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結局 » 朗讀者大結局了
擴展閱讀
小說女主角葉蓁蓁 2021-03-16 21:49:57

朗讀者大結局了

發布時間: 2021-02-19 19:07:23

㈠ 《生死朗讀》的結局是怎樣的

結局和我的感受) 樓主:

深深的拷問了人性,考驗了愛情。
男主角Michael年輕時的愛情,只內能算是性愛的狂容熱追求,其實是褻瀆了愛情。
Michael庭審時為了掩蓋自己跟一個年長20、有著特殊身份背景的Hanna之間的關系選擇了沉默,
20年後Hanna出獄的時候,
Michael再次不能接受年邁的Hanna,
絕望中的Hanna也只能選擇了終結。。。
反觀Hanna在獄中學會了讀書寫字,
試著給Michael寫信,
然而卻得到了20年後見面時的冷遇,
不能不讓人心寒啊

㈡ 朗讀者電視節目,這期結束時董卿說明年再見 ,今年再沒有了嗎

「其實最大的契機,是因為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二十二年,想去做一檔真正自己喜愛版的節目。央視權作為國家電視台,到了扛起文化大旗,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因為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很感興趣,朗讀者其實無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㈢ 電影朗讀者中,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殺

漢娜也是為了美好的愛情,而選擇另一種方式去追求。

《朗讀者》這部電影從劇情的內容上看也是有很大的啟示作用。不僅有催人淚下的劇情,也有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之情。整部影片對於個人來講還是深受感動。而且在每次看完的時候,心裡都有一種莫名的傷痛,也為漢娜做出了犧牲而感到憐惜。

最後第三部分就是講他們感情的磨滅。隨著當時的政治格局影響兩人對情感的歸宿也一直處在內心深處,所以對於漢娜這一生,是很多人對她的虧欠。所以到最後的結局,漢娜也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對愛情的忠誠。

㈣ 生死朗讀的結局誰看懂了,那個漢娜為什麼要自殺呢

1.Hanna是個文盲!而她明顯為此感到羞愧。
2.她結識Mike的動機不能說是完全純潔的,正如Mike在她身上找內尋的並不容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愛」一樣。
3.如果Mike尋求於她的是性的刺激和對成熟女人的迷戀(甚至有點戀母情愫),那麼她在Mike身上尋找的除了性,當是能駕馭知識(閱讀)的權力。
4.在她那看似果斷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著一顆不自信的羞恥的心,她羞於做自己,她羞於承認自己是個文盲。
5.這個弱點被她用層層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願意讓她以自由為代價來維護。
6.同樣,Mike 也為發生在自己與Hanna 之間的一段情感到羞恥,特別在得知Hanna是法西斯陣營中的一員之後。作為二戰後對法西斯有著特別反思能力的一代,他無法釋懷自己與法西斯成員有染,而後者還深深影響了他的情愛生活。
6.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證,還歷史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使得Hanna脫離終生監禁之災,但在說出真相面對羞恥與保持沉默求得體面之間,Mike做出了與Hanna一模一樣的選擇。
7.Hanna出獄後,Mike的態度使她沒了生存的希望,因為她看到了他眼裡的羞恥感。
8.所以,她選擇了離開人世以結束自己的羞恥和自卑。

㈤ 有沒像朗讀者那樣結局讓人意想不到的書,有水準的書!跪求!

英國著名作家伊恩·麥克尤恩2001年的小說《贖罪》(Atonement),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對戀人因被13歲少女的一個誤會,在戰火中陰差陽錯,造成悲劇的唯美愛情故事。
這部小說獲得了2002年英國最高文學獎項布克獎提名,雖然未能最終得獎,但它已被文學界公認為是迄今為止伊恩·麥克尤恩最優秀的小說作品。
2006年該小說被改編攝製成同名電影,曾在《加勒比海盜》中擔任女主角的英國演員凱拉·奈特莉,在《贖罪》中飾演姐姐塞西莉亞,角色飾演得非常到位。
《贖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是一個把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活生生撕給人看的過程。後來撕的人後悔了,卻為時已晚。一件事情如果能讓一個人用將近一生的時間去悔恨,那麼這件事情必然是他(她)當時 「用心」 去做的一件事。
個人建議先看影片再看原創小說,那種直達心靈的震撼更加深刻。先看小說《朗讀者》,再看影片《The Reader》,感受同樣如此。

