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亡詩社最後誰死了,其他人在干什麼 快點阿......
就是那個一直有當演員夢想的Nick開槍自殺了。
2. 死亡詩社的含義是
《死亡詩社》影評:
個性與傳統、創新與保守、個體與集體、理想與現實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 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 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3. 死亡詩社的結尾是什麼
那個基廷老師被開除了,走的時候他的學生都站到桌子上面送他..
4. 為什麼死亡詩社最後的情節讓人感動
是原本最膽小最怯弱的安德森終於在最後時刻站起來說出真相 即使基庭知道是校方逼迫 但在他的帶頭下 大家用基庭的方式和他告別 其實整個電影有一部分表現的東西就是「突破原來禁錮自己的圍牆」
5. 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 | 春風化雨 | 暴雨驕陽 | 壯志驕陽(1989)
死亡詩社電影演員表:
羅賓·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 John Keating
羅伯特·肖恩·倫納德 Robert Sean Leonard .... Neil Perry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 Todd Anderson
喬西·查爾斯 Josh Charles .... Knox Overstreet
蓋爾·漢森 Gale Hansen .... Charlie Dalton
戴蘭·庫斯曼 Dylan Kussman .... Richard Cameron
阿里隆·魯傑羅 Allelon Ruggiero .... Steven Meeks
James Waterston .... Gerard Pitts
諾曼·羅伊德 Norman Lloyd .... Mr. Nolan
庫特伍德·史密斯 Kurtwood Smith .... Mr. Perry
Carla Belver .... Mrs. Perry
Leon Pownall .... McAllister
喬治·馬丁 George Martin .... Dr. Hager
Joe Aufiery .... Chemistry Teacher
Matt Carey .... Hopkins
Kevin Cooney .... Joe Danburry
Jane Moore .... Mrs. Danburry
羅拉·弗琳·鮑兒 Lara Flynn Boyle .... Ginny Danburry
Colin Irving .... Chet Danburry
Alexandra Powers .... Chris Noel
Painfully shy Todd Anderson has been sent to the school where his popular older brother was valedictorian. His room-mate, Neil, although exceedingly bright and popular, is very much under the thumb of his overbearing father. The two, along with their other friends, meet Professor Keating, their new English teacher, who tells them of the Dead Poets Society, and encourages them to go against the status quo. Each, in their own way, does this, and are changed for life. Written by Liz Jordan
死亡詩社劇情介紹: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製作背景
在死亡里醒來——評《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 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希望。 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6. 為什麼電影《死亡詩社》評價這么高它好在哪
因為影片所講述的不僅僅是這樣的現實,更多的是反映出學生們對自主學習的嚮往,所以評價很高,下面是對《死亡詩社》的詳細評價: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影片所講述的不僅僅是這樣的現實,更多的是反映出學生們對自主學習的嚮往。影片的結尾,導演將鏡頭從基丁的褲下穿過,看見了學生們驕傲地站在課桌上,這才是精神的勝利。
7. 死亡詩社的主要內容是...
版本一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這時發生了……
版本二
一群受傳統教育的學生,和一位反傳統教育的老師,在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生們在無助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又是什麼呢?
版本三
羅賓·威廉斯收起他一貫的逗笑伎倆,飾演一名熱愛文學和人生、鼓舞年輕人發揮個性的50年代英文老師。他在進入新英格蘭的一家重視傳統和觀念保守的貴族學院任教之後,跟校方逐漸產生嚴重矛盾。但學生們卻在他的獨特教學法啟發之下找到自我,對他敬愛有加,可惜在學生家長和學校高層的非議下,老師最終被迫離開。結局時學生紛紛站上桌子聲援老師的一幕足以令人感動掉淚。
具體請參考http://ke..com/view/533691.html?wtp=tt
8. 《死亡詩社》是非常冷門的一部電影,但評價高得一塌糊塗,有哪些閃光點
《死亡詩來社》外文名源Dead Poets Society,又譯為春風化雨;暴雨驕陽,是由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羅伯特·肖恩·萊納德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當尼爾在最後一夜被父親訓斥無力辯駁放棄申述後縮回沙發,小小而無助的樣子好讓人心疼。而且,更讓人震撼的是他父親在孩子已經用如此決絕的方式來抗爭時,他依然不能意識到自己以往教育方式的錯誤,而去追問學校追問老師;同時,在事件發生的這個夜裡,作為母親,作為本應溫柔如水體貼開導的媽媽,在這樣一個專制的家庭里,同樣不能給孩子一點實際的溫暖,也實在可悲。 哎,想想,其實大多數人一生都只能是個平凡的普通人,難的是,我們首先得自己承認這一點,我都沒有出類拔萃,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完美?做個幸福健康的普通人就好。
任何通往反抗和革新的道路都是孤獨且辛苦的,但無論你是選擇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還是選擇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但請你不要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這條通往未來人生的航船上,只有我們自己,是孤獨且驕傲的船長。
9. 誰看過《死亡詩社》,那個老師最後怎樣了,他說的人生何解
昨天看了一部名叫《死亡詩社》的影片。在這部片子里讓人感覺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影片中一直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那就是「你們要學會自己思考,大膽的把自己想說的都說出來。」雖然這是一句很平常的話,但卻是那麼的不平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孩子受家庭、社會環境影響而顯得膽小、懦弱,不敢大膽的說話,但是在基丁老師的鼓勵下,卻使一個個膽小的孩子都能站在黑板面前大膽的創作詩歌。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故事的結尾卻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當悲劇發生後,基汀痛哭流涕了。當孩子們用他教授的獨特的方式向他告別時,他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呢?欣慰?反思?鏡頭定格在那一剎那,但故事遠沒有結束。孩子們以後該怎麼抉擇?基汀以後該怎麼自處?這讓人有很多思考的空間。當然,責任不在基汀,至少不全在基丁。社會,家庭,世俗,教條,專制,這一切都在聯系之中,需要反思的是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你做為一名船長,你該怎麼樣來掌舵,怎麼樣使你的船員們更加出色、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