他是未抵達交趾縣前死去,有說他是在見過父親後歸途中死去,有說王勃是落水溺亡,有說他溺水被救後因驚悸而死,但無論怎麼說,王勃二十七八歲,正值青春年少,才華橫溢,本該為國效力,實現抱負,但最終卻魂歸南海,太可惜。
王勃一生雖短暫,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年少成名的他,彷彿一顆流星,來去匆匆,劃過大唐文壇,留下璀璨的星光,歷經時間洗禮,他的才華和作品流傳至今。
只可惜天才少年的人生卻以悲劇收場,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著實讓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