㈥ 《朗讀者》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自殺

因為漢娜卻喪失了面對米夏的勇氣。

米夏最終選擇了和漢娜一樣,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卑微的秘密。兩人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漢娜的入獄而終結,在隨後的人生中,米夏慢慢體會到了漢娜的想法。

他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去各種錄著自己朗讀聲音的錄音帶,漢娜也開始了識字,並給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卻始終沒有回信。

十八年過去了,在獄中表現良好的漢娜獲得了假釋,終於能夠和米夏見面了,可是面對這一機會,漢娜卻喪失了勇氣,她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6)朗讀者大結局了擴展閱讀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

一個女人在戰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願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

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於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

對於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

而在這部小說的後兩部分,接觸到最多的詞彙,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倖存者也是麻木的。

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麼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

㈦ 朗讀者里邁克爾對漢娜是什麼樣的感情,他後來還愛漢娜嗎

我覺的那個男的沒有給漢娜回信,還有後來對漢娜很冷淡並不是他怕人家知道他們的關系,也不是因為漢娜在集中營中所做的事.而是他在生她的氣,生他不告而別,生她從來沒有在乎過他,生他從沒有把他計劃在她生活中的氣.而且他太久沒有愛人了,以經忘了如何對人熱情.

其實漢娜對這個男孩的傷害是很大的.在這個男孩剛剛情竇初開,剛步入青春期時,漢娜做為一個成熟性感的女性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並且接受了他.漢娜給他的是性,但是對於男孩來說他得到的不只是性,還有寵愛,責任,自信.當時的男孩是完完全全從心裡和身體上來愛著漢娜的.可以說那個男孩付出的很徹底.所以漢娜的不告而別無疑給了他重重的一擊.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漢娜是為了逃避自己是文盲的事情而離開的.所以在他的心裡,他肯定是覺的漢娜更本不在乎,更本沒把他放在心裡.更本只是把他當一個可以隨便丟棄的孩子.他付出了這么多的感情,最後換來的是不告而別,於是他受傷了,害怕在去愛了,失去了愛人的信念.所以在之後他再也無法放開心懷的去愛了.(電影和小說里有點不同.小說里是說他後來有時覺得情願和同學在一起,而不是去漢娜那裡,漢娜在最後離開前從遠處看了下他,但是他沒有過去認她.所以漢娜離開後他除了覺的被人拋棄的感覺外,還有一點自責,因為他隱隱的覺的是他沒去認漢娜,漢娜才離開的.)我比較喜歡電影中的表現,那個男孩還是對漢娜全心全意的.不過如果漢娜不離開的話,在發展下去,他們因該也是不會走在一起的.因為畢竟年記差的太多了.時間長了,男孩肯定是要厭倦的.所以我覺的她的離開,主要方面是怕暴露自己是文盲,次要放面是害怕到時男孩提出來分手,所以還不如在自己沒受傷害前先離開吧.她肯定沒想到她這樣一離開會對男孩傷害這么大,讓男孩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8年後在法庭上再遇見她時,他聽到她的事情,知道她叫年輕的女孩為他郎讀.這個信息對他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影片中這個男孩聽到這句話時都顫抖了.雖然這次在庭審中他知道了漢娜離開是不想升職,也知道了漢娜是文盲.但是他還是覺的漢娜可能從沒有愛過他,這次他覺的漢娜和他好只是為了叫他給他讀書.這在書中男主角有一句心裡獨白,電影里沒有.他想:"與漢娜談一談為什麼我做不到呢?她離我而去,她欺騙了我,她不是那個我了解的漢娜,或令我為之想入非非的漢娜,而我對她來說又是何許人呢?一個被她利用的小朗讀者?一個陪她睡覺,使她獲得床第之歡的小傢伙?如果無法離開我,但又想擺脫我時,她也會把我送進毒氣室嗎?"從這句話可以看的出那個男孩對漢娜是生氣的,是懷疑的.他不想面對她,是不想從她的嘴裡聽到她對他沒有感情,只是利用他.

聽完這次庭審,男孩很傷心也很生氣,他氣自己為什麼還對她念念不忘.所以他回去後和他的女同學發生了關系,但是他在那個女同學身上沒有辦法找到漢娜給過他的感覺.電影中他對那個女同學重重的一吻,是在做最後的努力.他希望可以忘掉漢娜.但是事實是他忘不掉.所以他最後還是氣餒的離開了哪個女同學的房間,選擇獨處.

男孩最終沒有說出密秘,是因為他知道漢娜是倔強的,她不願意的事是說不動她的.既然漢娜選擇了不說.那他就尊重她,成全她.

這一切結束後男孩結婚生子,想過正常人的生活.不過他身上有這么大的傷口,註定是沒有辦法和人交心的了,沒有辦法給任何人帶去愛,因為他不想在受傷害了,不想在白白付出,所以他想過正常生活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

離婚後的他,回到過去住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書,回億起了過去,心裡有太多他自己也搞不清的感覺,是愛,是恨,是自責,是憤怒.這些他都沒法和人說.所以他開始朗讀,說他是為了漢娜朗讀,不如說是他在發泄那些無法對人解釋的感情.既然不能忘記她,那就成為他的朗讀者.

她學會了閱讀,他很高興,但是他不想和他交流,不想聽他們過去的事情.因為他內心深處還是在生她的氣的,還是害怕聽到她說她當時只是在利用她.所以他任性自私的拒絕她.

最後他去看她,仍然很冷淡,其實這個不能怪他,他從漢娜離開後就沒有在真正愛上過別人,他的愛停留在了漢娜離開的時侯,他全心全意愛的是36歲的漢娜,而現在的漢娜是他生氣的,有疑問的.所以我覺的他的冷淡是正常的.因為他不想和他談他們過去的事情,所以他只能問他以前做過的事,問他學會了什麼.氣氛就變的很尷尬了.我覺的他問她那些話只是沒話找話說.其實他心裡是不怪漢娜在集中營中做過的事的.因為當年在庭審時,他的一個同學表現出對漢娜她們這些被告的憤怒時,他和那個同學說叫他要去理解她,而且在漢娜被判無期時,他流下的眼淚都說明其實他並不怪她在集中營犯下的事.

但是就因為他問的話,漢娜自殺了.他的態度傷害了漢娜,但也說明漢娜是很在乎他的.漢娜的死,讓他明白了.漢娜是愛他的,在乎他的,他們之間是有過愛情的.要不也不會在牢里堅持了這么久,確因為他的幾句話就放棄了活下去的勇氣.(在書里有一段,電影里也沒有.就是當漢娜去世後,他去漢娜的房間,有一段描述<看到有一張從報紙上剪下來的照片,上面有一位老先生和一位穿著深色西裝的年輕人在握手。我認出了那位給老先生鞠躬的年輕人就是我,那時我剛剛中學畢業,那是我在畢業典禮上接受校長授予的一個獎品,那是漢娜離開那座城市很久之後的事情了。她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當時就預訂了那份登有那張照片的地方報紙了嗎?無論如何為了進一步獲悉並獲得那張照片,她一定費了不少周折。在法庭審理期間,她就有那張照片了嗎?她把它帶在身邊了嗎?我的喉嚨又哽咽了.>這一段就是在告訴我們,漢娜是愛他的,從來沒有忘記過那個男孩.讓我們知道,這個故事確實是一個愛情故事.

只是他知道的太晚了,就因為他的任性,膽怯,一直在生漢娜的氣,對漢娜如此的冷淡.使漢娜最終走上絕路.所以他深深的自責,後悔.最後他在那個倖存者面前坦白了他和漢娜的關系,並幫漢娜把錢捐了出去,這些舉動都是他在懺悔,在贖罪.

最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他的女兒,是一種像人敞開心懷的表現,說明他終於恢復了愛人的信念,想要好好的補嘗曾經虧欠女兒的愛.不能在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他對女兒說出這個故事,是一種象怔,是一個從新去愛的開端.

這個故事的結局對大家來說肯定是帶著遺憾的.但是就是這種遺憾才成就了感動,我覺的要比那種死活要在一起的煽情片更為讓人動容.我很喜歡少年男孩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溫柔的微笑,令人心疼的哭泣.

朗讀者的電影和小說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一點點不同的,我更喜歡電影.當然不同的人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說出的是我對這個片子的理解.是這個片子給我的感受.

㈧ 《朗讀者》裡面的MICHAEL BERG發現了什麼真相

《朗讀者》影評:
也叫生死朗讀,但我更喜歡我願為你朗讀。就像十五歲少年的白格的心,綿延悠長,淡淡的愛意。
說好不會在冬天裡落淚的,別的季節,或乍暖還寒,或炎熱乾燥,或悶熱微涼,大抵帶著暖意的。不想與一個美麗的故事邂逅,在冬日一個人的靜夜裡,姍姍落下淚來。那些不經意流淌過的鏡頭,那些我們未曾到達的舊時光。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白格與一個三十六歲的婦女漢娜相遇。白格被美麗的漢娜吸引,不再年輕的漢娜卻有著豐腴的身體,姣好成熟的面容,是一名電車售票員。他在門縫里窺到正在換衣服的漢娜,倉惶逃離。從此少年的心不再純潔,生命成了一場背負洶涌愛欲與情慾的放逐。
很自然的,他們做愛,陷入瘋狂的愛戀當中。這個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大幾歲的男孩,被漢娜發自她內心的力量所吸引,成全了自已走向成年的一切美好的幻想。他努力學習,補上生病落下的功課,不過多地和同學在一起。總是匆匆早早離開。他像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盡一切滿足漢娜,取悅漢娜,愛著漢娜。
後來,漢娜要求白格替她朗讀。她是一位認真的聽者,為書里主人公坎坷的命運抽泣,為幽默詼諧的情節大笑,為人世的無常揪心。於是,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在一起的生活就是朗讀,淋浴,做愛。日子過的無憂無慮。
可是他們也有爭吵。白格去坐電車,想給漢娜驚喜,卻被誤解。還有漢娜神經敏感的情緒,總是不安,而白格血氣方剛,他們很容易陷入爭吵,也容易和好。白格擔心漢娜不再愛他,不再吻她,於是他流著淚,誠懇的認錯。夏天時,他們進行了一次野外旅行。為此,白格當掉了自已心愛的收藏的郵票。一路上,漢娜什麼都不管,她說想徹底的放鬆一下,所有找旅館,就餐的事都由白格擔當了。在河邊,漢娜在游泳,她把浪花打起,歡快的笑著。因為白格說他為她做了一首詩。那個夏天,似乎很短暫,因為在少年白格的記憶里它太美好了,美好的一點一滴都是短的,倏忽而逝了。隨著夏天的結束。
在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後,他們又和好。可是當白格再去找她。樓在人已走,白格久久躺在曾經溫馨的愛巢里,久久的。
故事到這里像是休息了一會兒,那段青澀的時光漸漸退去了顏色,成了泛黃的記憶塵封。成了一段沒有履行的諾言。
前面的故事不足以讓我們落淚。也許是我們習慣的那種傷感,不忍足說的青春的逝去。可是當落了灰的美好記憶以一種殘忍的方式層層鋪張,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情融合著不可饒恕的歷史罪孽,他發現了一個可以解釋一切的理由。
再次見到漢娜,是在法庭,白格已經上大學,修法律,是為了學習與同學參加法庭的審判。他像是一下子被抽離了現在看起來很愉快的生活。漢娜曾經說過自己的過去,但是隱瞞了自已曾經是納粹集中營女看守的事情。
在一個倖存者的指控下,漢娜和其他幾個女人被嚴厲受到指控,她們做了殘忍的事情。法律要制裁她們。人們不會寬恕她們。漢娜在法庭上,對她屬實的指控,很痛快的承認,但不屬實的,據理力爭,人們對她印象不佳,她們把罪孽全推到了她身上。在工廠准備提拔她的時候,她卻自願去參軍。
在法庭上,她孤立無援,她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像完全不懂這個世界的規則,大人的規則。陷入難堪與漸漸被撩起內心隱秘情愫的白格開始思考這一切的原因,她當初為什麼拒絕公司提拔去參軍,為什麼喜歡別人給她朗讀,她看菜單的緊張無措的表情,她離開白格的那個時候,她也拒絕了電車公司的提拔。在法庭要且她寫東西的時候,氣氛在一刻被凍結,回憶層層抽撥,她違心承認自己寫了那些認罪的材料,而在法庭觀眾席上白格的白格,在心裡,也找到了這唯一的答案:漢娜是個文盲。而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掩飾這個事實。
不明白,她寧願承認自已是一名罪犯,也不願意讓人們知道她是文盲的事實。白格想要幫她減輕罪行,因為她是個文盲,所以對事物的判斷缺少邏輯,不管怎麼說會對她減輕罪行。他可以袖手旁觀的,可是沒有錯過一場審判的白格越來越痛苦了。白格也開始對過往的思考和懷疑。他只是她的小朗讀者,或者只是一個滿足一個寂寞女人的床第之歡的小傢伙?他依然耿耿於懷當年她的不辭而別,棄他而去。而且,白格開始試著了解那段令世界人都為之痛苦的戰爭。戰爭永遠是個人利益的擴大,底層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都是無辜的,但想像中頤指氣使的漢娜根本不是那個令自已想入非非的女人,他不敢想像,他曾經認識過,愛過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無論怎樣,他都沒有勇氣面對漢娜了。她被宣判終生監禁。
他是沒有勇氣面對過往吧。他們這一代人,雖然僥幸沒有受到戰爭的摧殘,但是戰爭留下的陰影是揮之不去的。他愛他們的父母,可他們的父輩為了存活,曾經的有些行為同好多人一樣的行為不會受到譴責,但他們生活的永遠都不輕鬆了。對歷史的反思,在當今的和平年代,是帶著麻木不仁的情緒的。總比真正受到那種殘忍的情緒感染好的。因為生活在往前走。我們的戰爭模式被少數幾個先人的言語作品世界印隨了的。
他愛漢娜,但又為自已不知情而解脫。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命運。逃脫不掉的,不是嗎?
後來,他婚姻失敗,生活並怎麼如意。他的一生都被漢娜影響著,混合著青春愛戀,歷史罪孽和人生無望空虛的攪擾。他又重新朗讀了,錄製成帶子,寄給漢娜。
十八年,他一次也沒看過漢娜。漢娜學會認字了,對著錄音和書本。她寫著簡短的信。一次次期待她的小傢伙的信。從來沒有。在她可以出去的時候,他來看她。風燭殘年的白發蒼蒼的老人。她顫顫巍巍伸出手,他慢慢把手給了她,緊握。那一刻,淚水浸濕了我的眼眶。那一瞬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原諒。
結局漢娜自殺了的,他再也忍不住,大聲的嚎啕。多麼令人落淚的一幕,我們已經久違了的。
帶給我們的思考很多,愛情,青春,還有宏大的歷史的思考,戰爭的真實。而我無法把他們一一參透,混合著一起的,是多麼殘忍。但是卻是生活本來的面目,我們無法迴避。那年的時光無法停住,他是她的朗讀者。他願為她朗讀。
我想說得是,真感謝書的作者,感謝導演,感謝演員,我愛的凱特.溫絲萊特。她太棒了。